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想一想,真的是偷懶很久了!可能接著要來趕一下進度好了,至於這些日子以來呢!到底去了哪?拍了多少東西,我想就不必多說,逐一慢慢來好了,先將這幾個月所記錄到的生態挑幾張個人覺得不錯的、有意思的、特別的,放上來為自己的記錄做一個分享。
1.↗親愛的我願陪你(妳)看山看海,一個動人畫面掌握住整個有趣畫面,原來生態也可以讓人有感覺。
2.↗螞蟻聚集的力量,可謂眾志成城,團結就是力量的表現。
3.↗這個不是在太空,這是在水盆裡某種蛙類的蛋蛋,這是生態微距奧妙之處。
4.↗那個屁股毛未掉光的傢伙,原來是「綠瓢蠟蟬」的若蟲。
5.↗「四紋象鼻蟲」早就說過你一定有說謊,不然鼻子怎麼那麼長,還躲起來。
6.↗這是外星怪物嗎?竟然是七支腳??聽說是「盲蛛」。
7.↗這不是一般人可以這麼挺的,蟲蟲我可是有練過唷!
8.↗這是什麼樹呀?怎麼會長毛?「草蟬(綠色型)」不要愛上Eddie同學的無影腳!^^.
9.↗我不是蜜蜂,我是蠅,我是「食芽蠅」,想要學會空中停格,那就來請教我。
10.↗怎麼這根越爬越陡,我得加把勁,瘤緣椿(若蟲)。
生態攝影,大家都將其歸類在昆蟲類,我想這樣也是挺適合的。要如何來拍生態,如何入門,這也是很多想接觸此領域朋友們想知道的,在這邊,我想先從最基本的器材開始好了。隨著數位相機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不管是當下熱門的數位單眼(簡稱DSLR),或是數位相機(簡稱DC),功能性也越來越強,每隔不久就推陳出新的有新相機出來,讓人目不暇己,若要接觸生態攝影,在這眾機機海中如何找到適合的,我覺得是,再怎麼樣也要先從DSLR開始入門,理由很簡單,對焦速度快、高ISO的純淨度好、周邊支援性高,只是重了點,但若要有好的作品,總是得要有所犧牲。
有了相機,當然少不了要有一支可拍微距的微距鏡頭,也有人會問我哪支微距鏡較好,以目前市面上除了相機原廠的微距鏡有出以外,其他副廠的微距鏡,其實也是不賴的,若沒有品牌取向,我是覺得都可以參考,至少價格上就有差了。以目前大家所熟知的焦段為60mm、90mm、100mm、105mm、150mm、 180mm、200mm,那該如何選擇呢?我的建議是,會有這樣的焦段出現,皆有其特性,比如說景深跟散景就有差,通常剛入門我會建議直接先從 90mm~105mm這些焦段去著手,這通用性也較符合一般人,像我個人曾經擁有過150mm這樣的焦段,最後因整個重量及機動性是我個人覺得不習慣,而換回原廠100mm的微距鏡,因此,新入手的朋友,我會建議就從100mm左右的焦段做選擇就可了。
相機及鏡頭都準備好了,接著就是我個人覺得在拍生態沒有它那就不完整,要讓這完整的工具是什麼,就是那小太陽---「閃光燈」。閃光燈在選擇上,基本上有人會覺得不好用,或是不會用,我覺得萬事起頭難,起初我個人也是不大會用,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精彩的畫面有可能因為光線不足,ISO已拉的相當高,問題快門速度還是達不到而手震,這時就不得不請出小太陽出來了,有了小太陽有助於在整個拍攝上便利許多,也提升不少畫質跟畫面的成功率,因此,要拍生態閃燈鐵定是少不了的,只是在這方面需要多花點時間去瞭解閃燈如何運用。<<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