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Olympus D-500L和D-600L:最早的非專業DSLR(1997)
冼鏡光
December 21, 2016上線
目前類型的數位相機大致上是從1995年左右開始,最先進入市埸的是Casio QV-10(見旋轉鏡頭數位相機大系(一):初創期這篇文章的介紹),次(1996)年加入戰埸的廠家急速增加(譬如Agfa、Apple、Canon、Epson、Fuji、Kodak、Konica、Kyocera、Minolta、Nikon、Olympus、Polaroid、Ricoh、Samsung、Sanyo、Sharp、Sony、Vivitar這些大廠)。Olympus在1996年推出的是Olympus D-200L(0.3MP)和D-300L(0.8MP),這兩者沒多少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大致上就是追上潮流。接下來的1997,Olympus推出了0.8MP的D-500L和1.3MP的D-600L(歐州型號是C-1400L),這就值得提了。
在1990年代初期,市面上有幾台知名度很高的過度式(bridge)底片機型,此地“過度”指的是從傻瓜相機到SLR,這些相機都裝了一個無法更換的變焦鏡頭、而且有相當齊全的控制功能,它們都是SLR(只是不能換鏡頭),一般叫做變焦鏡頭反射式相機(Zoom Lens Reflex)、簡稱做ZLR。這些機型在1988年前後上市,包含有Yashica Samurai X3.0、X4.0和Z:造型獨特的半格SLR(1987-1990)、Chinon Genesis系列:開先河的ZLR(1988)、造型獨特的Ricoh Mirai單眼相機(1988)、以及1990年上市Olympus L/iS系列(日後會介紹)。這四系列機種中,Chinon Genesis和Ricoh Mirai生産時間都不長,Yashica Samuri X和Z是壽命相當長的半格相機,但最成功的是最後上市的Olympus L/iS系列機型,賣得最多而且時間最長(進入21世紀後市場上還找得到),更重要的是它的品質最好。既然如此,進入數位時代之後何不延續L/iS系列的ZLR設計?正是如此,Olympus的D-500L和D-600L就是ZLR設計,而且這兩型很可能是非專業領域最早的DSLR,雖然它們都不能換鏡頭。
正因為Olympus D-500L和D-600L在DSLR發展歷史的獨特地位,此地就為它們寫一篇文章。因為這兩型是在1997年上市,屈指算來明年就是它們20歲生日,所以這篇文章也可以看成是20歲誕辰前的生日快樂禮讚。
機身
Olympus D-500L和D-600L的機身完全相同、只是顔色不同。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兩台相機的左側,銀色(照片左邊)的是D-500L、鐵灰色(照片右邊)是D-600L,只有機型號碼和顏色看得出分別。第二張是相機右側,D-600L上標了1.4 mega pixels,而D-500L上標的是850K pixels。
機身左側上方靠鏡頭所在有個黑色小開關,把它向機身後方扳就彈出閃光燈(下面照片),用完之後把閃光燈推入機身就行。閃光燈彈出來後離鏡頭有相當高度,相對地降低了發生紅眼現象的機率。
下面是機背,兩者完全沒有差異:
下面是機背右側裝記憶卡的地方,左邊照片是記憶卡室的門(下左照片),把它掀開就是插卡的槽(下右照片)。這台機器只接受3V的SmartMedia卡、容量最大是8MP,但當年Olympus可以為客戶修改成16MP,然而手續費相當高、十分不合算,相信沒多少人願意花錢改機的。記憶卡門左側的圓形是個指示燈,在取存記憶卡時會閃動;另外,這兩台機型的記憶卡取存速度十分慢,拍完一張後往往得等十多秒才能拍下一張。記憶卡室門打開後(下右照片),上方有一個標了RESET和一條橫線的小孔,用細針插入孔中並且往下壓可以把鎖住的機器重新啟動。在數位相機發展初期,相機往往會變得沒有反應,常常得關機再開機才能繼續拍攝;有些機型甚至無法關機,而得取出電池、再裝回去後重新開機才能使用,也有機型提供了這個RESET孔。
機身右側把手處是電池室,把手上有一個撥桿(下左照片),把它往上撥打開電池室蓋、撥到水平位置則是鎖住電池室蓋。把蓋子打開後就是電池室(下右照片),它需要四個AA電池。
下面是機底照片,它有腳架孔:
機底靠近把手尖端處是裝鋰電池的地方(下面照片),使用人得用尖物伸到槽中把電池夾挑出來,它需要一個CR2025鋰電池。
機身左側還有三個插槽,它用一片很容易就掉下來的軟塑膠片蓋住(下左照片)。把塑膠片取下來會看到兩個插孔和一個插槽(下右照片),上方的圓孔是AC供電用孔,下方是連到電腦用的RS-232C埠(1997年時USB沒出現),右側的長方型槽則是印表機插槽。在這些插孔和槽上方是調整光學觀景窗屈光度的旋鈕。
下面是機頂右側手把所在,有小撥桿的是變焦用,往T或W方向撥把鏡頭推向望遠或拉回廣角端。中央的是快門鈕,快門鈕右上方是自拍指示燈、左上方長方形是顯示拍攝資訊的LCD。
下面是機頂部位,正中央是選擇撥桿,撥到REC和PLAY分別進入拍攝和觀賞模式;PUSH ON/OFF只是提醒使用人按中央的鈕開機或關機,撥桿是無法定在該位置的。
下面這張照片是鏡頭,它的實際焦距是9.2-28mm、最大光圈是2.8-3.9、使用了非球面透鏡(GLASS ASPHERICAL)、光學結構是7片7群(7E/7G)、濾鏡口徑是43mm。D-500L和D-600L分別使用1/2"和2/3"感光晶片,解析度是1024x768和1280x1024,相對於135底片相機的規格而言,D-500L和D-600L的等效焦距分別是50-150mm和36-110m。這意味著雖然兩型相機都用同一規格的鏡頭,因為D-500L的感光晶片較小、只擷取到鏡頭成像的一部分,所以會拍到標準到望遠的50-150mm。反之,D-600L的感光晶片較大,拍得到較大的鏡頭成像區域,因而得到從廣角端到比較短望遠端的36-110mm。這一點和目前135片幅(較大)和APS-C片幅(較小)的差異相同,同一支鏡頭裝在135片幅(俗稱全幅)機身上有廣角、但裝到APS-C機身就失去廣角。
操控 - 拍攝
D-500L和D-600L兩者的觀景窗都是光學觀景窗,中央有一個圓圈(見下圖,取自相機手冊),這是自動對焦區域,拍攝時必須把被攝體放在圓圈部位、再半按快門對焦。如果被攝體不在中央,就得先以被攝體對焦並且半按快門不放,然後重新構圖再把快門按到底拍攝。在觀景窗右側有兩個小燈,上方橘色的是閃光燈指示燈,當現場亮度太暗以及閃光燈充電時會閃動,在前者就得把閃光燈彈出來。下方綠色的是對焦指示燈,半按快門鈕對焦時如果不成功就會閃動,成功時會亮着於是可以拍攝;拍攝完後把影像存入記憶卡時,這個燈也會閃動。
機頂右側LCD的顯示如下圖(取自相機手冊),下文會接着介紹:
機背上有四個銀色鍵。下面是機背,它有一個LCD,邊上是四個鍵,自上而下是選單鍵、+號(2.5公尺快速對焦)、-號(40公分)快速對焦)、OK鍵。我們只談+和-兩者,因為它們和拍攝有關。
按住+(或-)𨫡同時半按快門鈕時,相機並不會對焦,而是把對焦距離定在2.5公尺(或40公分)。在廣角端,按-鍵的對焦距離大約是40公分(近端對焦距離),影像中的清晰範圍(景深)大致上是從30公分(約1英尺)到91公分(約3英尺);按+鍵的對焦距離大約是2.5公尺(遠端對焦距離),影像中的清晰範圍(景深)大致上是從1.2公尺(約4英尺)到無限遠,但是比3.4公尺更遠的物體閃光燈就可能無法照明了(見下面取自手冊的圖)。另一方面,在望遠端,按-鍵的對焦距離也是40公分(近端對焦距離),影像中的清晰範圍(景深)大致上是從36公分(約1.2英尺)到46公分(約1.5英尺);按+鍵的對焦距離仍然是2.5公尺(遠端對焦距離),影像中的清晰範圍(景深)大致上是從1.5公尺(約5英尺)到無限遠,但是比2.5公尺更遠的物體閃光燈就可能無法照明了(見下面取自手冊的圖)。在數位相機發展初期,自動對焦的速度都相當慢,這項快速對焦功能或許有其必要(但個人從不使用),隨着自動對焦技術進步,到了21世紀初期這項功能就淡出市場。
除了進入拍攝和觀賞模式、開機關機按鈕、變焦控制和快門鈕之外,其它操控都集中在機背和機頂後緣。下面是機背後緣的四個長方形按鍵,上方是白色(拍攝用)、下方是其它顏色(觀賞用)的標示。上方四個標示自左而右是自拍、微距、閃光燈模式、和點測光。按點測光鍵進入點測光模式後,LCD上中間列最右側會顯示和標示相同的點測光符號,然後半按快門鈕同時對焦和測光,再重新構圖拍攝;再次按點測光鍵或是拍攝之後就會離開點測光模式,後者的確不很方便,因為每次用點測光時都得按點測光鍵。
右邊算來第二個是閃光燈模式鍵。D-500L和D-600L的閃光燈強度的有效工作範圍如下表所示。如果沒彈出閃光燈,LCD會顯示不用閃光燈的符號(LCD第二列中央位置)。如果已經把LCD彈出來,LCD第二列中央位置不會顯示任何符號,這表示閃光燈會在亮度不足時自動閃光;按閃光燈鍵時相機會依次地以自動閃光模式(LCD上無符號)、防紅眼模式(LCD上出現眼睛符號,但是出現在第二列左邊算來第二個)、和補光模式(LCD上第二列中央取代不閃光符號);再按閃光燈模式鍵又後頭開始。選定的閃光燈模式不會消失,縱使是關機再開機,閃光燈模式和關機前的相同。另外,在補光模式下,按下快門鈕後閃光燈會發出一連串較弱的、用來測光的預閃,一直到強閃光出現時才會真正拍攝。下表是閃光燈的有效閃光距離。
右邊算來第三個(或左邊算來第二個)是用來進入微距(俗稱小花)模式的微距鍵;按微距鍵進入微距模式,再按一次就離開。在微距模式下,相機可以從一般拍攝時的最短對焦距離0.6公尺縮短到0.3公尺,但是能夠對焦的範圍只侷限在0.3公尺到0.6公尺之間,比0.6公尺遠的物體就不能對焦了,所以若相機無法對焦到較遠距離的物體,那多半是在微距模式。在微距模式下,D-500L能否拍到的最小區域約略是8x6公分、D-600L則約略是11x9公分,D-500L會拍到比較小的區域(或是說成放大率較高)的主要是因為它用比較小的感光晶片。最後,關機並不會離開微距模式,使用必須按微距鍵才能離開。
最左邊的是自拍鍵。按下自拍鍵後,可以半按快門鈕對焦測光,對焦完成後按下快門鈕拍攝。這個時候,快門鈕邊上的紅燈會亮十秒,再閃動兩秒,然後拍攝。當時不少Olympus(底片或數位)機型的背帶有一項很有用的功能,背帶上有一個塑膠座(下左照片),這是用來裝鏡頭蓋的(下中 - 把鏡頭蓋上兩個突出的部位塞到座上的方形開口內固定鏡頭蓋,把座上兩邊的突出向外撥取出鏡頭蓋),在自拍時也可以掛在觀景窗上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從觀景窗進入、從而影響感光晶片成像(下右)。
操控 -- 觀賞
把機頂的開關撥到PLAY進入觀賞模式,LCD上會顯示最近拍攝的照片,右上角是照片號碼,按+號鍵移到下一張或第一張(如果目前是最後一張)、按-號鍵移到上一張或最後一張(如果目前是第一張)。
下面是機頂後緣的四個按鍵,在觀賞模式下使用下方的標示。按右邊第一個鍵進入或離開3x3小格照片顯示模式。按右邊第二個鍵開始或停止連續播放,不過LCD必須是單張(而不是3x3)顯示方式。按左邊算來第二個鍵會印出目前顯示的照片,當然相機得和印相機連接,然而這台印相機卻得是Olympus的P-300U,目前找得到也可能無法買到必要的耗材,所以等於是不能用了,此地就不談它。最左邊的是刪除鍵,每次刪除一張照片,使用人可以用+或-兩個鍵把欲刪除的照片在LCD上顯示,再按刪除鍵。
古早數位相機的功能就這麼簡單,沒多少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
操控 -- 選單
接下來我們談機背上的四個按鍵,它們自上而下是選單鍵、+鍵、-鍵和OK鍵(見下面照片)。按選單鍵進入或離開選單畫面,拍攝模式和觀賞模式下的選單幾乎相同,差異就在觀賞模式下多了一個用來調整LCD亮度的BRIGHTNESS選項。雖然在觀賞模式中按+和-分別移到下一張和上一張照片,但是在選單中,按+和-卻是移到目前項目的上方和下方的項目。選定項目是按OK。
下面這張表是D-500L和D-600L的選單。使用人按+和-移到期望的選項,再按OK選擇該項目;選單左方的箭頭指向目前的項目。選單中的CANCEL、NEXT和END分別取消使用該選項、移到下一個(或上一個--如果目前是在最後一個)選單、和完成目前的選擇手續。
這些選項的功能十分清楚,所以此地只找三個值得說明的介紹。第一個是選擇拍攝影像品質的SHQ/HQ/SQ,用今天的術語來看大致上就是FINE、HIGH和STANDARD,選擇SHQ(HQ或SQ)表示儲存的JPEG檔有最高(高或基本)細節,但是SHQ的檔案相當大,在D-600L下相機用了十秒鐘才能完成存檔作業(在這段期間內相機是鎖住的、什麼事都不能做);在HQ之下約9秒,SQ只要6秒。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看下表就不難明白,原來在SQ之下相機只拍攝VGA規格的照片。前面提過,兩型相機都只支援最大8MB的SmartMedia記憶卡,Olympus宣稱一張4MB的記憶卡在D-600L上至少可以存12張HQ照片,在D-500L上一張2MB記憶卡至少可以存10張HQ張照片。所以,一張8MB卡在D-600L(或D-500L)上可以存24(或40)張HQ照片。個人常用SHQ拍攝,一張8MB卡在D-600L上一般只能存不超過8張SHQ照片,因為D-600L的SHQ解析度是1280x1024、約略是1.3MB,經過JPEG壓縮後的大小約略是1MB一張照片。
D-500L和D-600L上不能定光圈、無法選快門速度,除了點測光之外只有一個可以控制曝光的功能,這就是曝光補償。按AE +/-鍵進入曝光補償選項,LCD上會顯示間距為1 EV的曝光補償值(+3、+2、+1、0、-1、-2、-3),補償值0用紅色顯示。用+或-兩個鍵移動、並且用OK鍵選擇期望使用的曝光補償值,最後選擇END離開曝光補償畫面回到主選單。接下來的照片都會用該選定的補償值拍攝,但是關機再開機後補償值就歸零。
另一個您可能會覺得有點用處(只是並不大)的是BRIGHTNESS。這是只會在觀賞(而不是拍攝)模式出現的功能,它容許使用人在觀賞模式下調整LCD畫面的亮度。按選單鍵、再用+和-鍵移到選單畫面的NEXT並且按OK,這樣第二個選單畫面就會出現。如果目前是在觀賞模式,選單會有兩個選項:DATE和BRIGHTNESS(在拍攝模式下只有DATE一項)。選擇BRIGHTNESS後,在進入選單之前的照片(一張或3x3的9張)又會出現,然後按+鍵把畫面變亮、按-鍵把畫面變暗,調整完後按OK回到觀賞模式。要注意的是,BRIGHTNESS只會改變LCD的亮度,並沒有調整照片的亮度。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D-500L和D-600L的選單結構相當簡單、能夠選擇的功能十分有限、而且操作方式和今天的機型相比實在有點不太順暢。
一些照片 -- 一般拍攝
下面是若干散步或出遊時隨手用D-600L拍攝的照片,並且帶上些簡單說明。絶大多數照片都是用SHQ模式、只有一兩張是用HQ,然後把1280x1024的照片縮成600x480,再稍加銳化而得,有少數幾張因為忘了調整曝光補償,因而得在後製時稍許調整亮度。
頭五張都是藍天之下拍攝,而且大多數是近黃昏,很明顯地這些照片都有很強的藍色色調。以第四張此地的小地方法院為例,拍攝時太陽已經快下山(請看陰影),其它機型多半會拍到黃昏時的暖色調,但是用D-600L拍的這張照片一點暖色調都沒有、反而冷得很。
下面是另外幾張在黃昏時段拍攝的照片,藍色的色調很淡或不存在,但是色調的飽和度卻不夠高,第四張消防栓的黃色就差實物很多,第二張中釣魚小孩的金髮也如此,第三張的花更失去原本比較鮮艷的色彩和亮度、而變得有點暗。一般而言,早期數位相機都有這個通病,多多少少都得在後製時增加點飽和度、稍許調整一點色澤的偏差,好在是Olympus這兩型相機的對比都相當高(我個人覺得高到不太自然),所以照片的銳利度看起來挺高的。
下面再加三張隨手拍的照片,第一張是湖邊的步道、第二張是掉在林邊的松球、第三張是湖上飛翔的鷗。D-600L的鏡頭焦距很短,第三張是可能達到的極限,也正因為如此,相機才能捕捉到影像,要不然很慢的自動對焦速度很難捕捉到佔很大畫面比例而且飛得快的鳥。
下面第一張是雪景,增加了1 EV的曝光,有些雪已經白到有點過頭,當時的數位相機大多如此,寛容度有限,畫面還有不弱的藍色調。本以為陰天大致上就是如此,但第二張照片拍攝時間相距不到五分鐘,藍色調卻非常強,得在後製時補救,第三張就是用Photoshop的自動修正色調的功能調整的,這就比較接近實際的情況了。
總之,D-600L沒有後來機型的自定白平衡功能,色澤常常不很準,縱使是在日光下藍色的色調都偏強,從而沖淡了一些暖色、使畫面偏冷。
一些照片 -- 近拍
固然D-500L和D-600L很難說得上有微距的能耐,但能夠靠近比較小的被攝體拍攝總是有點用處。下面是兩個例子,D-600L的表現相當不錯;因為D-500L使用相同鏡頭但較小的感光晶片,可以拍到更小的區域。
D-600L的白平衡或色調處理並不很準、而且偏藍,前面已經提過了。下面是另一個例子,這是在30多公分處拍攝樹枝上的積雪,整個畫面非常藍,第二張則是用Photoshop自動調色調的功能處理後的結果,看起來就自然得多。
雖然此地只有三張照片,但是可以看出D-600L鏡頭表現不弱,對比夠高而且解像力也很好。
一些照片 -- 變型
D-600L在廣角端有顯著的桶狀變形(下面第一張照片),下一節的第二張照片也可以看出來;另外,影像邊角稍許鬆軟些、但並不容易發現,除非是拍攝平面物體。望遠端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枕狀變形(第二張照片),而且影像品質還相當均勻。所以,個人認為D-500L和D-600L的鏡頭相當不錯。
一些照片 -- 泛光、鬼影和高光溢出
泛光、鬼影和高光溢出(blooming)在早期數位相機上頭通常是一起出現的。下面第一張照片的右上角有太陽,強光把附近區域洗白,不但如此,畫面左下角和強光下方都有藍色系的鬼影。縱使強光不在畫面中鬼影仍然可能出現,第二張照片裡頭並沒有強光,太陽光從左側進入但被柱子擋住,但畫面中央左方還是可以看得到一連串的藍色圓形鬼影。第三張是在低亮度的樓梯間拍攝,頂端的燈産生了不在實景中的紫藍色(見第四張照片)。
此外,早期數位相機在畫面中有強光時,過荷的感光元件很可能會蔓延到鄰近的感光元件,造成很獨特的、和泛光不同的死白條紋,這就是高光溢出(blooming)。下面第一張照片中,太陽光不但造成泛光和鬼影,還有一道像裂縫似的高光溢出。第二張也是如此,從太陽産生的泛光邊緣起,一條左右向的白色線條也是高光溢出。隨着感光晶片的改良,新型的數位相機已經很少見到高光溢出了。
一些照片 -- 雜訊
早期感光晶片的一個大問題是雜訊,不單在亮度不足的暗部會出現,連艷陽天也可能見到,特別是藍色的天空也會有。下面第一張照片是落日,影像右邊烏雲部位就有雜訊,這是第二張照片。第三張照片是近拍的結果,背景並不十分暗,雜訊仍然看得到(第四張照片)。第五張照片有一大片藍色天空、而且是在晴天拍攝,右上角藍天部位的裁切(第六張照片)還是有雜訊。
如果您仔細看上頭三張600x600的雜訊部位的裁切,您應該會有雜訊未必很嚴重的看法。如果再拿此地照片和較新機型比較,就會發現D-600L在雜訊的表現並不差,原因是D-600L的麽光晶片比較大(2/3")而且解析度低(1280x1024),於是每一個感光元件比較大,受光面大從而降低雜訊。就用此地曾經介紹過的Canon PowerShot N為例,它在雜訊表現未必比D-600L來得好,原因是Canon N使用比較小1/2.3"感光晶片、而且提供了4000x3000的解析度,在比較小的面積中用了D-600L的9.2倍的像素數目,於是Canon N每一個感光元件的面積大約是D-600L的十分之一,因而受光不可能很均勻,產生雜訊的機會就比較大。所以,小但卻高密度感光晶片的雜訊表現真的是不如大而低密度的感光晶片。
一些照片 -- 高對比
D-500L和D-600L沒有讓使用人調整對比、飽和度、銳化等等的影像處理功能,雖然對比和飽和度的高低因人而異,但個人覺得D-600L的影像對比太高、藍色系過份飽和,對比太高而且飽和度太高的影像猛一看去固然覺得鮮艷奪目,卻不十分耐看。前面我們看過不少D-600L的照片,不知道您有何感想,下面再加幾張照片給您參考,要提醒的是,這是一台1997年機型拍攝的照片:
手頭上沒有同時在同一位置、用不同機型和相同構圖拍攝的結果,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張用Nikon Coolpix 8800(2004年、晚了七年)拍攝的類似照片,但是焦距卻大約是350mm(Olympus D-600L的三倍多一點)。拍攝時,對比和飽和度都定成普通,比較這一張和上面第四張,相信您可以看出些差異。
結語
前面拉拉雜雜介紹了Olympus D-500L和D-600L兩型最早出現的消費型DSLR、正確地說應該是DZLR(Digital Zoom Lens Reflex)機型,並且用D-600L隨手拍了些照片。
在功能上,這兩台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就是儍瓜機型,沒多少可以調整的機制,不能定光圈、無法調快門速度、也沒有敏感度的選項(只有一個敏感度可用),唯二兩項可以調整的就是有點測光和曝光補償。這兩台相機都沒有可供選擇的影像處理功能,不像後來的機型有白平衡、對比、飽和度、銳利度、除雜訊等選項,相當陽春。還有,這兩型相機的存檔速度太慢,自動對焦也不快(但比很多稍後的Nikon Coolpix機型來得快)。
另一方面,D-600L的鏡頭相當不錯(D-500L也一樣,因為鏡頭相同),勝過當時的Casio機型多多,雖然兩者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但是,D-600L在影像處理甚或是鏡頭本身所產生的對比非常高(不少Olympus的SLR鏡頭也如此),固然有十分銳利的感覺,但是暗部和亮部看來很硬、可能會失去一些細節和微小的色調變化,而且照片中的藍色調往往過強或是過份飽和,所以有些照片看起來並不十分舒服(有點剌眼)。雖然對比和飽和度以及色調會因人而異,對個人來說的確是強了些,當時和後幾年的機型都很少如此的。
總而言之,Olympus在1997年推出的D-500L和D-600L的確是兩台相當優異的機種,後來在1999年的C-2500L又更上層樓,而2000年的C-2100 Ultra Zoom就更噲炙人口了。所以,在早期消費型數位相機發展史中,Olympus是一家極其重要的公司。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Olympus D-500L和D-600L:最早的非專業DSLR(1997),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WkFYQFlCjxRMA%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