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Vest Pocket Kodak口袋型相機的鏡頭(1912)
冼鏡光
November 18, 2019上線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系列 的上一篇文章 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在此
近兩年前看到一篇書評,介紹一本小而薄的書《The Vest Pocket Kodak &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是Jon Cooksey。這本書介紹了可能是最早的小型相機Vest Pocket Kodak(簡稱VPK),這是Kodak在1912年推出、可以放在大衣口袋中、使用捲裝127底片(65x40mm)的小而簡單的相機。書很薄,只有96頁。下面是這本小書:
Vest Pocket Kodak(簡稱VPK)在一次大戰(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之前應市,於是交戰雙方士兵和護士都有機會把相機放在口袋裡頭上戰場,當然就拍了不少戰場上的照片。戰場攝影在第一次大戰並不新奇,更早就有過1846年美墨之戰、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0月到1856年2月)、甚至於美國內戰都留下不少照片,但那些日子的攝影師都得扛着又大又重的攝影器材。到了第一次大戰,因為VPK的尺寸是12 * 6 * 2.5cm,裝了底片後直接放到大口袋中就可以拍8張照片,而且底片又是捲軸式,於是口袋中還可以多帶幾捲底片,只是冲印是個問題,因為前線不太可能有暗房。
就這樣,阿兵哥和護士就保留了相當數量一次大戰的戰場照片,然而過了100年後、其間又有二次大戰,剩餘下來的一次大戰照片就不很多了,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介紹VPK和不少一次大戰時在前線用VPK拍攝的照片。本書第6和7頁是Richard van Emden寫的前言,書的內容從第8頁開始,到29頁介紹VPK各型和使用方式;從30頁到91頁是照片和說明,這些照片雙方(協約國、同盟國)都有,很多都是前線拍攝的照片。
因為版權關係無法翻拍許多書裡頭的照片,下面是少數幾張。這一張是1915年夏天在比利時Ypres地方由Henry Colver中尉拍攝,對面是德軍陣地,畫面中央偏左的白色木十字是陣亡官兵的墳地。
下面這張照片是1915年4月13日在英國York市火車月台上拍攝,這是要上法國前線了。照片中右邊的是Henry Colver中尉(上一張照片的拍攝者),左邊著軍服者是Alfred Carr中尉,拍攝者不詳。
其次是一張在西方前線戰壕中的比利時士兵,拍攝者不詳:
最後一張是位一次大戰名人,Elsie Knocker,她是照片中左邊的女士、手中拿的正是一台VPK,右邊的是比利時軍官Georges Gilson少校,拍攝者是另一位一次大戰名人Mairi Chisbolm,拍攝地點是比利時的Pervyse、時間是1914年末。
相機簡介
Kodak在早期至少生産過三種基本型式的VPK。下面照片中最左邊的就是最早期的VPK,中間的和最早期版相同、但加上可以在底片上加註的Autographic功能,這兩型的鏡頭是個非常簡單的新月型透鏡(Achromat);照片中最右邊一型使用Rapid Rectilinear、這是比較好的鏡頭不過本文討論的是最早期使用新月型透鏡的那一型。
下面是三台相機的反面,次序和上面照片的相同。最左邊的是第一型,背面很簡潔,那個長方形的窗是用來看底片上號碼的。中間和右邊兩台靠上方是一個可以掀起來的長方形蓋子,蓋子上方一短一長的孔是用來放一支尖筆用的(下面再談),這是稍後的Autographic版。
下面照片中間是書,右邊是有Autographic的VPK、左邊是用Rapid Rectilinear鏡頭的版本:
下面是VPK最早一型的正面。中間是鏡頭、鏡頭右上方是觀景窗。在兩側中央各有一個摺向下、差不多是個半圓型的“耳朵”:
抓著小耳朵向外拉把鏡頭拉出來、得把鏡頭拉到不能動為止才會進入定位;用完後把鏡頭往回推就行了。鏡頭面板左下角後面有一根銀色支撐腳,把它往下轉90度就可以讓相機在平面上站得好好的。另外,面板右上方後面是觀景窗,拍攝時透過這個觀景窗取景。然而這個觀景窗中看到的被攝體是上下正確、左右倒過來的,而且經過百多年恐怕髒到不能用了,何況還可能發霉。這不影響本文,因為我們只用鏡頭而不用觀景窗。
下面是鏡頭面板的背面。觀景窗右邊有根黑色的短桿(左圖),使用人把短桿往上撥就把觀景窗往左邊轉90度(右圖)。鏡頭面板後右有一個有紋路的突出,這是快門鈕,我們也不會用它。
相機的一側有一個刻了OPEN和LOCK的開關,這是用來裝底片用的,撥到LOCK鎖住蓋子讓底片不會掉出來、撥到OPEN則可以取下蓋子(見下面照片)。照片中左側是上片旋鈕。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把蓋子取下後的樣子,相機內左邊還有空捲軸;第二張是把捲軸拿出來後的樣子。
這就是VPK的一般功能,鏡頭的功能在下一節討論。
下面是Autographic版,很明顯地標示了VEST POCKET AUTOGRAPHIC KODAK字樣,Autographic的意義是可以讓使用人在底片上加一列註解。這張照片下方空著的小圓筒原本是用來裝一支金屬筆用的,手上這台相機的金屬筆早就不知去向。掀起蓋子後是一道長條(下面第二張照片),使用人可以用金屬筆寫字做註記,照片中很明顯地看到裝筆的孔。
下面是另一台有Autographic功能的相機(不是VPK),上方就有一支黑色的金屬筆,第二張照片是把筆抽出來後放在寫字區域上:
下面這張照片(也是取自同一本書)是由Richard Hawkins在英軍前線拍攝,照片下方正是用Autographic功能加上的註記,右邊是日期25.1.16(1916年1月25日)、左邊是地點F..c...t,這是由德軍佔領叫做Fricourt的村落。
相機鏡頭
下面是VPK第一版的前方:
這個鏡頭(如上所述)使用一個新月型簡單透鏡,它有光圈和快門兩項功能。下面是光圈部分:
在VPK時代,光圈的標示並不是f/1.4、f/5.6、f/8等等。上面照片中有4個光圈設定(1、2、3和4),定在1時是近距離拍攝人像、定在2時是一般的景物、定在3時是拍攝較遠距離景物、定在4時是多雲海邊;這些設定值愈大、光圈開孔就愈小,1和4分別是最大和最小光圈。選擇光圈的方式是把銀色的小三角形撥到這四個光圈設定之一。下面是四個光圈對應的光圈開孔;要注意的是,新月形透鏡是在光圈葉片後方:
下面是在鏡頭頂端的快門設定,它有25(1/25秒)、50(1/50秒)、B和T,設定的方式是把銀色三角形撥到需要的快門速度,照片中是定在T。使用B快門是按下快門鈕後打開快門、放開快門鈕關閉快門;使用T快門時,按下快門鈕打開快門,再按一次快門鈕關閉快門。本文只使用T快門,由相機的測光機制決定快門速度。
把鏡頭裝上Sony相機
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把VPK鏡頭裝到Sony A7II上頭拍攝。在研究如何把VPK的鏡頭取下來時發現有相當的困難,因為沒有辨法從相機後方把鏡頭取下來、而且蛇腹似乎是用某種方式硬裝到鏡頭面板上的。首先我得做的是把鏡頭從面板上取下來,發現很簡單,把下面第一張照片中兩個黃圈標示的螺絲取下來就行了;於是鏡頭就從面板上掉下來,從第二張照片看來,連光圈和快門控制也一起隨鏡頭從面板上脫落(第二張照片)。
然而因為無法從機背看到鏡頭的裝著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研究之後決定把鏡頭從蛇腹剪下來。這似乎是毀掉一件古物、很可惜的,但是這一型相機實在很多而且也不貴,把鏡頭剪下來拍攝應該更能讓此地讀者瞭解百年前的相機和鏡頭的科技,所以最後還是忍痛把鏡頭剪了下來。下面照片就是把鏡頭剪下來後的樣子,很顯然地這個鏡頭是很解分解的:
請注意到鏡頭後方是高出面板少許的,而且也沒有任何可以裝著的機制。想了一會兒,倒是有了個主意:我剪了若干條薄的塑膠條(照片左側),打算黏在面板上、塾高到可以和鏡頭平面齊平(見下面第一張照片)。為了保証鏡頭四週都一樣齊平或高一些,所以四邊都黏了塑膠條(下面第二張照片):
有了這個超越鏡頭的平台之後,就可以再黏一個接環産生螺紋。我發現一個27-37mm上昇接環正好可以套在鏡頭上(下面照片),於是另一端就有了一個37mm的陰螺紋。為什麽是27-37上昇接環?首先,鏡頭的外徑約24mm,而27-37mm上昇接環的外徑比27mm略小而內徑正好比鏡頭外徑大一些,套在鏡頭上産生的空隙不多。至於37mm基本上是方便而已,不過也是有一點考量的;因為上昇接環得黏在塑膠條上,所以接著面愈大、黏住的面積就愈大,鏡頭就愈不容易鬆動從而掉下來。從下面照片看來,37mm就足夠寬了。
有了37mm陰螺紋後就得想如何裝上相機了。我們得注意到一點,原VPK上沒有對焦機制,鏡頭到底片的距離大致上比泛焦距離近一些,為了要能夠在今天的數位機身上對焦,我們得要找一個對焦機制。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 這篇文章中提過,現成的對焦機制不外乎蛇腹或有對焦機制的對焦筒兩者,本文打算用後者。常見的對焦筒不外乎Nikon版或M42版,我選用M42版。市面上有前方有42x1mm螺紋、後方是Sony E接環的對焦筒,所以我們得想個辦法把上面弄出來的37mm陰螺紋轉成M42(42x1mm)的陽螺紋才能裝到M42的對焦筒中。
手續其實不難,請看下面照片。因為M42對焦筒有42x1mm的陰螺紋,得把它轉換成常見的陰螺紋才容易使用,我選的是一個42-52mm上昇接環。要注意的是,42-52mm上昇接環中,42那一端得要是42x1mm而不是42x0.75mm;52mm那一端一定是52x0.75mm陰螺紋。把這個42-52mm上昇接環裝到M42對焦筒上,就有了一個標準的52mm陰螺紋。
再看鏡頭端。它已經有了一個37mm陰螺紋,加上一個37-52mm上昇接環,就也有了一個52mm的陰螺紋,這樣鏡頭端和對焦筒都有一個52mm的陰螺紋。要連接這兩個52mm陰螺紋,我們需要一個52-52mm的近拍接環(macro coupler),這種近拍接環兩端都是陽螺紋,所以52-52mm近拍接環就是兩邊都有52mm的陽螺紋,於是就可以用來把兩個有52mm陰螺紋的部份接起來了,這就是上面照片的樣子。
最後把42mm端裝入M42對焦筒中就有了可以對焦的機制:
下面是把整個組合裝上Sony A7II的樣子。在這個組合下,使用人在鏡頭上選四個光圈之一、把快門速度定到T再按下快門桿(照片中鏡頭左上角的銀色小桿),這樣快門葉片打開,快門速度由相機決定(使用A光圈先決模式)。如果拍攝時觀景窗或LCD全黑,就表示可能無意中碰到了快門桿把快門關了;沒問題,再按下快門桿就可以打開快門。
拍攝經驗
VPK的鏡頭是為127底片設計,涵蓋面積是65mm x 40mm,但我拍攝用的相機是Sony A7II,感光晶片尺寸為36mm x 24mm,所以127底片面積是Sony A7II感光晶片面積的三倍、從而Sony A7II只看到原鏡頭中央1/3的部分。這意味著Sony A7II看到的是原鏡頭品質較好的區域,而品質較差的邊緣區域都排除在外。縱使如此,這個簡單的鏡頭在近代數位機身上的表現是不如新鏡頭的;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個一百多年前的簡單、為平價機身設計的鏡頭。
以下的照片都是在黃昏散步時拍攝,因為這個鏡頭泛光十分嚴重,所以照片都幾乎是順光拍攝、而且都降低了曝光避免泛光的泛白洗掉照片太多細節。另外,拍攝時都沒有記錄光圈,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用最小光圈拍攝,大多數都是用1(近物)或2(稍有距離)。下面,每一景都有三張照片,第一張是沒修過的、第二張是用Photoshop的Auto Level調整亮度和對比(因為鏡頭的對比不高)、第三張是從第二張用Desaturate轉成的黑白照片。VPK現世的年代並沒有彩色底片、所以只能拍黑白,當時印相時有高對比相紙可用,所以此地調整過對比並且轉成黑白的照片大致上就是用高對比相紙印出來的相片。
下面是走近些拍橋,大約是200多公尺。
下面是近中央部位和畫面右側的原照片裁切。顏色有點濁而不絶(鏡頭本來就不是為彩色攝影設計的),解像力並不十分高(欄桿細節有點吃力);右方的裁切(其實距對焦部位並不遠)有點鬆散,而且出現紫邊。
散步快到橋邊時發現立了一個看板,但卻是中空的,四週走走發現中空部位正好可以把橋框起來,這就是下面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稍許裁過,去掉邊緣部份、使整個框佔滿畫面。
這張是停在碼頭邊上的船。畫面一貫是對比低、顏色有點濁而不純。
其次我們看看中央對焦部位(下面第一張照片)和右緣船首部位的裁切。以解像力而言,中央部位還相當不錯,但在右緣就鬆散了,而且還有隱約的紫邊。
下面這組是夕陽下的街景(幹道),經過調整亮度後效果好了很多:
下面是原圖中對焦部位和畫面右緣的裁切,和其它照片一樣,中央部位的解像力相當不錯,然而靠邊緣區域就鬆散很多。
下面是停在碼頭邊稍大的客船,拍攝時忘了調整曝光補償、使得照片曝光不足;但調整過亮度之後效果卻很好。
下面是近中央的對焦部位和畫面頂端的裁切,中央部位依然不錯、而邊緣部位比較鬆散。
一家人在院子靠路邊處搭了不少個給鳥住的屋子,這當然是裝飾,因為鳥兒不會喜歡在有車子行人經過的區域住的。然而這實在很有趣,所以順手拍了一張照片。
下面依序是中央對焦部位、左緣、和右上角的裁切。中央部位仍然不錯;左緣比較鬆散、而且出現紫邊和綠邊;右上角(離中央最遠)的狀況也類似,紫邊也明顯。
我們隨俗也拍一張磚牆(下面第一張照片),第二和第三張是中央對焦部位和右上角的裁切。很明顯地,右上角(也就是邊緣部位)就比中央部位來得鬆軟。要注意的是,右上角部位大約是原127底片中央到邊緣的1/3多一些,所以這個鏡頭在127底片上除了中央的1/3區域之外、其它區域的影像品質離中心愈遠就愈差,在原127底片上邊緣的影像品質恐怕不會好。
泛光、鬼影、和紫邊
二十世紀初的鏡頭不可能有抗反射膜,這個鏡頭也不例外。下面第一張照片中太陽在左上緣,泛光是很明顯的。縱使是強光源不在畫面中,也會有少許泛光。第三張照片更糟,太陽在畫面右上角之外,這一次泛光(或者是加上鬼影)更加嚴重,所以本文的照片幾乎都在避免畫面週圍附近有強光源。
紫邊和綠邊前面看過了,下面是上面第二張照片的左上角裁切,它很明顯地有很強的紫邊和少許綠邊(見裁切左緣)。
下面這一張是湖面的落日反光,對焦部位是在畫面的底部。小張照片看起來沒多大問題,第二張照片是左下角的裁切,問題就明顯了。每一個水面的反光都有少許紫邊,而且高亮度區域都有暈開來的尾巴,這表示鏡頭可能有慧形像差等問題。
其它一些照片
以下是另一些散步時拍攝的照片,仍然沒有記錄光圈、不過撥到2的情況很高,除非被攝體幾乎在無限遠,不過下面並沒有被攝體在無限遠的照片。下面提供六組照片給您參考,每一組都有原照片、用Auto-Level調整過亮度(當然也提高了對比)的照片、以及由此用Desaturate功能轉成黑白的照片。
這是第一組,距離在30多公尺:
下面是兒童遊樂場一角,距離約10多公尺:
其次是公園湖灘邊的kayak(獨木舟)架:
這是校園中的一台壓路機,請注意沿右上到左下有泛光,雖然太陽在右上角外相當遠的地方:
這是湖岸邊一景,那一天是陰天,加上鏡頭本來就低對比,整張照片看起來就很平淡而不突出。用Auto-Level調整亮度而且提高一點飽和度(特別是綠色),照片看起來就好多了。拍攝距離在10公尺內。
最後這一組的拍攝距離大約2公尺上下,被攝體是湖邊的木樁,鏡頭的解像力不足,無法充分地呈現木樁上的細節:
結論
前面介紹了Vest Pocket Kodak的最早一型(1912年推出)小相機,它使用一個十分簡單的新月型透鏡,但不知道它是否是一個兩片透鏡黏起來的消色差(achromat)透鏡。這個鏡頭是為127底片(65x40mm)設計的,而135底片的片幅是36x24mm,所以135底片的面積只有127底片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在拍攝本文的照片時,Sony A7II的感光晶片只擷取了橫向55%、縱向60%的中央部位,因而畫面邊緣品質較差的區域就被切掉了,當然Sony A7II拍到的結果是VPK畫面中品質較好的區域。
結果如何呢?從上面的照片看來,似乎並不十分理想,但又似乎比上次介紹過的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 好。一般而言,這個VPK新月型透鏡的解像力並不十分高,紫邊和綠邊在高對比區域邊緣很容易出現,Sony A7II拍到影像中的邊緣品質已經降低、表示鏡頭在原來127底片中只有中央約25%的區域有好品質。此外,這個鏡頭很容易産生泛光,縱使是畫面中沒有強光源也如此,前面已經看過不少例子。
泛光問題可以部份解決。這個鏡頭很難像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 一樣黏一個遮光罩,然而因為鏡頭很小,用手圈成一圈放在鏡頭前方通常可以降低泛光出現的機會(除非強光源在畫面內),此地的照片都是這樣拍的。
把很老的鏡頭拆下來拍攝當然不會也不應該期望有很好的結果,只是想瞭解100多年前的平價鏡頭會有什麽效果而已。那個時候拍的黑白底片通常是不會放大的,而是直接印(而不放)相、印出和底片一般大的照片,所以鏡頭的解像力不必很高,就好像是今天把數位相機拍到的6000x4000的影像印成5x3照片一樣,一縮圖什麽缺點就幾乎都消失了。
總之,近幾個月來拆了若干個二次大戰後的摺疊式相機的鏡頭,它們的影像品質當然比較好,在拍攝足夠多的照片後會在此地和大家分享。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 Vest Pocket Kodak口袋型相機的鏡頭(1912),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jIAZQ1kBjdUMw%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