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Kit Leong 於2008.12.25 14:58
真特殊的鏡頭設計,感謝分享,讓我們對鏡頭的歷史又多一點了解!
耕耕 於2008.12.25 17:04
好知識!
社教乖寶寶 於2008.12.25 21:17
講的相當專業 和無忌論壇的建築大大 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讓我對軍用鏡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dream2000 於2008.12.25 23:58
冼老師,謝謝您的分享,又上了一課。
不過老師有看過Hologon 110/8 for Linholf嗎?
http://www.westlicht-auction.com/index.php?id=25204&acat=25204&lang=3
View camera的鏡頭都配鏡間快門,很好奇這個鏡頭怎麼安置快門?
Hologon不能裝鏡間快門,快門要裝在鏡頭後方。
Keith Kwan 於2010.10.21 13:21
這系列文章是2年前的,現在才讀到是有点相逢恨晚吧!現在才寫回應,不知老師會否留意…
能夠學到Biogon, Planar, Sonnar 及Tessar的構造,先感謝老師的用心。最近開始留意到還有人作20x24吋的大幅攝影,于是注意到所用的鏡頭。其中最觸目的是Schneider Fine Art XXL系列的鏡頭,只有2組鏡,請問是否屬於Planar結構?又如何能達成900mm如此巨大的Image Circle?請指教。
又,老師能否講解一下Distagon結構,感謝!!
Schneider Fine Art XXL :
http://www.schneideroptics.com/ecommerce/CatalogSubCategoryDisplay.aspx?CID=166
看起來不是,因為似乎是全對稱結構,不過沒有進步資訊只看光學結構圖是很難推斷的。Distagon就是倒裝望遠的一個變型,但Zeiss從來沒透露很多細節,所以局外人很難說得很清楚,很抱歉。
valenr 於2013.05.03 11:33
老師您好!又來問問題了。
1.所謂“對稱式鏡頭”,真的是前後組完全一樣嗎?那樣豈不是可以把後組裝到前面,前組裝在鏡間快門後面?或者光用兩個前組重新組合成新的鏡頭?有人在賣兩個metrogon的前組)
2.比如Schneider symmar 100/5.6雙焦鏡頭也是對稱結構,可以單獨使用後組成像,那也可以單獨使用前組成像麽…?另外單獨使用前/後組的時候裝在快門之前還是之後,是否會有不同?
有些是突發奇想的問題,望不吝賜教。
謝謝!
(1) 未必每一個宣稱為對稱式的鏡頭都是十全十美的對稱,縱使是非對稱的鏡頭也可以反過來用,這在近拍時十分常見。對稱式鏡頭的光圈和快門通常在正中央,前後組都是可以成像的凸透鏡。
(2) 快門位置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光圈位置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變形,請看拙著「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單元M中有關變形的討論(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GkHYQNnADIDYg%3D%3D )。
valenr 於2013.05.06 12:28
感謝老師的推薦,您這本書讓我想起我曾讀過的另外本《Science for the curious photographer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photography》著者Johnson , Charles S.
說到這個書是有兩個目的…一方面希望中文界也能有類似這本書壹樣從“比較”理論的角度解答了攝影中各種問題(比如此著作中對于光圈極限、暗角、組合透鏡、偏振光等的公式計算),但不失閱讀性。只是原書可能在此方面還是有所失衡。不知老師是否可將之作爲下本書的方向?唐突之言,還請見諒。
另外此書中通過計算論證了鏡頭光圈極限爲F0.5,但我在別處討論時似乎有人提出了突破極限的辦法。不知道以老師您之見,對此問題有否透徹研究?
在鏡頭的基本光學部分,本人書中單元M要比該書詳細而且深入得多,單元M只談鏡頭的基本知識就有122頁,近拍和微距部分在單元N也有44頁。但是,光圈極限繞射等課題需要更進一步知識,不方便寫到書中。所以看拙箸單元M會比看Johnson的書來得紮實得多。
要寫一本比Johnson的還好、更詳盡的攝影鏡頭的書(不是光學教科書)並不難,因為「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以及部落格中已經有了很多資料,難的部分是市場,因為一來曲高和寡、二來國人不愛買書看書,所以出版商的意願不高,出了書賣不了多少本就變成虧本生意了。
最後,提出看法和做得到甚至於做得出來是不同的,個人對比沒多大研究。
NtRdeMtrX 於2016.03.21 03:01
老師您好,最近對老鏡非常有興趣,所以找了很多文章閱讀一些理論跟歷史,後來漸漸逛到您的部落格覺得學到非常多東西!!
不過有幾個問題很難找到適合的解答,想請教您一下─
1. 在本文有提到Flektogon後來取代了Topogon,究竟Flektogon的結構演化有什麼特色,而他能夠取代Topogon的地方是何處呢?不知道老師是否有相關的研究?
2. 有幾顆東蔡的Flektogon老鏡在二手群中非常熱絡,可是在研究鏡頭理論的群眾中對於Flektogon的著墨卻甚少,而且也鮮少看到其他廠商使用相同的結構稱呼,是否是因為他只是個過度結構或著是模仿結構,還是其實他有什麼重大的瑕疵?
3. 這些零零總總的鏡頭結構名稱,是如何決定的?因為看起來許多的鏡頭都是各種模仿,然後再透過各種修補而產生,即使是同一型的鏡頭不同代在結構也會有些微的不同,要怎麼認定這些鏡頭就是屬於什麼樣的結構,或著是源自於什麼結構發想呢?
希望老師能跟我討論看看,謝謝!
>> 在本文有提到Flektogon後來取代了Topogon,究竟Flektogon的結構演化有什麼特色,而他能夠取代Topogon的地方是何處呢?不知道老師是否有相關的研究?
這些對稱式廣角鏡頭的鏡後距很短,無法在長鏡後距的一些電影攝影機和SLR上使用,而且邊緣失光相當嚴重。Distagon和Flektogon這類型廣角鏡頭就是克服上述問題的設計,它的基本做法就是在一個普通鏡頭前面加一片凹透鏡,一般叫做逆望遠或倒裝望遠設計,因為望遠鏡前方是一組相當於凸透鏡的鏡組、後方則是一組相當於凹透鏡的鏡組。把望遠鏡倒過來就變成凹透鏡組在前、凸透鏡組在後的設計,這就是目前通用的廣角鏡頭設計,連Leica的RF廣角鏡頭都改用了這一項技。
>> 有幾顆東蔡的Flektogon老鏡在二手群中非常熱絡,可是在研究鏡頭理論的群眾中對於Flektogon的著墨卻甚少,而且也鮮少看到其他廠商使用相同的結構稱呼,是否是因為他只是個過度結構或著是模仿結構,還是其實他有什麼重大的瑕疵?
都是逆望遠(或倒裝望遠)設計,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各家設計在觀念上相同,細節上不太一樣而已。
>> 這些零零總總的鏡頭結構名稱,是如何決定的?因為看起來許多的鏡頭都是各種模仿,然後再透過各種修補而產生,即使是同一型的鏡頭不同代在結構也會有些微的不同,要怎麼認定這些鏡頭就是屬於什麼樣的結構,或著是源自於什麼結構發想呢?
沒什麼道理,就像您為自己子女取名一樣。進入電腦系統設計之後,一個Tessar設計可能不再是1-1-2,而可能是更複雜、和當初的Tessar完全不一樣也看不出太大關聯的結構。近代攝影鏡頭的設計不外乎Tessar、Sonnar、Doubke Gauss和逆望遠以及望遠這幾項,對稱式設計早就不用了。
拙著《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BzpXMQVhUWNUNQ%3D%3D )的單元M還有其它鏡頭的基本知識。
NtRdeMtrX 於2016.03.27 02:50
感謝老師的解說!我有看老師的書了,內容完整清晰,廣度與深度齊備,實在太晚發現,相信這一本就足夠陪伴我很長一段攝影生涯。
我也讀了老師部落格分享的各種鏡頭結構介紹,實在很佩服前人的努力而鑄造的科學結晶,很想要更了解歷史及發展緣由,不過老師的書中主要是基礎的建設,好像沒有鏡頭歷史、演進及細節分析的內容,未來有機會出嗎?或著目前老師推薦那些攝影人的書呢?
很抱歉,因為漏看您的第二篇留言,以致回覆很遲。
>> 我也讀了老師部落格分享的各種鏡頭結構介紹,實在很佩服前人的努力而鑄造的科學結晶,很想要更了解歷史及發展緣由,不過老師的書中主要是基礎的建設,好像沒有鏡頭歷史、演進及細節分析的內容,未來有機會出嗎?或著目前老師推薦那些攝影人的書呢?
台灣大多數讀者喜歡「輕」而且易讀的「淺」書,有關鏡頭歷史、演進及細節這些硬書是乏人問津的。而且台灣讀者更是喜歡免費或高C/P值,當然網上自由可取的資訊(不管是對或是不對)就是「知識」最主要的來源。所以這一類的書縱使寫出來也不會有多少人買,出版商是不太想出的,縱使不收稿費也如此,因為肯定虧本。十幾二十年下來的觀察就是如此,台灣自己造成的知識沙漠,正在自己承擔、並且還在惡化中。正因為一直陷在這個泥淖裡頭而不自知,以為世界就是如此而麻痹自己,所以和世界的距離愈來愈遠,很令人感嘆,要看書恐怕得找外文書了。
在外文書中個人建議看英文而不是日文,因為英文書多而且廣,有深度的更是多不勝數。《DSLR》這本書後面的參考文獻中應該會有些幫助:在歷史發展和演進方面〔26,41〕,比較早期的攝影光學教科書會有不少古典鏡頭的資料〔9,16,25〕,有些近代教科書寫得十分廣但不深〔44〕,另一些比較深但未必全是攝影光學〔48〕;以上的數字是參考文獻的號碼。
因為不住在合灣,很難說自己能夠推薦有哪些攝影人的書值得一讀,但外文書可能會太貴。個人的看法是從根讀起,不必趕潮流。《DSLR》中的參考文獻〔2,53,54,56〕值得一讀,此地「書!書!書!」一欄介紹幾本好書,「攝影思潮回顧」中還有唯一的、由Edward Weston寫的經典好文翻譯。因為翻譯作品得要取得翻譯權,書的部分也要取得使用照片的許可,所以已經停頓很長的日子了。
宇治抹茶 於2016.04.04 01:30
不好意思 想跟洗大大請教一個問題
相機裡的相片檔案格式分為
L M S1 S2等等 越高級檔案越大 可拍攝張數越少
我雖然知道越高級畫面細節保留越多
但如果是一般電腦上觀賞而不做美工輸出的話
那麼選擇哪一種檔案最好呢?
(1) 這要看在電腦上如何觀賞。目前流行4K顯示器和電視,也就是解析度有4098X2160(或8mp)。所以觀賞時希望整張照片可以佔滿顯示器,那麼橫向解析度就應該有4K左右。依這個標準選擇就錯不了。
(2) 電腦顯示器和電視的解析度只會愈來愈高,所以個人一定選最大的檔案和最高的解析度,因為它可以縮圖;但若選較低解析度後就無法回到更高的解析度使用了。
yschen 於2016.04.06 18:19
洗老師你好
可否請教老師您一個問題。
根據我的了解,相機要拍出全部都清楚的照片,要使用小光圈,使用小光圈勢必要把ISO值拉高或快門時間變長,如此一來可能會造成快門時間低於安全快門導致晃到的情形。
但為什麼一般手機很容易拍出來全清楚照片,且不太會有晃到的情形發生,是因為犧牲掉畫質嗎?還是有甚麼原因?
謝謝老師
>> 但為什麼一般手機很容易拍出來全清楚照片,且不太會有晃到的情形發生,
>> 是因為犧牲掉畫質嗎?還是有甚麼原因?
手機的鏡頭絶大多數是廣角,晃動的差異並不明顯,相機也如此;晃動明顯的是望遠鏡頭,焦距愈長愈明顯。另外,手機也較輕,晃動程度也較低。還有,有些手機也有防抖動的機制,而且銳化的程度恐怕也相對比較高、從而抵消了相機抖動帶來的影響。
lich 於2017.03.26 07:46
洗老師您好:
我閱讀晚近的廣角鏡頭結構,發現多數鏡頭,無論多麼複雜,都可簡化理解為“凹-凸-凸-凹”或“凹-凸-凹-凹-凸-凹”(後一種如較近的Zeiss ZM Distagon 35/1.4),亦即“對稱倒裝望遠”。可否將它們都理解成Biogon變體?這是否就是您在本文中稱Biogon為“二次大戰後最重要的新設計”其中之一的原因?
謝謝!
個人以為您以透鏡種類(凸和凹)為主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一組透鏡的綜合成果是凸還是凹。第二,只要是倒裝望遠,就沒有可能是對稱。要注意的是,對稱的意義是各光學元素的對稱關係、而並不只是凹和凸。所以,個人以為您的理解僅止於表象,而沒有到達光學的層次。
lich 於2017.04.13 19:44
洗老師您好:
再次回复有多禮之嫌,不過還是要多謝您!上次提問後我也自行檢討了一番,經您指出更覺得的確耽於了表象,迷迷糊糊已似所謂的『民間科學家』……
另:您曾預告鏡頭系列的最後是一篇談倒裝望遠的文章,可惜似乎未載於網上。不知將來是否有機會補足?謝謝!
William wei 於2019.09.15 15:40
版主:
請問4片3組跟6片6組有何分別?哪一較好?
thx.
坦白說,執著於x片y群是否優於m片n群是沒多大意義的,因為優劣在於設計、而不在於有多少片玻璃和多少群。有些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早期的2片1群的doublet的長焦距鏡頭比很多3片、4片、甚至5或6片的同焦距的望遠鏡頭好得多,特別是在中央部位。所以,請不要在多少片(玻璃)多少群這些數字上太過執著;玻璃多、群數多並非表示鏡頭好的唯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