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2018_1005_Updated.
【天文攝影-月全蝕過程照片集】
話說阿鶴高中時期,參加天文社,學習拍攝天文照片。天文照片對象涵蓋星星、月亮、太陽、星團、星系(銀河)...等。
拍攝木星、星系,因為光線微弱,需要使用赤道儀,讓相機透過赤道儀的功用而持續曝光在同一個木星或星系畫面上,這樣才能累積光線拍出木星或星系。不然就會因為自轉不同步而拍出星軌出來。
而月全蝕照片因為天空晴朗、月亮夠亮,所以曝光時間短,無須長時間使用赤道儀追蹤,故拍攝月全蝕照片相較於星系(銀河)是簡單得多。
月全蝕不同階段其月亮表面單位亮度是不一樣的,故很難抓出每個階段照片的正確曝光值,當時沒有數位相機,只有64度、100度、400度和800度底片,加上Nikon FM2底片機身是「中央重點測光」,所以當月蝕過程中,月亮位置或面積小於中央重點測光區域時,拍出來的照片往往曝光失敗,故需要事先模擬類似月全蝕的照片,就是月相農曆初一(朔)到十五(望),十五(望)再到初一(朔)的月亮照片。從朔到上弦月,再到望,再到下弦月,再回到朔,花一個月拍攝這三十天的月相,用筆記本和眼睛及大腦記住當時每一天月相的狀況,例如:晴空萬里、陰天、下雨,加上檢視每一天拍攝月相底片曝光結果,可以得到八九成正確的曝光數值。當然月全蝕的原理和月相是不一樣的,月全蝕不同階段(半影月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半影食終)的亮度和不同階段的月相(朔、上弦月、望、下弦月)還是有些微差異,但因為事先拍攝一系列的月相照片做參考,而可以得到七八成的月全蝕正確曝光數據。這樣的數據照片再加上上下五張的包圍式曝光,就可以拍到漂亮的月蝕照片。
拍攝朔、上弦月、望,下弦月的照片,可以採用包圍式曝光。假設使用Nikon FM2機身,100度底片,可以從1/4000秒、1/2000、1/1000、1/500、1/250、1/125、1/60、1/30、1/15、1/8、1/4、1/2、1秒、2秒、4秒、8秒、15秒到30秒。每天拍攝一卷底片,就可以抓到該天月相正確的曝光時間。累積30天,就可以得到初一到三十的連續月相數據了。
若使用2000mm的天文望遠鏡,在底片上約可得到直徑約2000/100=20mm的月亮照片。
月全食過程整合圖如下:
月全食照片_01_36
月全食照片_02_36
月全食照片_03_36
月全食照片_04_36
月全食照片_05_36
月全食照片_06_36
月全食照片_07_36
月全食照片_08_36
月全食照片_09_36
月全食照片_10_36
月全食照片_11_36
月全食照片_12_36
月全食照片_13_36
月全食照片_14_36
月全食照片_15_36
月全食照片_16_36
月全食照片_17_36
月全食照片_18_36
月全食照片_19_36
月全食照片_20_36
月全食照片_21_36
月全食照片_22_36
月全食照片_23_36
月全食照片_24_36
月全食照片_25_36
月全食照片_26_36
月全食照片_27_36
月全食照片_28_36
月全食照片_29_36
月全食照片_30_36
月全食照片_31_36
月全食照片_32_36
月全食照片_33_36
月全食照片_34_36
月全食照片_35_36
月全食照片_36_36
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