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KamLan 50mm f/1.1超大光圈鏡頭初探
冼鏡光
February 18, 2018上線
首先給大家拜年,祝各位新春愉快
去(2017)年夏末買了一個KamLan 50mm f/1.1,屈指算來快半年了。這股生産手動較平價(大多數是大光圈)鏡頭的風潮是從南韓開始的,牌子有Samyang、Rokinon等(這兩個牌子應該是相同的産品),加上貼牌的像是Bower、Vivitar等不一而足,而且鏡頭數目也愈來愈多。目前大陸在這些手動副廠鏡頭市場上急起直追,KamLan(瑪暢)、中一光學、老娃(Laowa)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一直認為台灣在光學方面有相當優勢,但卻錯過了這個風潮,這恐怕是和咱們的保守本土思潮有關,從而積極冒險進取的那股衝勁就幾乎都消失了。記得在二十一世紀初DSLR剛問世、大家都還在玩DC的時代嗎?那時一些日本人先生產了一些奇怪的接環、把一些好的望遠和廣角鏡頭接到他廠機身上使用的轉接環,台灣也有熱心人士做了些頗有創意的産品、但卻沒往國外宣傳(自己當時的確幫若干美國和加拿大同好代購過這些產品)。然後無反光鏡相機出現,為轉接環打出一個新天地,到今天不到十年,轉接環幾乎是大陸產品一統江湖,台灣根本就插不手了。好啦!一定有人會說,這些轉換環利潤太低、不值一顧。我玩這些環近十年,日本貨、德國貨、大陸貨都玩過,好的(而且可靠的)轉換環價格大約也要十多到二十多美金,貴到三四十甚至接近或超過100美元的所在多有,誰說利潤微薄?
言歸正傳,咱們把話題回到KamLan這個鏡頭上。當初買這個鏡頭只是好奇、沒多大指望。然而用了幾個月卻沒有和這個鏡頭建立什麼特殊感情,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鏡頭在光圈全開時畫質偏軟而且對比也低些(加上邊角的品質也不太好),因而對焦十分困難於是成功的作品偏低。另外,光圈f/1.1和光圈f/1.4相差實在不大,於是用一個價格稍許高一點但卻有相同景深的鏡頭可能沒多大差異。不過拿著這個鏡頭隨走隨拍倒也累積了一些經驗,此地就是我的經驗談。
鏡頭本身
鏡頭是裝在一個相當漂亮的銀色紙盒裡頭,鏡頭部分有鏡頭、遮光罩、和前後鏡頭蓋,盒中還有一塊印了KamLan招牌的拭鏡布(照片中沒顯示出來):
下面是鏡頭和前後鏡頭蓋。最前方是對焦環,對焦距離從0.5公尺到無限遠。對焦環下方是景深刻度,再來是光圈環,標了1.1、2、2.8、4、5.6、8和16,但卻沒有11。手上這個鏡頭對焦環的阻力比一般手動鏡頭大,但不致於很難轉動。光圈環固然標了光圈值,但卻是無階段調整的、可以停在任何位置,而且轉到某個光圈時沒有任何聲音也沒有任何感覺,因而在很暗的場合還很難掌握光圈的確實位置。令我用起來最不習慣的是,那個光圈環的阻力太大,比對焦環還難轉動。
下面是鏡頭前方。第一片透鏡陷在鏡筒裡頭,鏡筒邊緣標了牌子KamLan、焦距和最大光圈50mm F1.1、和濾鏡尺寸52mm。
下面是鏡頭尾部,什麼都沒有:
鏡頭是靠前後移動整個光學部分對焦,從最短的無限遠到最短對焦距離0.5公尺,鏡筒大約會伸長6mm多些,得轉動鏡筒約180度。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對焦在無限遠的長度、第二張是對焦到0.5m最短對焦距離的長度。
下面是把鏡頭裝在Sony NEX 6的樣子。鏡筒加上遮光罩和前後鏡頭蓋的重量大約是304g(實際量得),如果不加前鏡頭蓋,那麼機身加上鏡頭(含遮光罩)的重量就約略是634g,不能算很輕。
先期簡單測試
我個人不太相信網路上大吹特吹的什麼散景之王的評論,道理十分簡單,要把散景做得好需要投入很多高階光學科技、自然鏡頭價格就相當驚人,而不只是把光圈做得大就好。這個鏡頭的價格通常在170美元(約5000台幣)以下,很難在如此價格下造出十分好散景的鏡頭,縱使是在大陸這個世界工廠也如此。因為這個原因,去年購入這個鏡頭之後就做了個簡單測試、瞭解這個鏡頭的屬性,以下的測試是為了寫這篇文章重做的。
下面照片就是測試用的景,對焦處是176/216這組數字,畫面中左下角和右下角有小字方便看出鏡頭在角落的表現。前排三個小盒子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雖然盒面未必全部平坦,但應該都在景深內。前面中間的盒厚約4.5cm,已經不在對焦距離1.4m的景深內。拍攝這個景時,相機是定在M模式,全靠閃光燈出力控制亮度。然而,我發現照片曝光不甚一致,特別是最小的兩個光圈(8和16)似乎曝光不足,不知道是鏡頭的光圈控制不準還是閃光燈出力不足,不過這對此地的測試結果影響不會很大。用1.4m的原因,基本上就因為這是拍攝頭肩人像的距離。
下面幾張是中央對焦部位的600x600裁切。光圈f/1.1時有陰開的現象,而且在高對比區域(那幾個白色的字)的邊緣陰開部位都有紫邊。光圈f/2時有所改善,但依然有陰開的現象。光圈f/2.8時就更好了,不過仍然不夠結實;此後,品質愈來愈好,甚至到最小光圈f/16時雖然下降少許,但仍然比前面大光圈好。所以,個人以為最好的品質在f/4、f/5.6和f/8,f/16也還過得去。
再看看畫面右下角的表現。光圈f/1.1的結果相當難看,每個字都拖出一條向右的尾巴,這很可能是慧型像差造成;光圈f/2時似乎沒什麼改善,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f/8都如此,縱使是在f/16也還有殘餘的陰影。所以說,這個鏡頭在邊角的表現實在不怎麼樣,這也意味著要擁有一個高品質的超大光圈鏡頭的代價是很高的,一分錢一分貨絕對假不了。
最後我們看看距前方對焦平面約4.5cm盒子的展現方式,此地採用小盒子正上方有文字和照片的部位。光圈f/1.1時,這個部位像是蒙上一層薄紗似的柔焦朦朧效果,看來不壞;從f/2到f/2.8都相似,差的只是朦朧的效果減弱;到了f/5.6時畫面對比漸強、朦朧效果不復存在,此後就都如此。
從以上的照片看來,這個鏡頭的中央部位表現尚可(個人不太願意說很好)、邊緣不行、近距離的散景也還可以接受。特別是,這個鏡頭標榜超大光圈f1.1,但影像品質在前幾個光圈(f1.1、f2和f2.8)的表現令人失望、特別是在邊角部位。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一像:價錢只有170美元(5000新台幣)以下,就將就些吧!
簡單景深和散景
這是很早就想試的,但一直想不出好的景,最後就只好拿一些小擺設和雜物自己排了。這個景從前到後一共有十個物體,第一到第六個兩兩之間的距離約10cm、第六到第七和第七到第八之間是20cm、第八到第九和第九到第十之間是30cm,相機到第一個物體之間大約是0.5m多一些。以下十張照片是分別從近到遠分別從每一個物體對焦並且用f/1.1拍攝的,所以總共有十張照片:
因為光圈足夠大、拍攝距離足夠近,前景和背景的模糊程度相當足,這不難從照片看出來。模糊的品質如何呢?也就是散景的品質如何?這一點就得進一步瞭解了。下面兩張照片是600x600裁切,第一張是上面第八張照片(以ACOUSTICS對焦)畫面中最後一個盒子的左上角裁切,您的感覺如何?亮區域邊緣頗有雙線現象、雖然不甚明顯。第二張是從第九張(以帽子上BOSTON字樣對焦)裁下來的,那些化開來的散景看起來就更雜亂了。
上面是近景,遠景又如何?下面是刻意把鏡頭定在0.5公尺對着近十公尺外的樹林用不同光圈拍攝的結果。因為光圈夠大,f/1.1和f/2時是相當糊的;到了f/4遠處的亮點以圓圈的方式出現,每個圓圈都相當實心,但若仔細些必然會發現有些圓的邊緣比較亮些,這是散景不十分好的徵兆;這個現象在f/5.6時更加明顯,更小光圈也如此,但是卻沒有惡化。最後一張是f/8照片中近左下角的裁切,於是圓圈的中央虛化的現象就十分清楚了。
總的來說,這個鏡頭因為光圈夠大,在前兩三個光圈下背景虛化的現象十分明顯,但較小光圈的結果恐怕不如人意。下面這張照片拍的是落日,對焦點並不在無限遠,效果看來不壞,但前景的虛化卻有點雜亂。
變形
下面是拍攝磚牆,變型似乎很低或至少看不出來。
泛光和鬼影
不知道這個鏡頭有無抗反射膜,看起來好像沒有。下面這張照片中太陽的一部分在窗戶邊緣,泛光還不十分嚴重。
下面這張太陽在畫面內,泛光範圍比較大而且出現奇怪的鬼影。第二張照片是泛光和鬼影部分的2400x2400的裁切縮小成600x600,頗為難看。
暗角
大光圈鏡頭難免會有暗角出現,下面是用這個鏡頭各個光圈拍攝天空的結果。很明顯地,f/1.1時四個角落有很明顯的暗角,這些暗角要到f/5.6時才若隱若現。事實上,我總是覺得到了f/8還是有很淡的暗角。
貓眼現象
這是入瞳孔被鏡筒擋住了部分所造成的暗角,於是不在準焦平面上的亮點在畫面上會以橄欖狀呈現,因為橄欖型很像貓眼,所以也叫做貓眼現象。事實上,學名叫做光學邊緣失光(Optical Vignetting),請參看拙著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第M.11中有關各種失光(或暗角)的說明。另外,國內也常有人使用日式名稱,這是口徑蝕。下面的照片是拍攝在畫面邊緣的落日,和前一張在中央的相比,這張就像橄欖了。
下面是另一個例子,畫面下緣的亮點的像沒有一個是圓的:
像場彎曲還是鏡頭問題
從拿到這個鏡頭後不久就發現一個問題,不知道成因是像場彎曲還是鏡頭組裝,所以也順手做了個測試。我還是用前面有幾個盒子的景,以中央、左下角、右下角位置對焦各拍一張照片。因為這幾個盒子表面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不論對焦在何處,其它兩個地方也一定是清晰的;然而,這個鏡頭邊緣的表現不佳,很難有定論。不管如何,以下就是就是結果。
下面是以中央部位對焦用f/1.1拍攝結果。上方的是中央部位的600x600裁切,下左和下右分別是畫面的左下角和右下角的300x300裁切。前面已經提過,鏡頭在邊角的表現就是如此。
下面是以右下角NATIONAL PARKS字樣對焦的拍攝結果,左下角的蝴蝶比以中央部位對焦(上一張照片)的清晰,而中央部位反而有點模糊了。
下面是以左下角部位的蝴蝶對焦。這張照片中的右下角比較糊,而中央部位幾乎已經是不準焦了。
這三組照片給我以下的感覺。第一,鏡頭似乎有點光軸偏移,因為以左下角和右下角為準的對焦結果有相當差異。第二,不論是以左下或右下角對焦,中央部位都不再準焦(特別是以左下角對焦最嚴重),所以鏡頭是不是同時有像場彎曲使光軸偏移現象更加嚴重?
一些照片
下面是一些隨手拍攝的照片,大多數都經過少許後製(修正曝光、增加一點對比)。先是在晴天拍攝的結果,個人的感覺是鏡頭在重現色彩上有點弱(顏色有點濁而不純),加上對比不很高使畫面有點平坦。使用的光圈多數在f/5.6和f/8。
以下的照片也是在晴天拍的,不過背景都是白雪。在這個情況下,對比不高的這個鏡頭把對比也不高的雪雕拍得幾乎細節難辨,所以每一張都得提高對比擠出些細節。最後一張雪橇犬的像背景亮但主體暗造成很大的對比,於是像和天空交界處就有相當張紫邊,而且顔色也比像身軀部分來得濁。光圈大多數是f/8。
其次是室內的三張照片,光圈是f/1.1。
最後是亮度很低的場合(光圈自然是f/1.1)。最後兩組照片值得提出來討論,第一組對焦點是近處的椅背,遠處的藍色霓紅燈被化開成一片,但有較亮的邊緣,我們在談散景時提到過。在同一面牆上較高處化開的亮點卻有網狀的線條,這令人納悶。另一組是大圈亮點,在貓眼現象一節提到過,靠近畫面邊緣的亮點並非正圓而是呈橄欖狀。最後一張是從倒數第二張的1600x1600裁切再縮成600x600,於是每一個亮點的外圍都有細細的一圈、縱使是在光圈f/1.1時也如此。所以,我是不太會說這個鏡頭會産生很柔順的散景的,縱使光圈大到f/1.1也如此,很大的光圈會使背景和前景很糊,但卻並不保證散景會柔順。
結論
這個鏡頭用了幾個月,個人似乎無法和它培養出什麽感覺,我不能說它好、但是也不願說它不好。它有f/1.1的大光圈,所以和內人出去用餐時,總希望用這個鏡頭在餐廳中低亮度場合拍幾張頭及肩的照片,但幾個月下來卻沒成功過一次。我一直想為什麼?我想一定有人會告訴我,f/1.1景深太淺,不好對焦當然就不容易成功。沒錯,但我不是蔡鳥,微光下對焦對我並不陌生,所以完全失敗一定有其它原因。經過很多嚐試和測試之後,我覺得原因就是這個鏡頭光圈全開時的影像品質並不高、而且對比也低些,造成靠放大功能對焦相當不容易,因為光圈全開時就有點糊、於是準焦在何處難以拿捱。
坦白說,在同樣場合,我用85mm f/1.4幾乎不會失手。所以我不禁要問,這個在APS-C機身上光圈全開時有點糊的鏡頭,和在Sony A7II上用一個便宜的85mm f/1.4的鏡頭(譬如Rokinon或Samyang)有何差異,特別是拍頭肩人像的距離時景深幾乎相同。更重要的是,Rokinon 85mm f/1.4在光圈全開時的表現比這個50mm f/1.1好得多,而且價格也貴不了多少(二手貨的Rokinon大約只比KamLan 50mm f/1.1貴約20到30美元),因此個人覺得這個KamLan鏡頭沒多大優勢。對我而言,既然有便宜而且比較好的85mm f/1.4可以用,自然就對50mm f/1.1提不起多大興趣。
歸結起來,號稱大光圈鏡頭、但在最大幾個光圈時表現不理想,就浪貴了超大光圈的意義,特別是市面上還有貴不了多少但光圈也小不了多少又比較好的鏡頭時,這個KamLan 50mm f/1.1的地位似乎有點尷尬。如果買這個鏡頭只是為了在f/1.1時糊糊的背景,那麽一個老50mm f/1.2的表現絶對不會比較差、雖然這些都是二手貨而且也貴些。
但是,用鏡頭的是您,上面已經做了相當仔細的討論,自己看著辦吧。
最後,我常說台灣積弱的成因是「不認真」、而且還會找很多理由証明自己不認真是合理的。我又多了一個好例子。KamLan在台灣的代理(興創公司)網頁在此,請到該頁最下方看看,KamLan居然寫成KanLan(見下面照片)。要注意的是,簡體版和英文版都沒錯,就是台灣的繁體版出錯。如果我是KamLan公司的老闆,我一定撤消興創的代理權,連公司品牌都弄錯,代什麽理。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KamLan 50mm f/1.1超大光圈鏡頭初探,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WkHYlQ1VGAHYg%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