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
冼鏡光
April 15, 2019上線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系列 的上一篇文章 Kodak Anastigmat 152mm f/6.3老鏡 在此
十一年前(2008),在此介紹一台十九世紀末的Kodak No. 2 Bulls-Eye:Kodak的早期傻瓜盒子相機(1895)時就有把它的鏡頭拆下來拍攝的衝動,終究是因為這是一台古物而下不了手,過了些日子後念頭就淡了。前些日子整理機材時看到這台相機,拆機的衝動又出現,這次不再猶豫,上網找了台較晚但卻比較有名而且產量相當大的Brownie。這台Brownie相機光圈可以運作、T快門正常、鏡頭乾淨,但機身卻有點破損,所以售價相當便宜,當下就成交。我不計較機身品相,因為我只要鏡頭,而且生產量大、日後要保存展示的話,多花點錢買台漂亮的就好。
這台相機叫做Brownie倒是有個緣由的。1898年時Kodak的老闆George Eastman要求相機設計人Frank Brownell設計一台非常便宜但同時又可靠好用的相機,因為George Eastman認為降低售價就可以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小孩進入攝影領域,同時就提高了底片的銷售業績。Brownell弄出了一台極為簡單的盒子相機、並且命名為Brownie,在1900年2月上市。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加拿大的插畫家和作家出了一系列噲炙人口極受兒童歡迎的有插畫的童書,名字就叫做The Brownies、講的是一群小精靈的故事(譬如上學、出遊、等等兒童耳熟能詳的題材);此地brownie指的就是這一群小精靈(或說是sprite)、不是拿來吃的布朗尼糕。下面是從一本在1887年出的書《The Brownies - Their Book 》中翻抽下來的若干插畫。
Kodak當時就用Brownie的造型打廣告,結果一砲而紅,此後80年間Brownie就幾乎成為普羅大眾口中的攝影,而相機本身也幾經改版,但一直維持在盒子樣式,後來的機型改用塑膠而非木料、而且還有閃光燈型。不論如何改良,那種容易操作、相機結構簡單倒是一脈相傳。此地要談的No. 3 Brownie在1917年上市,大致到1934年停産,到1921年時大約生産了47萬台,總産量可能超過一百萬台。
Kodak有許多不同的Brownie機型,此地介紹的是盒子機型,此外還有摺疊式Brownie、Brownie TLR(雙鏡反射式機型)、等等,名目繁多,此地就不一一說明了。接下來,我們會談到如何取下鏡頭、如何操作、如何轉接等技巧,然後用一系列照片說明鏡頭的特性。希望您喜歡這種拆老相機鏡頭裝到現代數位相機上的玩法!
相機和它的鏡頭
Kodak的No. 3 Brownie是一台十分簡單的盒子相機、從1908生産到1934,它使用124底片、片幅是10.795 x 8.255cm(3.25x4.25英吋),因此對角線長為135.896mm,是135底片對角線長43.267mm的3.14倍。換言之,135底片上的鏡頭焦距乘上3.14倍大約就是這台相機上視角相當的焦距。所以這台相機的標準鏡頭大致上就是120mm到180mm,相當於135相機上的40mm到60mm。
下面就是這台盒子相機(4.375 x 5.125 x 6.125英吋)的照片。從照片可以看出,機身上方和右側各有一個方形的觀景窗,上(或右)方的觀景窗使用前方面板上(或下)方的圓形鏡頭。相機前方的大圓孔就是拍攝用鏡頭。機身左側的小圓孔是腳架孔。
機身上方的左前(下左照片)和機身右側下前方(下右照片)各有一個扣著機身和前方鏡頭的扣子,把它轉到大孔所在就可以鬆開鏡頭上的小突出,從而把鏡頭從機身中拉出來,第二張照片中右邊是鏡頭部位、左邊是機身的盒子。
下面是鏡頭部位,開孔處是底片經過的地方,前方圓孔才是鏡頭:
鏡頭是用一個方型漏斗狀的鐵罩罩著的,主要就是防止機身各處可能漏光、從而影響到底片。在鐵罩的一面打上了相機型號(No. 3 Brownie Camera Model B)
和專利日期(1916年2月1日和1916年3月21日)。以扣著鏡頭的圓扣子的樣式來看,這一台應該是1917年10月以後的版本、最遲不會到1920年,因為1920年Kodak推出第三版,而這台相機的第一版(1908–1911)的扣子樣式不同。另外,Model B(第二型、在1911年8月上市)在1917年8月有個小改版,所以此地的相機是第二型的第二板。
把這個鏡頭部位豎著放,會看到凹進去的地方有三個釘子、在對稱的另一面也如此,把這六個釘子拔掉才能把鐵罩子取下留下鏡頭。
因為鏡頭部位是木頭的,找個小老虎鉗子很容易起出來。把釘子拔出來後不要忙著把鐵罩子取下來,因為鐵罩子是套在鏡頭後方的木片上的,機身都已經近百年、用力一掀很可能就破壞了鏡頭背面的木板。釘子取下後,輕輕地把鐵罩往前推,之後才能取下鐵罩(下面第一張照片),拿下來後就會發現鏡頭是在一個幾乎是正方型的扁木盒中(第二和第三張照片)。
鏡頭操作
鏡頭部份上方有兩個可以抽出來的長條,寛的管光圈、窄的管快門。這台相機只有兩個快門速度、一個是T叧一個是一般速度(不知道是多少),把窄的長條抽出來的快門是T(下面第二張照片);換句話說,把快門按下去打開快門、再按一次關閉快門,這正是我要的,因為快門速度是由拍攝用的相機控制。
把寛的長條抽出來可以控制光圈。當寛長條沒抽出來時,光圈是最大的(下面第一張照片,此地是用T快門)、把長條抽出一半得到中央光圈(第二張照片)、把它完全抽出來就是最小的光圈(第三張照片);所以這台相機有三個光圈,大致上每個光圈之間差一級。
相機右側是快門桿(下面照片),把它往下撥打開快門、相機內的快門機制會自動關閉。在T快門時,往下撥打開快門,再撥一次關閉快門。
前面說過,快門速度由拍攝用的相機控制,所以我都是把快門定到T、再調整光圈拍攝。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光圈開孔相當小,於是快門速度很難很快,所以我大部份時間都用最大光圈、偶而使用中等光圏。
另外,因為鏡頭部份內有光圈和快門機制,很怕再進步分解鏡頭可能會把這些機制弄壞,所以就打算到此為止、不再分解鏡頭部份了。
如何改裝?
首先,我得找出一個可以把這個鏡頭裝上相機的方式。思考一會兒之後,我覺得應該裝上一個非常普及的裝鏡頭的方式,那麽M42(42x1 mm)絶對是首選,所以找了一個T到M42的轉接環,這是在1980年代之前很普及的方式。那時不少副廠生產鏡頭時會生產T(正確地說是T2)接環鏡頭、再附一個T2到其它相機(譬如Canon、Minolta、Nikon、Olympus、Pentax、M42等等)的接環,所以從這些給M42用的鏡頭上把它的T到M42接環取下,再用強力膠黏到鏡頭後方、並且用黑膠帶把四周全部貼滿避免漏光,就像是這樣:
這樣鏡頭就有了一個M42的螺紋!要如何裝上相機呢?第一,我不知道鏡頭的真正焦距,因此需要一個蛇腹以便可以確實量出需要的長度。我量過了鐵罩子的長度,大約是12cm,因此蛇腹的長度大約是12cm、而且還會短一些。為什麼?這台相機並沒有對焦機制,換言之,鏡頭應該是對焦在泛焦距離(hyper-focal distance)附近,所以鏡頭到底片的距離會比12cm短些。以下就是開始測試時的器材,下面照片中很容易看出有M42接環的鏡頭和Nikon PB-6蛇腹,後排中是Nikon到Sony的轉接環、前排中是一個約16mm的M42延伸筒,中間的那個銀色的是M42到Nikon的轉接環:
於是,蛇腹後面是一個Nikon到Sony的接環、再接上Sony A7II。在鏡頭方面,先是在鏡頭的M42螺紋上接了16mm的延伸筒、再透過M42到Nikon接環,這就完成了用蛇腹的裝法。16mm的延伸筒是用來增加一段距離、以免在裝鏡頭時鏡頭被蛇腹軌卡住,當然蛇腹必須拉到最長端才能裝鏡頭。
這些老鏡頭沒有抗反射膜,所以最好加一個遮光罩。我有一個不太常用的52mm遮光罩,所以在鏡頭前方也黏了一個62-52下降接環,這樣就可以使用52mm的遮光罩了:
為了要拿出去拍攝,帶著個蛇腹十分不方便,所以得找出個簡單的方法。從使用蛇腹的經驗、我用了兩個M42有對焦機制的M42的對焦筒、再加上一個M42到Sony的轉接環。首先,我把一個25-40mm的對焦筒裝在鏡頭後方、再加上前述的16mm延伸筒,在後方的是一個17-31mm的對焦筒。在後面的17-31mm對焦筒是用來決定對焦到無限遠的距離(前面的對焦筒是定在最短的);也就是說,把前方的對焦筒定到最短,對一個在非常遠的的物體用後方的對焦筒對焦,成功後後方的對焦筒長度就不變了,往後就用前方的對焦筒對焦。下面兩張照片就是用這種方式裝成的簡單而且可攜性非常高的方式。
再說鏡頭
依據各種文獻的說法,這台相機的鏡頭是個新月形雙合透鏡(meniscus achromate)、凹面朝外,是個非常簡單的鏡頭。因為光圈很小、對焦十分困難,所以在戶外拍攝時對焦失誤十分常見;光圈小而帶來的慢快門速度也是個問題,於是我幾乎都沒用到最小光圈。
鏡頭當然沒有抗反射膜,而且因為凹面朝外,鏡頭下(或上)緣的亮光常會被反射到鏡頭的上(或下)緣、從而産生奇怪的泛光。不但如此,還會使拍到的影像對比變低。因此,我的做法是讓畫面稍許曝光不足,從而保留多一些細節、當然也可以讓泛光不那麼明顯。
因為這些緣故,本文的照片可能有些對焦欠準。另外,生産這台相機時彩色底片還沒上市,當時用這台相機拍攝的全是黑白底片,因此本文除了有用這個鏡頭拍攝的彩色照片之外,也提供了轉換成黑白的照片。當然,這些照片全被縮成600x400大小,大致上就是124底片的寛度、但高度是短了些。從黑白照片看來,對比實在不高,所以我也用Photoshop的自動對比(Auto Contrast)的功能提高對比,如果看起來太不自然,就自己用Level稍許調整。在底片時代可以在放相時用高對比相紙得到比較高對比的效果。或許您會說我應該直接拍黑白、並且在鏡頭前面加黃或紅色濾鏡提高對比,但是一來是用濾鏡太不方便、二來是快門速度會太慢,我沒這様做。
下面是124底片和135底片大小的示意圖,我用Sony A7II拍攝,所以相機只擷取了原鏡頭畫面中央約1/9的大小,因此影像素質不致於太難看。
一些照片
接下來我們看看拍攝結果。第一張是此地的昇降鐵橋,拍攝時地上水上都還有冰、難以選擇個好的拍攝位置。接下來的照片是轉成黑白、和加強對比後的結果:
下面是畫面下方對焦所在、和畫面右方的裁切。對焦部位的解析度明顯不足,因為下方的鐵欄桿糊到難以分辨。右方的裁切可以看到隱約的紫邊、而且柱子右邊都有蔓延出來的暈。
下面是右橋塔頂端,細節不多,但表現不錯,請記住這是一百多年前的簡單鏡頭。另外,因為光圈小,各個畫面中會出現塵點的影子,這是無反光鏡機身的一大致命傷,我的這台A7II的除塵功能沒多大用處,手上的NEX5和NEX6也如此。這麼多年來,Sony在這一項功能上似乎沒什麼長進。
再看第二組照片,這是咱們學校經營的滑雪場,畫面下方是結冰的湖面,上頭的軌跡是雪上摩托車跑過的痕跡。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距離不詳,200公尺到300公尺是有的,除了左右有點蔭開的現象之外,這個一百多年前簡單鏡頭的表現還不俗。但是,離開中央品質就差了,第二張是左上角的裁切。
這一組是城裡頭街道一景,對焦是遠處的教堂鐘樓。畫面左方的建築(沒掛招牌那一棟)是1860年代末的樓,那個區域都是老房子、曾經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有過風光的歲月,下知道當年住那兒的有錢人有否用這一型相機用這個角度拍過這一棟老樓。
下面是鐘樓頂端用來對焦的十字架,看起來還真不錯:
接下來是對街的房子:
這是對焦部位,樹枝和窗框等的表現還真很好、只是對比很低。
這是校園中一個哈士奇(Husky)犬的像,以及嘴部的對焦位置,除了隱約有一層薄霧的感覺之外,解像力的確不錯。
這是色彩鮮明對比高的景,不太能夠察覺出是一百多年前鏡頭拍的吧?我們看看對焦部位的指針部位,很明顯地鏡頭問題就出現了。請看長指針,上方邊緣表現相當好,但下方邊緣和左下方的弧形邊緣卻因為有暈而削弱了解像力,這是像散(astigmatism,一般叫做散光)的徵候(請看拙著 《DSLR:觀念、技巧與原理 》中第M-50到M-52頁的解釋。
其次是週五圖書館中一景,空盪盪了,對焦部位是女孩的頭部。
咱們圖書館一個角落有一間小小的Starbucks,這是座位上方的燈飾,對焦部位是最前方的燈。從燈的虛化程度來看,這個鏡頭的最大光圈真的是很小的,但整個畫面的效果是很好的,不是嗎?
其他課題
因為Sony A7II只用到原鏡頭影像中央約1/9的區域,所以邊緣失光(暗角)不是個問題,見下面的第一張照片。變形也一樣,因為中央部位有變形也是相當低的(第二張照片)。
我們看看色散(特別是紫邊)。下面照片中太陽在樹幹後方,第二張是左上角部位的裁切;很明顯地,樹枝左緣有紫邊、右緣有綠邊。然而,這個鏡頭的生産年份在彩色底片出現之前,為黑白底片生產的鏡頭、特別是低價鏡頭,在修正色像差方面不是首要課題。
我們一直提到這個鏡頭會產生很嚴重的泛光,下面照片就是一例,在中央右方的太陽把畫面右方全洗白了。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加了前述小遮光罩拍攝的,陽光在右上角畫面之外,左下角就有很嚴重的泛光。稍許換個角度再拍一次,泛光就少多了(第二張照片),所以用這個鏡頭時得花很大的工夫尋找拍攝角度和地點降低泛光。
因為這個鏡頭泛光十分嚴重、縱使一直加上前述的小遮光罩後也如此(上面兩張照片就是加了遮光罩拍攝的),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遮光罩不夠長。為方便計,我用兩個望遠鏡頭遮光罩接在一起、長度約16公分,看看情況是否好些,這就是下面照片:
接下來我在室內用閃光燈拍一個固定的景,並且用鏡頭上的三個光圈(大、中、小)各拍一張照片,敏感度是定在ISO 100。照片拍好後用Photoshop的Desaturate功能轉成黑白、也用自動對比(Auto Contrast)提高對比。為了瞭解鏡頭在Sony A7II上的表現,我也把中央和右下角部位裁下來做個比較;要注意的是,此地裁下來的「右下角」其實是原鏡頭中央1/9部位的右下角、真正的原鏡頭拍到影像的右下角還很遠。總之,如果此地的右下角表現不佳,那麽原鏡頭影像的右下角會更差;然而,若此地的右下角不差,卻也未必能保証原鏡頭的右下角會很好。
下面是用最大光圈拍攝的結果並且縮成600x400,在目前的顯示器上大致就是比原底片直接無放大印相的尺寸小一些。這一組三張照片是Sony A7II照片縮成600x400的結果、轉成黑白的結果、和自動修正對比後的結果。很明顯地,使用超長遮光罩後,畫面中幾乎沒看到泛光了。
接下來是使用中光圈的拍攝結果:
最後是最小光圈的結果。要注意的是,在拍這張照片時,閃光燈出力已經是最大,因此相機的敏感度得調到ISO 320才能得到類似的曝光;因為在中光圈時閃光燈已經調到最大出力,把ISO從中光圈使用的ISO 100調到ISO 320是1 2/3級;換言之,最小光圈和中央光圈曝光的差異約是1又2/3級。
我們看看三個光圈在中央表現的差異,下面是三個光圈中央部位600x600的裁切,依次是最大、中央和最小光圈。很明顯地,最大光圈時每一個字母都有向右暈開的暈、中央光圈時這層暈消失鏡頭表現不錯、最小光圈時是差了些但(依個人看法似乎比最大光圈好差、至少沒有暈)。另外,從裁切看來,最小光圈的結果是亮了些,或許中央和最小光圈差距不是1 2/3級、而是1 1/3級。
下面是右下角的400x500裁切。這很顯了,字旁邊的暈在大光圈最大、中光圈次之、到小光圈就幾乎完全消失了。
結論
前面介紹了幾乎和中華民國同庚的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上的鏡頭,這是個很簡單的新月形雙合透鏡,因為這台相機似乎以青少年為對象、並且當時都使用直接印相而不放相,所以鏡頭素質並不需要十分高。又因為Sony A7II只擷取了原鏡頭影像中央部位約1/9的區域,所以得來的影像還不壞、大致上還能在近代高解析度的晶片下表現不太差。
一般而言,在最大光圈時各物體外圍都會有一層暈、它會隨收小光圈而消失。在135片幅的邊緣(只是原片幅的中央1/9)也有暈、而且表現也稍遜,隨著收小光圈暈會消失、而且解像力也有所提升,在邊緣表現最佳的是最小光圈。
另一方面,這個為黑白底片設計的鏡頭在色澤表現上飽和度相當低、在黑白照片上如果不加強對比就都是淡淡的。紫邊和綠邊都有些、但不會十分嚴重,真正嚴重的是鏡頭很容易産生泛光,最後是發現遮光罩要很長才有辨法擋得住一些不需要的斜射光。
總之,用相差近100年的鏡頭和相機拍攝的確富饒趣味,想想這可能是我祖父母甚或曾祖父母用的鏡頭就覺得頗有點思古幽情、雖然那時候有錢能玩得起相機的人實在不多。往後有機會,我會再去拆其它早期的老機的鏡頭,看看效果如何。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Kodak No. 3 Brownie Model B的鏡頭(1917),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zMDZgVjATIMaQ%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