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手動 200mm f/4 :(一)
發表於2007.12.27 15: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老鏡叢談:Nikon 手動 200mm f/4
 
December 27, 2007上線
February 11, 2009修訂卅增補
 
            Nikon停產手動鏡頭是Nikon用戶的大損失,因為近50年的SLR鏡頭發展史上,Nikon是少數(也許是唯一)可以拿得出足夠多的經典作品與德系(東西德都算在內)鏡頭並駕齊驅的日本廠家。雖然近10Nikon走來步伐有點蹣跚,但是1990年代之前Nikon的手動鏡卻佳作不少,所以在Nikon停產手動鏡時回顧一些經典之作,相信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從Nikon MF 200mm f/4講起,這並沒有什麼深意,只不過它是常用的Nikon手動鏡頭之一(其它是105mm f/2.525-50mm f/4Micro 200mm f/4等等),而且往後各篇也未必會以Nikon鏡頭為主。因為我們會提到Nikon鏡頭史上幾乎每一種類型,如果有需要,請看Nikon鏡頭筆談:鏡頭類型這篇文章,先了解這些類型與它們的特徵。
 
 
Nikon 200mm f/4 的起源
 
            Nikon1959年發表Nikon F時連帶推出的有21mm f/428mm f/3.535mm f/2.850mm f/258mm f/1.4105mm f/2.5105mm f/4 Pre-set135mm f/3.5、與85-250mm f/4-4.5,但並不包含200mm f/4。這個200mm f/4Nikon1961年推出第二波鏡頭時出現;在推出時,這支鏡頭叫做NIKKOR-Q Auto 1:4 f = 20cm。請注意,焦距是用公分(20cm)而不是今天習見的毫米(200mm);事實上,Nikon早期鏡頭的焦距都用公分(比如13.5cm3.5cm等)標示。另外,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Nikon鏡頭的標示都指出用了多少片透鏡,這就是NIKKOR-Q中的最後一個字母Q的意義。這個字母是基於拉丁文或希臘文數字得來(見下表),因此NIKKOR-Q表示用了四片透鏡、NIKKOR-H則用了六片。Nikon在透鏡上加多層抗反射塗膜(coating)後,就在這個字母後面加上.C;所以NIKKOR-Q.C就是有多層抗反射塗膜的NIKKOR-Q,不過這是1970年代以後的事了,早期的鏡頭都沒有.C的標示。

 

 
            除了一些細節之外,這個200mm在外觀上大致上分成四個類型如下面照片所示,最左邊兩個是古董級,後兩者是AIAI-S產品,所以除非是要收藏,買來拍照的話就應該選最右邊的AI-S。古董級的兩型比較長也比較粗、當然也比較重,影像品質也不如後期的AI/AI-S產品好。最早的一型(最左邊)上半段是遮光罩,中間亮銀的環上頭標了NIKKOR-Q與焦距等資訊,再往下是一個相當窄的、有齒輪狀突起的對焦環,接下來是暗銀色的鏡筒,最後是光圈環。第二型(左二)幾乎與第一型相同,最大不同是亮銀環變成黑色、齒輪突起的對焦環變得很寬,其它細節會稍後解釋。

 

 
            第三型(右二)是新的光學設計,整支鏡頭縮短不少、而且也輕很多,更重要的是影像品質好很多,它在1976年開始生產幾個月後就在1977年改成AI版,所以非AI版(叫倣K類)在市場上很少出現;這支鏡頭除了光圈環上方有一圈銀環之外,整個鏡筒是黑色的,而且對焦環改成用有長方型顆粒的橡膠。Nikon1981年引進AI-S時,這支鏡頭也同時改成AI-S版(右一),但並沒有改變光學結構。這個AI-S版看起來與它的前身AI版幾乎相同,最顯著的差異是對焦環處的鏡筒比較窄、幾乎與鏡筒同寬(AI版的對焦環比鏡筒略粗一些),而且光圈環上方的銀環與鏡筒都是銀色的,當把鏡頭對焦在最近距離時,就會露出一小段銀色鏡筒。
 
            不是AIAI-S版的鏡頭統稱為pre-AI(或非AI)版。數位機身只接受AIAI-S鏡頭,而不能用非AI鏡頭,這就是為什麼前面建議買AI-S版鏡頭(右一)的理由。不過,從非AIAI改版時Nikon提供零組件(通常是光圈環以下的部份)幫用戶改裝鏡頭,所以市面上出現AI版的古董鏡頭是很有可能的,於是以鏡頭長相選購可能會比較穩當,至少這支200mm f/4就是如此。
 
            以下幾節分別就這幾類型做比較詳細的說明。再次提醒您,如果想買來拍照,就買AI-S版(右一);如果要拿來收藏,下頭的說明是很重要的,相信玩古董的人總是不喜歡買錯東西吧!各項數據來自書本、Nikon文件與網路,再透過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來。所以,您很有可能從不同(我沒看到過、或我不採信)來源得到稍許不同的資料,請自行判斷選擇、或是貼出來供大家參考。
 
 
Nikon 200mm f/4 第一代
 
            此地所說的第一代,指的是與上面照片最左邊類似的「最早期」版本。這個版本是1961年推出的(規格見下表),它的特色是遮光罩與對焦環中間的亮銀色環,上面標的字樣是
 
Nippon Kogaku Japan No.xxxxxx   NIKKOR-Q Auto 1:4 f = 20cm
 
Nikon早期鏡頭的公司標示是Nippon Kogaku(日本光學),焦距是用公分,上面的xxxxxx是鏡頭序列號碼,NIKKOR-Q表示有四片透鏡。另外,Auto是有自動光圈能力,表示鏡頭尾部有一對小耳朵,可以透過與相機測光表連動的裝置把使用的光圈值傳遞給測光表。

 

 
            下圖是光學結構,44片的構成是很清楚的:

 

 

 
            第一代的200mm f/4一共可以分成四個時期,每一個時期的鏡筒都有稍許差異。第一期的生產時間大約是1961年十月到同年年底,序列號碼從169211169467;第二期從1961年底到1962年,序列號碼從170692218177;第三期從1962年到19669月,序列號碼從218178269xxx;第四期從196610月到19696月,序列號碼從270011319959
 
            下面左邊的照片是亮銀環的部份,左方是遮光罩、右方是對焦環。遮光罩的底部有一個銀色的圓鈕,它的作用是對鏡筒加一點阻力、避免遮光罩滑動;第一期的產品沒有這個圓鈕,但第二期以後的都有,因為第一期產量不多,所以市面上很少見到(照片中的是第二期產品)。另外,第一期產品在銀色鏡筒下方靠近光圈環處會標上PAT. PEND.、表示專利申請中(下右照片),這個標示一直延續到第二期初期(序列號碼大約是178xxx)才消失。下右照片中的鏡頭並非200mm f/4,而是另一個同期鏡頭。

 

 

 
            第三期的鏡頭是很好認的,因為自此之後焦距的標示就從20cm改成200mm。第四期的鏡頭很難從鏡筒看出來,有人建議看鏡筒上LENS MADE IN JAPANM字,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鏡筒上字母M左右方的豎線是斜的,但第四期以後這兩條豎線就是垂直的了。但更容易認出來的是鏡筒底部爪式機制所在,第一到第三期產品沒有螺絲釘(下面照片中左邊的鏡頭),第四期之後就可以看到五個螺絲釘。第四期中序列號碼自304411起是可以用Nikon零件改成AI版,這就是為什麼二手市場上偶而會見到AI200mm f/4古董鏡頭的理由。

 

 
            下表是第一代200mm f/4四期鏡頭的年份、序列號碼、與特點:

 

 
 
 
Nikon 200mm f/4 第二代
 
            第二代的200mm f/4與第一代的相差不大,其中最明顯的差異(見下面照片的比較)就:(1)第一代的亮銀色環改成黑色,(2)對焦環變得很寬,(3)光圈從f/4f/32(第一代只到f/22),(4)光圈環也有齒輪狀突起方便操作(第一代是平滑的)。這些差異在下面的照片中極為明顯(左:第一代,右:第二代)。

 

 
            下表是第二代200mm f/4的規格。雖然它的光學結構與第一代的相同,但卻有些改良;譬如,最小光圈是f/32,最短對焦距離降到2公尺,光圈葉片增加到七片,而且鏡頭也長了些、重了些。在表中這些改變都用黃色標了出來。

 

 

            第二代的200mm f/4一共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的生產時間大約是1969年七月到1971年,序列號碼從420001459436,它的改變已如上述,不必重覆。第二期從1971年到1973年,序列號碼從472001560600,把公司名稱從Nippon Kogaku改成為Nikon(見下面照片)、並且延續到今天。第三期從1973年到1976年,序列號碼從570001640000Nikon開始在透鏡上加多層抗反射膜,於是NIKKOR-Q就變成NIKKOR-Q.C;這型鏡頭一直生產到1976年、被全新光學設計的新鏡頭取代為止。

 

 

 
            下表是第二代200mm f/4三期鏡頭的年份、序列號碼、與特點:

 

  

 
Nikon 200mm f/4 第三代
 
            Nikon1976年推出全新設計的200mm f/4,不但提昇了影像品質,也縮短了鏡頭的長度(見下面的規格表)。很明顯的改變有(表中用黃色標出):(1)光學結構改成55片,(2)光圈葉片增加到9片,(3)比第二代短了3.7公分、輕了100公克。

 

 

 
            下圖是光學結構,55片的構成是很清楚的:

 

 

 
            外觀上,鏡頭的標示在對焦環前方的細環上(見下面的照片),標示改成「NIKKOR 200mm 1:4」後面跟著序列號碼;拿掉了「-Q.C」,因為從這一代起每一個鏡頭都有Nikon的獨特多層抗反射膜(叫做Nikon Integrated Coating、簡稱NIC);對焦環改成有長條顆粒的橡膠,比前代產品好用得多。另外,光圈環改用鑽石狀顆粒,光圈標示改用彩色。這些是可以立刻分出來的部份。

 

 

 
            不過有兩個細節是值得注意的(見下面照片)。第一,第三代的鏡筒是全黑的,下面的照片是對焦在最短距離(2公尺)時的結果,請注意到鏡筒伸長的長度;第二,景深的刻度在黑色的鏡筒上。

 

 

 
            第三代一共有兩個時期。第一期的生產時間非常短、大約是1976年到1977年三月,序列號碼從670003起到700337,它的改變已如上述。這個時期的鏡頭叫做K類,在光圈環與對焦環之間有一個銀環而且小耳朶沒有孔是其特徵,但第二期的AI版小耳朶有兩個圓孔,所以在選購時要留心K版與AI版的差異(見Nikon鏡頭筆談:鏡頭類型的詳細說明)。第二期從1977年三月到198110月,序列號碼從710001899810,主要是把鏡頭改成AI版(可在數位機身上使用),較後期機身上標的是MADE IN JAPAN而不是以前的LENS MADE IN JAPAN,而且不著色(亦即黑色鏡筒上刻黑字)。
 
            下表是第三代200mm f/4兩期鏡頭的年份、序列號碼、與特點:

 

 

 
 
Nikon 200mm f/4 第四代
 
            Nikon 200mm f/4的第四代其實就是把第三代的AI版改成AI-S版,並且透過稍許改變鏡筒設計把重量降低一丁點;所以,第四代不妨看成是第三代AI版的AI-S改良。整個第四代都沒有重大變動,這一代從198111月開始生產,1990年停產(一說是19961月,待考),序列號碼從900001951xxx止,因此這是所有200mm f/4世代中最長命的一型。下面是第四代的規格表。

 

 

 
            第四代與第三代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除了比較窄之外),就是對焦環與光圈環上方銀環之間的鏡筒,第三代AI版是黑色而且有景深刻度,第四代的AI-S版(見下面照片)鏡筒是銀色,而且景深刻度在銀環上。另外,在操作上從無限遠到最短對焦距離(2公尺)時,第三代的對焦環要往前移許多(見第三代討論中的照片),但第四代的移動距離卻極短(見下面照片),雖然兩者的轉動度數(半圈多一些)與鏡筒最終長度都相同。

 

 

 
            下表是第四代200mm f/4的年份、序列號碼、與特點:

 

 

 
 
其它論題
 
            第四代的200mm f/4,以目前變焦鏡頭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大小或重量都可以算是小而輕便的鏡頭;但以方便而言,200mm的定焦鏡(在APS-C數位機身上)說長不長、說短又不算短,的確有點尷尬,而且f/4的光圈又嫌小了一些。反過來看,正因為它小而輕、品質又好,帶在身上是很方便的。下面的照片是把200mm f/4裝在D50上的樣子。

 

 

 
            下面左邊是Nikon AFS 55-200mm f/4.5-5.6 DX(焦距定在200mm)與200mm f/4長度的比較,兩者都對焦在無限遠;很明顯地,兩者的長度幾乎相同。不過AFS 55-200的最短對焦距離要比200mm f/4短很多,但在200mm55-200的最大光圈是f/5.6而不是f/4
 
            Nikon的非微距鏡頭群中,只有180mm200mm在焦距上最靠近,但前者的最大光圈是f/2.8,而且縱使是最早期(1970)的非ED180mm f/2.8都是為新聞(特別是體育)記者設計、算是專業級鏡頭。因為180的大名、二手市場上非ED版的價位可能是AI200mm f/4的三倍左右(略估),所以,如果可以忍耐一級光圈的差異,買AI-S版的200mm f/4比較合算。下面右邊是AF 180mm f/2.8AI-S 200mm f/4的外觀比較,因為大了一級光圈,180mm f/2.8就很明顯地比200mm f/4大了許多。

 

 

 
            200mm f/4當然可以用1.4X2X增距鏡,不過會分別掉一級與兩級光圈,因此變成280mm f/5.6400mm f/8。另一個可能是用給DC用、裝在鏡頭前端的望遠轉換鏡頭(teleconverter lens)。因為200mm前方的螺紋是52mm它可以與相當多高品質的望遠轉換鏡頭配合使用(也許要用口徑轉換環),譬如Olympus TCON-17 1.7X與目前的頂級產品(又大、又貴、又重、但卻最好的)Nikon TC-E17ED 1.7X。在這個口徑(52mm左右)的望遠轉換鏡頭中,1.7X可能是能夠做到高品質的極限,雖然有2X2.2X3X的產品,但影像品質就不如好的1.7X
 
            使用裝在鏡頭前方的望遠轉換鏡頭有個好處,它不會降低光圈值(至少理論上是如此,詳見拙著冼鏡光,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J.13章的討論),但缺點是影像品質要比裝在鏡頭與機身中間的(好)增距鏡差,而且太重的望遠轉換鏡頭很可能會損壞在對焦時鏡筒會伸縮的鏡頭的對焦機制。下面左邊是NikonTC-E17ED(用了ED玻璃)1.7X望遠轉換鏡頭,右邊是把它裝上200mm f/4的樣子,因此就得到一個340mm f/4的鏡頭(340 = 200´1.7),裝在NikonAPS-C數位機身上就是510mm f/4510 = 340´1.5)!

 

 

 
            在近拍方面,因為200mm f/452mm口徑,它可以使用Nikon#3T+1.5)與#4T+2.9)兩款近拍鏡。因為屈光度為+d近拍鏡的焦距是1000/d,所以#3T#4T的焦距分別是1000/1.51000/2.9。如果相機上鏡頭焦距為F、接在該鏡頭前方透鏡的焦距為f,理論上的放大率為M = F/f;如果把#3T#4T裝在200mm f/4前方,理論上的放大率就分別是0.3= 200/(1000/1.5)0.58 = 200/(1000/2.9),不過實際放大率會因為鏡頭的光學結構而有些差異。與放大率有關的詳細討論,請參看拙著冼鏡光,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的單元K
 
            這個200mm f/4是倒接(lens reversal)技巧常用的鏡頭。把24mm50mm、與100mm的鏡頭裝在200mm前方(把它們看成是屈光度分別是+41.7 = 1000/24+20 = 1000/50、與+10 = 1000/100的近拍鏡使用),得來的放大率就分別是8.3 = 200/244 = 200/50、與2 = 200/100,都大過11。在往日沒有11微距鏡時,這個方式是很流行、用來提高放大率的手法。下面左邊是把Nikon AF 24mm f/2.8 D倒接在200mm f/4前方的樣子,放大率為8.3X。在理論上,正接與倒接的效果相同,但實際上因為鏡頭的光學設計與接環等因素,倒接比較容易達到較好的效果。

 

  

            下面的照片是放大率示意圖,拍的是原子筆尖:左上為AF 60mm f/2.8 D1:1)、右上為200mm f/4加倒接Nikon 100mm f/2.8 E(放大率2)、左下為200mm f/4加倒接Nikon AF 50 f/1.8 D(放大率4)、右下為200mm f/4加倒接Nikon AF 24mm f/2.8 D(放大率8.3

 

 

            另一個近拍手法是用延伸筒(extension tube、或稱接寫環);一般而言,如果延伸筒的總長是K,而使用的鏡頭焦距為F,於是理論放大率為M = K/F。因為200mm f/4的焦距是200mm,延伸筒的長度也得在200mm上下才能做到11,所以用延伸筒提高放大率並不十分實際。前面照片中右邊那一張用了三個延伸筒、總長為68mm,所以放大率為M = 68/200 = 0.34,與使用Nikon #3T近拍鏡的放大率很近。所以,從上面的放大率公式,長焦距鏡頭比較適合用近拍鏡、短焦距比較適合延伸筒。

         請接著看第二部份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老鏡叢談:Nikon 手動 200mm f/4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tw/article.php?a=DzJTPwdv
 
 

 

 

│本站文章分類:開箱評測
│今日人氣:6 │累計人氣:188333 │回應(26)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過路的  於2007.12.27 16:27  

洗老師:
建議你把圖縮小一些些,以目前達人部落的格式,超過640的圖就會出現捲軸,偏偏捲軸又在最下方∼這樣不斷移動滑鼠、捲動畫面,閱讀起來很不方便。

版主回應︰ 於 2007.12.27 16:40

很抱歉,這些(外連的)圖在本人很多的網頁中用到,一旦更改size就會連帶影響許多其它網頁,而且加處理另一組圖又費時又費空間;好在是這些都沒有什麼藝術成份,用來做例子而已,缺了右邊一點想來影晌不大。這幾貼都是訂正與增補以前貼過的文字,要等到全新文章上網才會有較小的圖,請諒解。

PH14  於2007.12.29 01:01  

nikon手動鏡真的還蠻不錯用的,雖然現在已經是AF鏡頭的時代,但使用手動鏡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我是Canon的使用者,Nikon老鏡頭的優良調性再配上Canon優秀的數位影像引擎,結合兩者的優點,真的是很棒的組合,當然也希望能多拍點自己喜歡的照片∼

版主回應︰ 於 2007.12.29 14:55

的確,Nikon有許多手動鏡在日系鏡頭群中可以算是經典之作,再加上Nikon鏡頭的鏡後距比較長,透過轉接環可以在很多SLR/DSLR甚至RF機上使用,往後有空會陸續介紹。

JasperC  於2008.01.03 16:19  

我正好有一支第三代的AI Nikkor 200mm F4,因為它是Nikon 設計的52mm口徑定焦鏡中,焦距最長的一款鏡頭,所以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鏡頭,看到您如此詳細的介紹,也讓擁有它的我與有榮焉,看來要找時間再拿出來重溫一下200mm F4的丰采了,多謝您的分享。

328132813281  於2008.03.27 23:18  

AI Nikkor 200mm F4 是我很喜歡的優秀鏡頭,倒接手法可以有高倍率放大、加DC用望遠轉換鏡頭有340mm f/4的威力! Your information really impressed me.

Thanks for sharing your valuable experience.

gs8314  於2009.01.02 20:19  

洗老師您好:
看老師的照片看到以前唸書學校附近的景
冒昧請問洗老師是在Michigan 的UP嗎

版主回應︰ 於 2009.01.05 07:21

是的,MTU的CS,請看這裡:http://blog.dcview.com.tw/article.php?a=Az8DZARl

Inuyasha  於2009.01.21 01:17  

洗老師您好:
我想請問一些關於鏡頭標記問題

Nikon UD 20mm f3.5
它的"UD"是代表什麼意思?

NC是否就是您上文中提的Nikon Integrated Coating、簡稱NIC

謝謝您!

版主回應︰ 於 2009.01.21 10:41

UD是11的意思;請看本文開頭的表,U是1、D是10。NIC是Nikon Integrated Coating,Nikon似乎沒有用過NC。

cysung  於2009.04.30 23:15  

冼老師您好:

很高興看到質、量如此豐富的blog,於是我決定從最早的開始看起,一篇都捨不得錯過,
感謝冼老師的用心。

以下可能是文中一點點 typing error?

買錯柬西 ==> 東西
AFS 55-200nn f/4.5 ==> 55-200mm

版主回應︰ 於 2009.05.02 14:48

已經更正,謝謝。

壓力鍋  於2009.11.15 09:20  

老師您好:
看到nikon老鏡的介紹真是令人高興,我家也有這支Nikkor-Q 200mm/f4,是您文中所說的第一代,是父親當年隨大F一起購入的,同時購入的還有105mm,50mm,24mm這幾支auto老鏡.父親過世前曾交代不要將他的相機賣掉.因此這批老鏡也隨著相機在防潮箱躺了近十年,直到最近小弟買了D700,把她們都拿去磨屁股才又重見天日.雖然我家這支是您說的第一代,品質不太好.但我用起來覺得還不差,除了對比弱了一些,其他的我還很滿意.至少讓我省了一筆鏡頭的開銷,而且對我最大的意義是,這是老爸留給我一件可貴的資產.

版主回應︰ 於 2009.11.17 16:40

老鏡是會愈用愈著迷的,如果您把這幾個鏡頭好好保存、再傳給兒女,或許他們也會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也說不定。

Ling  於2009.11.16 04:36  

樓上的文真是令人動容啊
老鏡可以傳家,要好好照顧....

superleu  於2010.01.27 20:15  

請問 洗老師 AFS 55-200mm 可否使用kenko or sigma 1.4x 加倍鏡

版主回應︰ 於 2010.01.28 02:13

我沒有Kenko和Sigma的1.4X,而且這兩家生產的1.4X有若干版本,所以應該先弄清楚心中想要的型號,再去問代理(或經銷)商,或是到Kenko/Sigma網站上看規格。

AFS 55-200裝1.4X恐怕不是個好主意,因為鏡頭本身在200mm端最大光圈已經是f/5.6,加裝1.4X後又損失一級使最大光圈掉到f/8,除非現場夠亮不然AF可能無法作業(因為大多數AF機型都要求f/5.6或更大)。

如果只是要加長焦距而不十分在意影像品質,DC用1.5X或1.7X的鏡頭更好,請看「Nikon D60不負責任的隨想」這幾篇文章:http://blog.dcview.com/blog.php?m=BD1XMA%3D%3D&ac=VG9UNwdg

Edward chan  於2010.06.24 15:26  

C HING:你好犀利呀!係我認識影相嘅人當中你真棒.

版主回應︰ 於 2010.06.24 17:49

過獎了。

SJW  於2010.08.22 21:28  

洪老師您好:
您的文章真的是非常精采!
我有個鏡頭是長輩留下的,外型和型號比對都像是本文中的第二代200mm f/4,但我這支鏡頭的序號確是461661,不在第二代的序號中,讓我十分疑惑,可否請您為我指點一下,非常謝謝!

SJW  於2010.08.22 21:36  

洗老師您好,不好意思上篇不小心將您的姓氏打錯了,在此先向您致歉,真的很抱歉。

有關上篇po文向您請教第二代200mm f/4,這支鏡頭上的公司還是第一期的NIPPON KOGAKU JAPAN (NIKKOR-Q Auto 1:4 F=200mm),還請您指導解惑,謝謝!

版主回應︰ 於 2010.08.23 16:05

Nikon序列號碼通常不會很準,不像Leica那樣整齊,所以參考而已,用實際鏡頭的樣子區分比較準確。另外,Nikon早年的標示也很亂,很不容易理清脈絡,有人整理過,但例外卻不斷出現。

SJW  於2010.08.23 21:24  

冼老師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指點解我疑惑,我目前有四個鏡頭:Contax C/Y 蔡司Planar 1.4/50、Nikon NIKKOR-Q
F200mm、NIKON 35~70mm f1:3.5-4.8 變焦鏡頭
Zoom- NIKKOR、VIVITAR 28~210mm f 3.5~5.6變焦鏡頭及一個Nikon FM10機身,聽朋友說可以買一個數位機身來裝這些鏡頭,請問老師可否給我些建議及指導,再次感謝您!
另外也謝謝您在部落格中提供了這麼多精采的知識讓我們學習!

初學者

版主回應︰ 於 2010.08.24 14:20

您列出的鏡頭中除了Contax C/Y Planar 50mm f/1.4之外,其它都普通,如果要用Planar的話,Canon機身加一個C/Y到Canon的轉換環就夠了。Nikkor-Q 200mm f/4因為是Pre-AI版,而且品質so-so,除了D40/D40X/D60/D3000/D5000之外都裝不上去,改鏡頭的錢不如省下來。其它的Nikon 35-70和Vivitar 28-210也是普通鏡頭,在DSLR上的表現恐怕也不很理想。所以,個人認為您並沒有鏡頭的包袱,一切從頭來過。

建議一:留下Planar 50mm f/1.4(因為是一個好鏡),賣掉其它鏡頭換成Canon DSLR機身加一個接環,但要手動對焦。

建議二:如果喜歡Nikon,賣掉Planar 50mm f/1.4(相信價錢不俗),買一個Nikon人門機身(D3000/D3100/D5000)或二手D60ki加一個kit鏡,也許可以撑上一陣子。

SJW  於2010.08.24 21:31  

冼老師您好:
再次感謝您專業且精闢的分析與建議,讓我受益良多(雖然我還沒能全部看懂)是否您可以再建議一個Canon機身的型號給我,再次感謝!!

初學者

版主回應︰ 於 2010.08.27 14:39

如果有預算限制,不妨考慮入門機身,個人是比較建議比入門機高一點的機種,因為若買得太好在熱度退了之後未非很好脫手,會有一個浪費的感覺。如果確定熱度會延續好多年,中級鏡身比較理想,免得夜長夢多。買當時最新的機種會好些,因為功能總是會有點改進,不過最好到店裡試用一下,免得買了以後老是覺得手感不對。

SJW  於2010.08.28 12:05  

冼老師您好:
請問入門機高一些的有哪些型號(Canon)?中級機身有哪些可以建議的(Canon)?謝謝!

版主回應︰ 於 2010.08.28 12:16

如果我個人的選擇,比入門高一些的會選60D(新)或50D(舊)、中階就是7D。不過要考慮預算,因為還要鏡頭。

SJW  於2010.08.29 08:12  

非常謝謝您的指導!

forest  於2010.09.12 10:48  

冼老师您好
请教您一个问题:我的机身是D700,装上非CPU手动头以后机身不能正确显示镜头光圈数,换了几个手动头都是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机身上对非CPU镜头进行了正确设置。我的非CPU镜头有K类、AI和AIS,机身均不与其同步显示光圈数值。肯请冼老师解惑!谢谢

george  於2010.09.29 23:03  

冼老師您好:
今天凹到老爸的老鏡 上網來找資料
比對了您的資料 發現是第3代前期K版
裝在我的D90試拍比對18-200mm VRII之後發現果然是顆好鏡
小弟疑惑的是 我的鏡頭序號是686135 比您標示序號範圍少一位數

版主回應︰ 於 2010.09.30 13:42

Nikon沒有出版序號,此地和他處的序號都是有心人整理出來的,誤差在所難免,所以看鏡頭類型比較準。

george  於2010.10.01 21:24  

謝謝冼老師的答覆
剛剛測試D90+SB900 TTL模式下 無法使用
沒上SB900還有快門顯示 光圈顯示 F--但能拍照

請問 冼老師 還有救嗎

小弟對數位外閃不熟 剛買沒多久
如不能用那........就18-200mmVRII加減用
雖然 200mm端不足

george  於2010.10.01 21:44  

找到了 SB900 設M模式可以用 而且 ISO值會同步
哈......應該試完再問 浪費網路資源

lucas  於2010.12.17 20:38  

老師
有大陸朋友轉貼您的文章當作自己的..
http://barca1987.blogbus.com/logs/50495436.html

小弟非有意查詢
而是無意中看到

但看到老師辛苦的研究成果
被人轉載,還是來此跟您講一聲

版主回應︰ 於 2010.12.18 17:12

謝謝,這篇看到過了,對岸這樣做在一兩年前很多,但最近有點攸斂。然而我們的法律也管不到他們,只能期望他們趕快進步。

小P  於2011.05.26 21:33  

老師請問一下我有一棵老鏡.135MM/2.8跟老師你第四代長的有點相同.弱是要用現在數位相機可以使用哪台呢.
老鏡用在新機能夠測光嗎.還是靠自己的實力呢.麻煩老師解惑.

版主回應︰ 於 2011.05.27 01:37

首先要確定鏡頭後方的接環是 AI版 (見 Nikon鏡頭筆談系列 )。

如果是 AI,就可以在所有 Nikon的 DSLR上使用,但只有較高階機型 (譬如D7000 )才能測光。若不是 AI版,就只能在低階機型 (譬如D3xxx和D5xxx )上使用,但都不能測光。

Amon cheung  於2012.09.09 17:34  

你好,我購買了一款nippon kogaku 200mm 的鏡頭,它放D90身上是顯示屏顯示F-- 請問可以怎麼解決呢?謝謝。

版主回應︰ 於 2012.09.10 09:32

D90裝手動鏡頭頭應該不能測光,所以才會出現F--,切換到M模式手動測光就不會有問題。

Nikon Fans  於2013.02.18 11:05  

冼老師您好:
現在打算買nikon老鏡, 但不知選20cm f4 或是 200mm f4 ais, 它們的鏡片差一, 拍出來有何分別, 但對焦在最短距離又差1公尺, 請指教.

版主回應︰ 於 2013.02.22 15:36

買AIS或AI版。第二篇文末有非AI版的照片;除非轉接,非AI版裝不上能測光的Nikn DSLR機身。

木祥 蕭  於2013.05.26 01:15  

冼老師 你好我最近剛收了一支Micro-NIKKOR 200mm 1:4和Reflex-NIKKOR.C 1:8 f=500mm收購價$15000跟$17000不知會不會被貴了,還有可否請你介紹一下要如何使用這兩支老鏡發揮其功能,謝謝!

  • 驗證碼:請點選漢堡重換驗證

    • 6313c95afcd62774d2e4edaec43d8d65
    • 43d204fd7d064f9ec9b4961d3e1e0a46
    • db2d0378d2c0757a8cd0fdbfccbb3d7c


2023-03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文章列表

  1. FPV穿越機 :配件 (1)
  2. FPV穿越機: > 250g (0)
  3. FPV穿越機: <= 250g(1) NEW!
  4. 無人/空拍機:其它 (2)
  5. 無人/空拍機:配件 (6)
  6. 無人/空拍機:> 250g(需要註冊) (1)
  7. 無人/空拍機:<= 250g(不必註冊)(3)
  8.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 (2)
  9.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 (3)
  10. 模型 (1)
  11. 航太小語 (1)
  12. 手機配件 (15)
  13.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 (6)
  14.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15. PC級電腦古董零件 (1)
  16. 中文攝影書書評 (2)
  17. 家居瑣記(13)
  18. SLR到DSLR之路 (2)
  19. 相機短篇 (4)
  20. 鏡頭短篇 (8)
  21. 部落格公告 (4)
  22. 後院紀事 (3)
  23.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24. 瑣瑣碎碎的話題 (9)
  25. 我寫的書 (4)
  26. Nikon鏡頭筆談 (7)
  27. 寫給新手 (21)
  28. 相機鏡頭 (6)
  29. 姑妄言之集 (3)
  30. 遊記 (14)
  31.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4)
  32. 老機雜記 (27)
  33. 攝影思潮回顧 (1)
  34. 數位相機(DC)隨筆 (13)
  35. 大湖燈塔巡禮 (3)
  36. 書!書!書! (11)
  37. 基礎知識 (14)
  38. 閒話SLR (24)
  39. 老鏡叢談 (34)

最新文章發表

  1. BetaFPV Cetus Pro FPV穿越機套裝(RTF)介紹
  2. 行車紀錄器下的雪(街)景
  3. 2022年聖誕節大風雪紀實
  4. 2020年春台灣之行的空拍紀錄 — Mavic Air篇
  5. BDI DIGIDAPTER V2: 用大疆DJI FPV V2頭罩飛傳統的類比FPV穿越機

最新回應訊息

  1. Re:作者還沒寫Cobra by AG(2.23)
  2. Re:洗先生說明極佳,最近 by Jack Hwang(12.13)
  3. Re:Dear Dr.Ch by 谢(8.26)
  4. Re:冼老师 by 谢(8.12)
  5. Re:冼老師 想請問這類 by 蔡小豪(1.29)

人氣指數

  1. 今日人氣指數:19286
  2. 累積人氣指數:24176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