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嚕嚕 於2010.05.07 17:33
雖然內容偏重於攝影理論,需要一點耐性跟時間消化,但基本上要理解並不難。感謝冼老師解開我長久以來的疑惑,也期待您這系列文章下篇的發表。
localki 於2010.05.08 14:36
在【另一個說法】那節第二段:「下左是光圈開孔最大的樣子,直徑大約是33mm,用上面的算法得到f/5.7 = 190/37……」應該是190/33的筆誤吧?
版主回應︰ 於 2010.05.13 11:58謝謝,已經更正。
Alex 於2010.05.13 18:10
您的知識太棒了~已轉貼到Facebook讓更多朋友學習,感謝您
小黃 於2010.07.14 02:15
您好
我想幫無光圈的投影機鏡頭加上光圈組,想請教您,光圈組裝在鏡頭的前.中.後都可以嗎?像一般鏡頭裝在鏡組中間是最理想的,但是難度會高於裝在前後甚多,所以打算裝在前面或後面,這樣對光學上有什麼問題嗎?成像圈會改變嗎?謝謝!!
有問題,因為光圈位置在設計時就經過精密計算固定了的,所以不能亂裝。投影機鏡頭在設計時通常假設最大光圈就是工作光圈,如果自行裝了光圈就會使投射的畫面變暗,看起來就吃力了。如果只是好玩,可以裝在前方或後方看看;成像圈很可能會改變。
劉白 於2011.11.17 17:05
冼教授您好,拜讀貴大作實令小弟獲益匪淺,尤其是這一篇光圈f值的剖析,非常實用,我花了大約二個小時細細的研讀,唯有一點無法理解,還望冼教授解惑.就是在變焦鏡頭的入瞳孔那一段,教授用尺來丈量"入瞳孔"的直徑,教授提到如此測量並不準確,因為無法得知入朣孔跟尺之間的距離,可是教授不是說,"入瞳孔"直徑是肉眼所見,光圈開孔經過若干鏡片放大或縮小之後所看到的"像"嗎?但是從圖上看來,"R"的位置似乎是光圈葉片實際所在的位置,直徑"R"其實就是實際光圈開孔的直徑了,我以為測量入瞳孔直徑就是要測量光圈開孔經過鏡片放大或縮小之後所看到的直徑,不知道是小弟什麼地方理解錯誤,還望冼教授撥空指教,感激不盡.
版主回應︰ 於 2011.11.21 16:44「眼睛看」這個說法只是直覺的解釋,觀看距離不同、看到的直徑長就不同,所以才需要量,但是不知道尺和入瞳孔的位置就量不準。入瞳孔是光圈開孔被在它之前各透鏡放大或縮小後的像,它的位置和大小是固定的,但觀察者卻不知道它的位置何在。
nnelson 於2011.12.29 00:22
洗教授你好!!
我想請教一下,當135系统全片幅鏡頭,用於 M 3/4系统時,其實際光圈數值及實際光學焦距.是不是不會改變.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 .鏡頭光圈數值與光學焦距不變,只是數碼倍率放大.
因為很多攝影師兄是這樣思為及說法 ,焦距 X2倍 光圈 X2倍......??
謝謝!
(1)光圈和焦距都不會改變,因爲這些是鏡頭硬體特性,不會隨機身變化。
(2) 改變的是視角,但不是放大,請看 ”基礎知識:什麼是片幅、視角、與裁切因子?”一文的仔細討論(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zRXMQNlBjA%3D )。
nnelson 於2011.12.30 21:33
多謝教授解答!!!
因為看不懂其意思,再次請教
有位影友有如此說法:
攝影述語內的量化數字皆以FF為基準,及要比較FF以外的機種,將其量化FF數值,是以相同影像才可以計算其數值.
同一支鏡,不論在任何机種上,其入光量,光圈,景深沒有變的,變的祗是視角(等同透視感),
但要統一數值,要將非FF的机種的數值量化成FF的數值,所以同一支鏡在不同機種上有不同的數值演變.
其中'同一支鏡,不論在任何机種上,其入光量,光圈,景深沒有變的,變的祗是視角(等同透視感)'當中不涉光學改變,
'但要統一數值,要將非FF的机種的數值量化成FF的數值,所以同一支鏡在不同機種上有不同的數值演變'
要統一數值,將m43上的200mm演譯為FF上的400mm,這亦沒有涉及光學改變,所以我用=(即等如)
光圈值的轉變,是運算出來,所以我講m43上用的F1.6實際是200mm的散景效果,
若計散景效果,約=FF用400mm/3.2,請留意是約=(約等如)
為何要有這樣的量化演譯'攝影述語內的量化數字皆以FF為基準,及要比較FF以外的機種,將其量化FF數值,是以相同影像才可以計算其數值.'
因鏡頭的焦距,光圈是量化的數字,而同一鏡頭在不同机種上會得出不同影像,
又因鏡頭焦距,光圈的數值是以FF為基準,為左方便令人知道鏡頭實際用在FF以外機種的效果,所以就有相對焦距,光圈的數值出現,
*其中數字上量化觀點 , 視角(等同透視感),是否正確?
謝謝!
(1) 您影友在胡說八道,如果他是對的,就無法解釋6x6或更大片幅機型的鏡頭。請把「基礎知識」的文章仔細讀完,就知道為什麼錯。
(2) 鏡頭上只有光圈和焦距兩項特性,景深隨片幅改變。另外,請您讀一讀「寫給新手」系列中有關景深的討論。
(3) 我不知道什麼是透視感,我只道「透視」(perspective)。透視只和拍攝距離有關,和焦距以及片幅無關;換言之,若拍攝距離固定,不論用什麼焦距和片幅,理論上透視完全相同,因為不同焦距或不同片幅只是從景中取出一部分(除非鏡頭有嚴重變型),請找一本有關透視的書參考看看。
黃賢達 於2012.05.10 20:52
空有達人封號,冼鏡光也不過爾爾~,f值跟焦距及濾鏡尺寸完全無關;跟後鏡可視孔徑及片幅有關~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1 07:03不知道您是何方高人,正在改寫光學教科書。如果您的說法是老師教的或是從某本書看來的,那位教授、老師或作者是誤人子弟;如果老師不是那麼教、書也不是那麼寫,這就是尊駕課沒上好或書沒讀好;如果這是台灣流行的創意,那麼這是個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差不多就是「我認爲這樣就是這樣」的白目型胡思亂想。兄台的這個說法和您的行爲頗令人覺得丟臉。
俗話說,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梁山。要踢館前總是先得把自己的功夫練好,空憑一張嘴是打不贏的。
黃賢達 於2012.05.10 22:27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1 07:09黃先生,如果這是您的真姓名,本人真爲您汗顏,因爲您已經鬧了一個大笑話,以後看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看得哈哈大笑。所以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您應該時時刻刻牢記在心的座右銘。
黃賢達 於2012.05.11 16:12
小弟竊以為f值應該是:片幅大小÷光有效投射率!?XD
黃賢達 於2012.05.11 16:20
黃賢達是咱真姓真名,XD!
黃賢達 於2012.05.11 17:07
若f值=焦距÷入瞳孔直徑,以Canon 28-70mm f2.8,在入瞳孔直徑不變下而焦距不同,何能求得恆定光圈?!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2 17:30鏡頭內有機制可以保證入瞳孔大小不變;譬如說,光圈和在它前方的透鏡位置固定、光圈的位置和它前方透鏡相對移動但放大率不變、或光圈閞孔大小隨焦距變大或縮小,等等,但實際做法不詳(因爲廠方並沒有公佈細節)。
黃賢達 於2012.05.12 19:01
恆定光圈有二種,一種像Canon 28-70 2.8,後鏡不因變焦而移動;,另一種如Pentax FA 28-70 4,後鏡會因變焦而移動,但在28端光圈會縮,其實它可以做到28-70 2.8-4的,XD!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4 12:39變焦時光圈機制後方的鏡片會移動不會影響入瞳孔,所以您的推論是錯誤的。坦白說,個人不認爲您了解什麼是入瞳孔,若您真的對攝影光學有興趣,請到圖書館找一本書仔細看(或至少了解此地基礎知識在講什麼),不必做那麼多無謂而且錯誤的實驗。
黃賢達 於2012.05.12 19:08
若f值=焦距÷入瞳孔直徑,焦距÷f值=入瞳孔直徑;135÷4=33.75,實際量測未扣邊框約31mm!XD
小弟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RvIDCCiTHhNCZM7ifeitO86BfA--/
黃賢達 於2012.05.14 19:47
變焦時光圈機制後方的鏡片會移動不會影響入瞳孔,又一大誤!
黃賢達 於2012.05.14 19:52
鏡頭的後方的鏡片因變焦而距離感光元件越遠,入瞳孔值越小!
黃賢達 於2012.05.14 19:59
所以為什麼會有非恆定光圈變焦鏡!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5 05:58黃先生,請注意以下幾點:
(1) 拜託您留言的時候把您要說的話一次寫完,不要一句話一則。
(2) 再重覆一次,請到圖書館找一本攝影光學的書查一下入瞳孔和f值的定義,不要自創理論。如果您堅持您的說法,請寫成學術論文送到國際期刊上發表,這樣您的說法才有公信力,而不必在此喃喃自語。
(3) 爲了避免誤導他人並且也希望幫您停止製造笑談,我會刪除您往後沒有立論根據的留言,很抱歉。
ca1123 於2012.05.15 03:51
黃賢達 於2012.05.10 20:52
f值跟焦距及濾鏡尺寸完全無關;跟後鏡可視孔徑及片幅有關~
如果你的理論正確,f值與片幅有關,同樣一顆鏡頭(後鏡可視孔徑固定),裝在FF機或APS-C機上,其最大光圈會隨之改變?恕我出言不遜,用膝蓋想都知道不可能...如果有這種鏡頭,麻煩你賣我一顆,謝謝
伊凡 於2012.05.15 13:33
這裡討論的是「鏡頭」而非「機身」
黃賢達兄所說的「片幅」指的當然是「鏡頭成像圈所能含蓋的片幅」而非「機身感光元件的片幅」
恕我出言不遜,狀況外的人乖乖在旁邊看就好,不用勉強自己出發
伊凡 於2012.05.15 13:35
上則留言最後一個字選字有誤,出「聲」而非出「發」,特此更正
ca1123 於2012.05.15 17:57
哇塞,居然還開分身來助仗喔,什麼時候自己編出來的理論還可以變成真理呀?真是大言不慚。如果你們的理論是對的,拜託請拿去投稿Science,讓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來瞭解你們的「新發現」。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5 19:02兩位兄台,有話好好說,請勿爭吵。
伊凡 於2012.05.15 18:12
分身?因為你老在玩無聊的分身遊戲,所以認為別人也都這麼無聊?
如果能證明我跟黃賢達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你打算怎麼謝罪?還是繼續答非所問的耍無賴下去?
程度太差搞不清楚狀況,就乖乖閉嘴看高人辯論,吵什麼吵?
兩位兄台,有話好好說,請勿爭吵。
ca1123 於2012.05.15 21:39
1.兩人就兩人呀,如果我說錯那抱歉,但是要謝甚麼罪?就算是一百人來,也無助於你們講的理論根本就是錯的。
2.冼老師抱歉,造成您的困擾,但實在有點看不過這種非理性又亂扯一通的言論。
3.我程度的確沒你們「好」,能把錯誤的理論講的跟真的一樣,而且還叫人閉嘴。還是應該向冼老師看齊,不再回應。
伊凡 於2012.05.15 22:59
1. 先是狀況外亂插話打斷原來的討論,被指正後毫不反省,反而是惱羞成怒隨意誣賴,教養真是好啊!
2. 我不記得我有說過什麼「理論」,只是單純指出你的「錯誤」,隨意給他人亂扣帽子似乎是你的習慣?
3. 是誰先開始「出言不遜」的?敢嗆聲就要有被反嗆的心理準備,別被修理了才亂扯一通裝委曲。
扣子 於2012.05.16 15:39
若上述公式正確,那為何Pentax DA* 60-250 在 FF 上最大光圈值是f/5.6 ; 在APS-C上光圈值是 f/4 呢?
版主回應︰ 於 2012.05.16 16:09您記錯了吧?這支鏡頭是Pentax DSLR用,它是APS-C片幅鏡頭,最大光圈為f/4。它既不是135片幅的鏡頭,最大光圈也不是f/5.6!請看Pentax公司網頁自己查驗一番:http://www.pentaximaging.com/camera-lenses/smc_PENTAX_DA_Star_60-250mm_F4_ED_(IF)_SDM Pentax從來沒有說這支鏡頭的(在FF上)最大光圈是f/5.6,所以這段話恐怕是引用錯誤。
KMK 於2012.09.05 11:44
請問洗鏡光老師,上面那些人說的將APS-C用於FF機身上的時候最大光圈會變小是否是因為法蘭距的問題造成?
若是如此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上面那些人會誤以為光圈大小跟片幅有關係的說法
上面的回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光圈f值是鏡頭被入曈孔直徑除的商,和片幅無關!請別隨怪論起舞,不然您也跟著錯。
KMK 於2012.09.05 11:47
抱歉漏打,是將APS-C"鏡頭"用於FF機身
ARu 於2013.01.29 10:29
冼老師好,
不知道發在這邊老師會不會看到, 呵.
想請教老師幾個問題, 煩請老師不吝指導.
1. effective f-number會depend on物體的位置嗎? 因為當對焦到某個點後, 物體在不同的地方, 他的像距也會在不同的地方, 這樣根據公式, effective f-number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呢?
2. 看老師最後的公式, 算effective f-number需要用到瞳孔放大率(與出瞳孔大小). 如果我是使用一般不可換鏡頭相機, 這個無法量測, 因為鏡頭拆不下來, 這種情況下有辦法量出effective f-number嗎?
3. 最後一個問題有點離題, 就是在對焦的時候, 鏡頭與sensor間的距離會改變, 我有辦法得知或量測出他們在這個對焦點下的距離嗎(除了把相機給拆掉之外)?
不好意思問題有點多, 謝謝老師.
(1) 既然effective f-number和像距有關,像距又和物距有關,所以答案不是很明顯了嗎?
(2) 除非知道精確的光學結構,兩個瞳孔的大小和位置不容易斷定。
(3) 同上。
James 於2013.05.22 14:38
冼老師好
內文中,於是整個組合的光圈f值是(f x d)/(r x d) = f / d
這邊的f x d應該是f x r,沒錯吧
是的,過些日子會更正。
awei 於2014.04.25 09:14
洗老師您好!
有買您的書,但是還是看不太懂
1.光圈值計算方式有時候是面積(E.1.3)有時候用上述公式,不知道要怎麼跟別人解釋光圈值由來
2.當我們相機上設定光圈值是4時,不同焦距下,入射瞳孔直徑不同,所以進光量就不同...?可是光圈值都是4...
感謝您!!
(1) 光圈f值的定義在我的書中從來沒用過面積,只用過「焦距/入瞳孔直徑」。您提到的E.1.3是舊版書,新版是「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請看此頁: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WgFYwFlCzkGZw%3D%3D。不論是新(2013)版還是舊(2007)版,光圈f值的定義都是「焦距/入瞳孔直徑」,從來沒用過面積。因為光圈f值是個比值,當它固定時,增加(或減少)焦距時入瞳孔直徑也得以相同比例增加(或降低),所以決定進光量的是f值。另外,兩個版本都很清楚地用照片說明了改變焦距但入瞳孔直徑也隨之而異的現象。
(2) 不瞭解這個問題的意義,很抱歉無法回答。
(3) 在沒有完全瞭解光圈f值的意義之前,請不要隨便解釋給別人聽,以免以訛傳訛。謝謝。
awei 於2014.04.26 15:50
洗老師您好!
1.看別的書...是說因為光圈開口面積與半徑平方正比,所以當光圈面積減半,就變成更號2倍,以此類推,所以我看到老師書上的表格,以為也是同樣的意思。
2.假設,當ISO、快門相同時,光圈值都是5.6,使用焦距24和70,雖然入瞳孔直徑(E)不同,但光圈實際開口直徑(A)是相同,所以進光量相同?是這樣嗎?
3.我會努力把觀念弄正確,感謝老師!
(1) 原則上沒有錯,但這是基於相同焦距時的說法;換句話說,在同一個焦距之下,光圈開孔的面積和入瞳孔的面積成正比,當然光圈直徑的平方也和入瞳孔直徑的平方成正比。
(2) 入瞳孔是光圈開孔被在它前方各透鏡放大或縮小的像,也就是從鏡頭前方看到的光圈開孔。不過,這是開孔的像,並不是開孔本身。這個道理和用放大鏡看一個銅板一樣,看到的是銅版的像,而不是銅板本身,自然地銅板的直徑和它的像的直徑不會相同。
(3) 因為光圈f值早值星「焦距/入瞳孔直徑」,光圈5.6焦距24mm時入瞳孔直徑是24/5.6 = 4.2758mm,而光圈5.6和焦距70mm的入瞳孔直徑是70/5.6 = 12.5mm,從這兩個結果我們根本不知道光圈實際開孔直徑是多少。所以,您的問題沒有意義,您只能從光圈f值出發討論,一般用光圈開孔說明(就像前面說的)都隱含了焦距相同的事實,只能解釋那些f值之間的關係。
awei 於2014.04.27 21:04
老師您好!想說同一光圈值…理論進光量會一樣(假設其他曝光條件相同),所以光圈實際開口應該會相同吧…?感謝!
版主回應︰ 於 2014.04.28 10:02唉!前面幾次回答都已經把您的這個問題說得清清楚楚了,您還是改不了這個說法,算我技窮、無法繼續了,請看看前面的回文和本文的下篇,很抱歉。如果弄不清雺楚,就忘了這個問題吧!知道了答案對拍照也沒多大助益。
ChrisWang 於2014.05.20 17:55
冼老師...
此篇文章是否方便將連結轉至FB社團供社友參考?
感謝
沒問題。謝謝。
ChrisWang 於2014.05.28 00:24
照老師說法,理論上不管筒身直徑,可單單放大位於光圈處的筒身使大於原筒身直徑即可求得大光圈鏡頭...maybe...
版主回應︰ 於 2014.05.28 04:13很抱歉,因為不明白您的問題,所以無法回答。
phh 於2014.07.30 17:02
冼老師您好,
請問在兩個相同焦距與光圈值的鏡頭, 若法蘭距也接近, 鏡片直徑較大者是否成像圈也較大?
成像圈不是這樣算的,所以您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
CT Wang 於2014.11.04 06:51
這篇是拍照後一段時間,看到網路上的一堆論述,回頭再次省思最基本的元素,但也發現自己在思考上的一些盲點,特地向老師請教,化解內心疑問
將討論的部分一直往下看,在awei的說法以及老師的回覆上,凸顯了我對光圈值思考的矛盾
以下看了老師的說法自己的觀點
有效光圈值F=焦距/入瞳孔直徑
依照老師的圖示,在入瞳孔直徑這部分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在焦距相同時,不管哪種鏡頭,開口大小一致以保持單位時間進光量相同,此由鏡頭外看開孔大小相同來得知,但是該孔實際上因為鏡頭多層次的鏡片曲射後的結果,並非指所謂的光圈葉片孔徑實際大小,此其一
基於前述自己的想法,有關前面討論提出的恆定光圈問題,在不同焦距保持相同的有效光圈,其實鏡頭伸縮改變焦距的同時,光圈葉片開口大小其實也在配合改變,以保持隨焦距改變,維持光學鏡頭曲射後的入瞳孔直徑維持正比改變,讓光圈保持恆定,確保不同焦距時仍有單位時間相同的進光量,此其二
第三部分就跟awei的問題有關,我一再重複的閱讀跟思考,因為單位面積光壓是跟發光體距離成反比,老師也回覆說相同焦距下光圈開孔面積跟入瞳孔面積成正比,為讓等式成立,有關入瞳孔直徑改為入瞳孔半徑平方是否合宜(並非快門簾),來說明不同焦距三方關係,還是這樣的想法有數學跟邏輯上的錯誤
因為自己並未受過數學跟光學的專業,用字遣詞上可能不盡精確,除請老師海涵,另為學生釋疑
謝謝老師撥冗指導
(...此其一) 正確。
(...比其二) 是,但也可能讓光圈位置變動、或是讓在光圈前方的透鏡的相對位置變動,只要維持入瞳孔大小不變即可。
(...此其三) 錯誤。光圈f值是個無單位比值,和什麼發光體距離無關。另外,如果用入瞳孔半徑平方,光圈f值的單位變成 1/長度。
CT Wang 於2014.11.12 02:24
感謝老師解答,這樣我更能深入理解,沒走入死胡同,謝謝老師
司馬雲 於2014.11.20 09:40
請問洗老師,這f定義來看,焦距越短,越容易做出大光圈的鏡頭,可是為什麼大光圈的廣角鏡卻非都非常大呢?
版主回應︰ 於 2014.11.21 16:54那是因為鏡頭採用倒裝望遠設計,前方的凹透鏡得足夠大以避免邊緣失光。請看拙著《DSLR:觀念、技術與原理》單元M中的說明。
Tony 於2014.12.28 14:53
冼先生,您好:
請教一下數位apsc相機的專用鏡頭,使用在底片機,會和同光圈值的135相機鏡頭使用在同樣底片同樣相機同快門速度,拍出來的亮度較暗嗎?最近在討論區有人說無反光鏡相機鏡頭的光圈值實際上都要乘上焦距轉換係數,才會是真實光圈值,譬如apsc相機鏡頭若是F2.8,換算後就會是F4.2,而M4/3鏡頭則是F2.8換算成F5.6,甚至連Pentax的DA鏡頭(數位apsc專用鏡),也有同樣情況.這些鏡頭可以做得比數位135相機鏡頭小,就是因為他們的光圈值比較小.
想請教冼先生對這個說法的見解,煩請不吝賜教,謝謝.
(1) 拿APS-C鏡頭在底片相機上使用會有嚴重暗角,除非該底片機是半格相機。
(2) 不需要乘。告訴您要乘的人是把整個台灣攝影概念帶到錯誤深淵的罪魁禍首之一,因為這是錯的。光圈f值的定義是鏡頭的「實際」焦距被入瞳孔除的商。鏡頭的焦距在出廠時就已經固定,不會因為裝在不同片幅的機身上而改變,入瞳孔也如此,所以f值在任何機身上都一樣。
在網路或論壇上不要太相信沒有學理根據的歪理,而且説歪理的人通常很大聲、發言特別多(這樣「看」起來才像是專家)、更特別會霸凌他人。多方面看看,讀多了才能分辨真偽。
Tony 於2014.12.28 17:24
謝謝冼先生的回應,這位說出怪怪理論的先生,先前連我回應光圈值變為1.5倍,快門時間要變成1.5的平方倍,他都認為不需要.而他放上去的照片看起來也不對勁,後來索性連照片都不放.
若是對該文章有興趣了解,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pentaxfans.net/thread-149324-1-1.html
從第3篇開始這位先生就怪怪的,第13篇就說出上述的奇怪論點.第30篇有他拍出來的怪異照片,但是曝光值組合應該apsc較135相機少1/3EV,第73篇連照片都沒貼了.
謝謝提供連結,那若干篇回應的確是不正確的,作者不了解入瞳孔的意義,當然也就分不清f值和T值的真正內涵。簡單地說,T值是考慮到透鏡失光等因素,所以比f值大,但卻沒有改變入瞳孔的大小,這和加了減光鏡的道理相通。YouTube上的影片也是錯的,反正愛現的人處處有、寫寫文章拍個影片人人可以做,但台灣方面這個反智現象特別嚴重。
多謝告知這個現象,這是值得在此做進一步討論,並且寫到新書中的內容。
新年快樂!
Tony 於2015.03.20 20:04
冼先生,新年快樂:
不好意思久疏問候,最近閉關讀書,關於冼先生的書我很有興趣入手研讀,可惜最快也要到年底才可能有空.
突然想起之前在這裡看過反射鏡頭,有點好奇反射鏡頭也是像本篇一樣測量入瞳孔再除焦距來得到光圈值嗎?
因為最近很忙,回覆遲了,很抱歉。
光圈f值的算法在任何鏡頭下都相當同,反射鏡頭也不例外。然而反射鏡頭中央有副反射鏡擋住部份光線,入射光束的面積應該旻前方鏡面的面積扣掉中央裝副反射鏡的面積,再由此算出直徑代入f值公式。所以,反射鏡的標示f值會比真正的f值大一些,至於差多少就和裝副反射鏡所佔的面積而定。
toe.freeman 於2015.04.15 22:08
冼老师,您好!
有个问题请教:最近在看一篇天文摄影选镜头的文章,文章中提到,除了要把最大光圈作考量因素,还要把Clear Aperture Size作为考量因素(有点类似天文望远镜里面的口径和焦比),请问这是否必要,如有,是如何理解呢?
链接如下:http://www.lonelyspeck.com/lenses-for-milky-way-photography/
抱歉很遲才回復。看過該網頁後,發現不知道作者在説什麽。該作者似乎把鏡頭開孔大小的進光量和曝光的EV和影像品質混在一起,看完之後無法了解他的思路和理論,所以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另外,該文的clear aperture就是最大光圈時入瞳孔,但作者又讓讀者看鏡頭的尾部,那卻是出瞳孔。請參看此地的「什麽是光圈f徝?」一文,或拙着中有關入瞳孔和出瞳孔的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