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126C-Flex TLS相機和Rikenon 100mm 1:2.8
發表於2020.01.27 12:35

喜歡這篇文章嗎?

Ricoh 126C-Flex TLS相機和Rikenon 100mm 1:2.8


冼鏡光
January 27, 2020上線


鏡頭短篇的上一篇文章(Portragon 100mm f/4 柔焦鏡頭在此


前些日子有個主意,希望暸解一些不太貴的100mm 1:2.8鏡頭的特色,因為這些鏡頭都是玩老鏡朋友常問到的。在網上搜尋時發現了Ricoh 100mm 1:2.8,價格相當低,但我卻查不到太多它的來歷,不過還是買了回來。然後發現鏡頭上沒有光圈機制,然而轉接十分簡單,但效果卻不十分理想;同時,也用些時間翻出不少文獻試圖找出能夠用這個鏡頭的機身,結果發現只有一台SLR可以用這個鏡頭:Ricoh 126C-Flex TLS。所以,就把手中的資料整理過後和各位分享。


Ricoh 126C-Flex TLS機身簡說

Kodak在1906到1949年間生産過126卷裝底片,然後在1963年又重新推出126底片,這新的126底片的影像是方型、片幅為28x28mm,但通常會裁成26.5x26.5mm;這個26mm就是126中26的由來。到了1960年代中期,不少廠家都生産了使用126底片的機型,但以中低階為主、SLR機型並不多。SLR機型中,以品質而言Zeiss Ikon的Contaflex 126(1967年)領先群雄,Ricoh也生産過一台126底片機型、它就是本文主題,不過論品質就不如Contaflex 126了。

Ricoh在1968年推出Ricoh 126C-Flex TLS,只存活了三年、在1971年停產;事實上,使用126底片的機型壽命幾乎都不長。下面是這台相機,上面的鏡頭是55mm 1:2.8:

這台相機看樣子就知道是SLR,它有三個鏡頭:35mm、55mm和100mm,最大光圈都是f/2.8。相機支援快門先決模式(使用人選快門速度、相機選光圈)。下面是相機右方的照片(鏡頭向前),鏡頭後方機身前方的是快門速度環,上頭標了1/30秒到1/300秒和B,在B右邊的是使用閃光燈泡時的快門速度(紅色閃光燈符號)。在相機右邊前方面板上是光圈轉盤,上面標了2.8到22的光圈f值。在手動曝光模式之下,使用人透過快門速度環和光圈轉盤分別調整快門速度和光圈。

光圈轉盤在22邊上還有一個紅色A標示,這是自動曝光用的。相機使用快門先決模式,不少網站說這台相機使用光圈先決模式,這不正確;事實上,若是用光圈先決模式,這個A標示就應該在快門速度環上、而不是在光圈轉盤上。使用人把光圈轉盤轉到A(下面照片)、再使用快門速度環選快門速度,相機的測光系統選一個光圈值。

下面是相機頂面右方,很明顯地有上片桿(下方)、快門鈕(右上)、靠下方的窄長方形窗會用指針顯示測光表選用的光圈f值。

相機有TTL測光系統(使用CdS元件),當亮度不夠或太過時,觀景窗左下角會出現紅色標示,相機會鎖住而無法拍攝,因而使用人得改變光圈或快門速度、甚至使用閃光燈。

相機頂面左側有一個裝閃光燈泡的腳座(黑色部位,下面第一張照片),相機是用方型的閃光燈泡(Flash Cube);鏡頭左側有閃光燈線的PC插孔,這是給沒有熱靴接點的閃光燈用的,有熱靴接點的閃光燈可以直接裝入閃光燈座。下面的照片是裝了方型閃光燈泡和一般閃光燈的照片。

把機背蓋打開就像是下面第一張照片那樣。中央的方型是126底片的曝光區域,它兩側的槽是放126底片卡夾的地方;左邊是電池室,上方紅色的是15V給閃光燈用的電池,下方則是1.5V的Mallory RM675給測光表用的水銀電池。第二張則是裝了126底片的樣子。

相機大致上就是這樣了,很簡單、沒有驚人或特殊的功能。


鏡頭

Ricoh這台SLR有三個鏡頭:35mm、55mm和100mm,光圈都是2.8,三者中我只對100mm有興趣。

下面自左而右分別是35mm、55mm和100mm三個鏡頭:

下面這張照片是裝了100mm的樣子,它前方透鏡比其它100mm的大很多。

鏡頭是用螺紋裝著的,把鏡頭轉下來就像是這樣:

下面這張是近照。鏡頭後方有一段突出的鏡筒 ,它插到鏡頭座中央的小孔中再旋緊。機身上粗又厚的鏡頭座有快門和光圈機制,鏡頭座中沒有透鏡,所以這台相機使用鏡後葉片快門和光圈機制;因為鏡頭中沒有光圈葉片,所以轉接使用這三個鏡頭拍攝時只有一個可用光圈f/2.8。

這是鏡頭後方,突出來的部份約1cm。因為鏡頭內沒有光圈機制,所以鏡頭上沒有光圈環、而只有對焦環(下面照片),鏡頭的對焦距離從2公尺到無限遠。

下面是鏡頭前方,標了TELE RIKENON、焦距100mm和最大光圈1:2.8。

鏡頭就這樣簡單,沒什麼可說的。


轉接鏡頭

要如何轉接這個有點怪的鏡頭呢?首先要瞭解一點,弄出光圈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就不管它了。我們知道這個鏡頭用螺紋裝著,只要找出螺紋尺寸,問題差不多就解決了。經過測量後,發現鏡頭後方的陽螺紋是30mm,因而我們需要一個有30mm的陰螺紋。這不難做到,找一個小尺寸端為30mm的下降接環就行了;要注意的是不能用上昇接環,因為在上昇接環的情況下,小尺寸端會小於30mm,因而會被鏡頭尾部突出的鏡筒卡住、根本裝不到30mm的陽螺紋中。我選擇了37-30mm下降接環,因為37mm這個螺紋尺寸非常普遍,這樣就有了一個37mm的陽螺紋。

然而37mm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還得把原機身上裝了快門和光圈機制的長度補上去,但我卻不知道這一段長度。好在是市面上有一些給微距攝影用、可變長度的對焦筒,於是改變對焦筒長度就可以調出鏡頭在原機身上到底片的距離;這些對焦筒中最常見的就是M42(42x1mm)到Sony E版本。所以,我們還得找一個從37mm陰螺紋到42x1mm陽螺紋的機制,這似乎很富挑戰性,但仔細想想卻十分簡單。市面上有若干從42x1mm到比較大口徑的上昇接環,我選了一個42x1mm到52x0.75mm的上昇接環,再加上一個52-37mm的下降接環就行了。下面照片中自左而右是37-30mm下降接環、52-37下降接環、和42x1mm到52x0.75mm上昇接環:

上面42x1mm和52x0.75mm中的42mm和52mm是口徑,x1mm和x0.75mm是紋距。M42的規格中口徑是42mm、紋距為1mm,這恐怕是極少紋距為1mm的規格,主要是來自二次大戰後東德Zeiss鏡頭,目前大多數轉接環紋距是0.75mm(含濾鏡)。所以買42-52mm的上昇接環記得要買M42-52mm的版本,使用42x0.75mm版本的接環時恐怕無法有效裝著M42的配件。

把三個接環接在一起就是如此:

鏡頭前方的濾鏡螺紋是67mm,我也選了一個67mm的遮光罩和一個比較厚的M42到Sony E的對焦筒:

全部接起來就是這樣:

把整個組合裝上我的Sony A7II就是如此:

最後一步是調整對焦筒長度,以便可以對焦到無限遠。首先,把鏡頭上的對焦環定到無限遠,再找一個在很(無限)遠而且容易對焦的被攝體、並且用對焦筒對焦,成功後對焦筒就是正確的長度,往後拍攝時就用鏡頭上的對焦環對焦。當然,若有需要,也不妨用對焦筒微調。

 

實際拍攝

拿鏡頭出去拍攝時已經很晚,大約是約8時(北方太陽下山晚些),雖然還有餘輝、但亮度是不太夠了,不過因為光圈是f/2.8,還是可以拍。下面的照片是用Sony A7II拍攝、影像處理參數如果不是關掉、就是定成很低或中性。因為這個鏡頭解像力不很高而且對比偏低,我會先用Photoshop中的Auto Level處理過,如果有需要(譬如Auto Level洗掉了些細節)還會用Shadow/Highlight微調,再增加點飽和度、並且稍許銳化(程度很低)。

下面照片中我會把原照片和修過的照片(600x400)一併列出,但裁切部分則是從修過的照片裁下來的。

第一組是距拍攝地點約300公尺的房屋,第一張是原圖的縮圖、第二張是修過的,兩張看起來都不錯,原因是看小圖。第三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霧濛濛的、而且暈開的現象十分明顯。第四張是右緣的裁切,看起來就十分鬆軟了。這是本鏡頭的普遍現象,只有中央部位有較好的影像品質,離開中央部位就十分鬆軟了。

下面這組距離被攝體20到30公尺,前景不在f/2.8的景深範圍內、自然是糊的,在小圖中就看得出來。第三張是對焦部位,看起來還好,然而小孩背部衣服邊緣就有明顯的紫邊了。第四張是左下角的裁切,它的確比較糊,但暈開來的效果實在不十分理想,和一般比較好的鏡頭景深外的模糊差很遠。

 

下面這一組是湖畔的獨木舟,拍攝距離大約是10公尺左右。第三張是對焦部位(頭兩個英文字母zy)的裁切,看起來還不壞;第四張是左下角的裁切,那個牌子應該在景深前緣前方少許(不在景深中),所以有點糊而且有暈。

 

接下來這一組是交通標示、對焦部位是不准停車的牌。然而,經過對焦重新構圖後,對焦部位移到邊緣,效果不十分理想(第三張照片)。另外,對焦距離應該比10公尺近一些。第四張照片是兩個標示牌中央下方些樹叢的裁切,會找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因為在看全圖時發現背景的散景很亂。從前方的標示到截切中的樹叢至少10公尺以上,因此期望散景會相當糊(因為是用f/2.8拍攝),然而從第四張照片看來,這個鏡頭在散景的表現上是很亂(差)的。

 

下面這組是公園中的野餐桌,拍攝距離約3公尺。從第三張的對焦部位裁切看來,是有一點鬆軟,不過細節還原得不錯。第四張是桌子右緣,那層暈就把影像品質降低了。

 

其它課題

前面交通標示組照片中已經看到這個鏡頭在散景的表現不十分好,此地打算進一步看看這個論題。有天傍晚散步經過一個數位鐘就隨手拍了一張照片,拍完後對焦環一轉觀景窗出現了奇怪的影像(第二張照片),數位鐘上的每一個亮點都變成了一個圓環、而不是一個實心圓片。好散景的必要條件是每一個景深外的亮點都得是一個實心的圓片,更好的結果得是中央濃、愈往外圍愈淡(見拙著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第M.13章的說明);很顯然地這個Ricoh鏡頭完全不符合這個條件,散景必然是雜亂的,不但如此,雙線現象很容易出現。

再看這個景,對焦部位是前方的垃圾桶,對焦距離約2到3公尺。下面第二張照片是上方黃框處的裁切,其實縱使在小圖中黃框內的房子虛化程度就不很理想,從裁切中可以看出窗框都被虛化成環型,和上一組照片異曲同工,環型外緣和內緣出現兩條線,這是雙線現象。第三張照片是下方黃框處的裁切,樹幹虛化後兩側都有一道顔色較亮的線條,這是典型的雙線現象。

再看看泛光和鬼影的課題。下面這張照片右上角的太陽在樹葉後面,泛光似乎並沒有擴散得很嚴重:

如果您看一下大光點週圍和它左下角方向的延伸,會不會覺得有點怪異?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大光點左下角部位的裁切,每一個光點似乎都虛化成一個環形、而且內外都有一圈亮線。第二和第三張張是更遠部位的裁切,都是很多“泡泡”,這正是大光點左下方延伸看起來有點怪異的原因。

 

再看下面照片,太陽在左上角樹葉後方。第二張是靠近中央約1/3所在部位的虛化後的光點,不覺得這些光點怪怪的?太陽的強光從左上到右下產生了放射式線條的鬼影(第三張照片)。第四張和第五張是太陽強光下方樹枝和右下角的裁切,這兩張照片有相當強的紫邊、和各處紫邊暈開的現象,頗為難看。

然而,如果背景比較單純,這個鏡頭在散景上的表現卻也還好:

 

結論

這是一個和一般SLR鏡頭不同的鏡頭,它沒有光圈、而且最前端透鏡比相同焦距、相同光圈的鏡頭大很多。然而,固然我成功地把它裝上Sony A7II拍攝,但因為沒有光圈,使鏡頭在f/2.8之下的表現實在不很理想:影像品質鬆軟(特別是在畫面邊緣)、紫邊、相當普遍的暈開現象、比較低的對比、不很討喜的泛光和鬼影以及景深外的虛化等等,個人實在不喜歡這個鏡頭。或許,收小光圈後會有相當改善,然而因為無法造出合用的光圈機制,這一點就無法印證了。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Ricoh 126C-Flex TLS相機和Rikenon 100mm 1:2.8,
DCView.com達人部落格(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mpXMQBgCzsFbQ%3D%3D

│本站文章分類:概念解析
│今日人氣:11 │累計人氣:331615 │回應(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 驗證碼:請點選底片重換驗證

    • a0b404acd8778d63523db58f5f7b883e
    • 19df878e8b6d6e43fda913735cba94a9
    • e79c613c53bdc9c771337e9a2c7291ab


2023-06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文章列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 (1) NEW!
  2. FPV穿越機 :配件 (2)
  3. FPV穿越機: > 250g (0)
  4. FPV穿越機: <= 250g(1)
  5. 無人/空拍機:其它 (2)
  6. 無人/空拍機:配件 (6)
  7. 無人/空拍機:> 250g(需要註冊) (1)
  8. 無人/空拍機:<= 250g(不必註冊)(3)
  9.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 (2)
  10.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 (3)
  11. 模型 (1)
  12. 航太小語 (1)
  13. 手機配件 (15)
  14.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 (6)
  15.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16. PC級電腦古董零件 (1)
  17. 中文攝影書書評 (2)
  18. 家居瑣記(13)
  19. SLR到DSLR之路 (2)
  20. 相機短篇 (4)
  21. 鏡頭短篇 (8)
  22. 部落格公告 (4)
  23. 後院紀事 (3)
  24.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25. 瑣瑣碎碎的話題 (9)
  26. 我寫的書 (4)
  27. Nikon鏡頭筆談 (7)
  28. 寫給新手 (21)
  29. 相機鏡頭 (6)
  30. 姑妄言之集 (3)
  31. 遊記 (14)
  32.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4)
  33. 老機雜記 (27)
  34. 攝影思潮回顧 (1)
  35. 數位相機(DC)隨筆 (13)
  36. 大湖燈塔巡禮 (3)
  37. 書!書!書! (11)
  38. 基礎知識 (14)
  39. 閒話SLR (24)
  40. 老鏡叢談 (34)

最新文章發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第一和第二講
  2. Eachine EV100入門級FPV穿越機頭罩介紹
  3. BetaFPV Cetus Pro FPV穿越機套裝(RTF)介紹
  4. 行車紀錄器下的雪(街)景
  5. 2022年聖誕節大風雪紀實

最新回應訊息

  1. Re:老師您好,想請問中片 by 大隻的石斑魚(3.29)
  2. Re:作者還沒寫Cobra by AG(2.23)
  3. Re:洗先生說明極佳,最近 by Jack Hwang(12.13)
  4. Re:Dear Dr.Ch by 谢(8.26)
  5. Re:冼老师 by 谢(8.12)

人氣指數

  1. 今日人氣指數:15778
  2. 累積人氣指數:2442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