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Century Optics Tele-Athenar 500mm 1:5.6
冼鏡光
February 26, 2020上線
老鏡叢談的上一篇 Nikon最早期的望遠鏡頭四兄弟(1964):NIKKOR-Q 400mm 1:4.5 Auto 在此
二次大戰結束後SLR興起,起初沒多少長鏡頭、最長大概就是200mm上下。剛開始時,Zeiss改裝了戰前的500mm 1:8(此地介紹過:Carl Zeiss Jena Fernobjektiv 500mm f/8:1950年代的老望遠鏡頭,然而照片是用APS-C片幅的Nikon D7000拍攝,往後會用Sony A7II重拍過,這是個很簡單的消色差透鏡(2片1群,2E/1G),但效果卻十分好);然後,1950到1960年代很多德國鏡頭廠都生產了類似的長鏡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Astro Berlin了,這家公司生産了(至少)500mm、600mm、800mm、1000mm甚至2000mm的消色差透鏡(2E/1G)長鏡頭;其它廠家還有Votar、Novoflex、Kilfitt、Leica等等。在1960年代,一些簡單的望遠設計鏡頭出現,這些鏡頭通常的結構就是一正(前)和一負(後)兩組透鏡,當然這兩組未必只有一片透鏡。譬如說,Tamron就生產過若干這類型的望遠鏡頭,請參看 Tamron 400mm f/6.9:一個1960年代的老望遠鏡頭和
Tamron Nestar 400mm f/6.9:長度可以收縮的老鏡(1963)。此地要談的Tele-Athenar 500mm 1:5.6就是個這類型的望遠鏡頭。
Tele-Athenar 500mm 1:5.6是Century Precision Optics生産的。Century Precision Optics在1948年於美國北好萊塢(North Hollywood)創立,主要是生產光學産品。2000年時Century Precision Optics被德國Schneider Kreuznach收購,變成Schneider Kreuznach在美國的子公司。這個鏡頭生産時期不很容易確定,但它的第二版Tele-Athenar II 500mm 1:5.6在1977年上市,是全黑鏡筒,而此地介紹的鏡筒有銀色部分,因此應該是第一型。由此推論,這個鏡頭會是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的産品,那個時候特殊(譬如螢石和ED)玻璃還只是初期階段,因此這個鏡頭的表現算是相當好的,個人相信它勝過前面提到的兩群結構400mm鏡頭。
言歸正傳,我們就開始介紹!
鏡頭簡說
這是細長型的望遠鏡頭,長約495mm、差不多就是500mm(鏡頭焦距),不過這是包含了約4公分的遮光罩,最大寛度約8.5公分。
鏡頭中央偏前方的是對焦環,接下來的是光圈環,從光圈環到鏡頭尾端都沒有其它功能。下面是鏡頭的另一面,我們看到兩個腳架孔,前方一個在對焦環後方,後方一個是在裝機身的轉接環上。
下面照片a是對焦環,對焦距離從50英呎(15.24公尺)到無限遠,但是真正的最短對焦距離會比50英呎短一些,因為對焦環可以轉超過50、在50英呎和INF(無限遠)之間。
上面照片b是光圈環,上頭標了5.6到32的光圈f值,光圈環可以連續轉、並沒有1/2或1/3級位置的感覺,而且這個鏡頭有鍍膜(COLOR-COATED)。事實上,光圈環上方還標了其它資訊,照片c顯示了焦距500mm和20英吋;照片d則顯示了生産公司Century和鏡頭名稱TELE-ATHENAR。
鏡頭尾部有一個轉接環(見下面照片),鏡筒和轉接環是用M39螺紋連接,照片中的接環是給Nikon F用的。目前有不少M42到Sony E甚至Nikon F而且有對焦機制的轉接環,如果您手上的鏡頭沒有這個轉接環、而又想在Sony無反光鏡機身上玩這個鏡頭,不妨考慮用這種有對焦機制的轉接環,可別忘了加上一個M39到M42的螺紋轉換環。
手上的鏡頭上附了一個Killitt的M39到Nikon F的接環(Kinik),它有一個裝濾鏡的機制,把它抽出來後可以裝濾鏡:
為了要把鏡頭裝上我的Sony A7II上拍攝,當然一個Nikon F到Sony E的轉接環是少不了的。然而,為了要提高穩定度,我加了一個Manfrotto生産的老東西: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這個為了裝沒有腳架孔的望遠鏡頭用的鏡頭架,下面就是把它裝上Sony A7II和鏡頭的樣子,整個組合是透過望遠鏡架上的腳架孔裝在Gimbal雲台上的:
最後,這是個相當簡單的4片2群(4E/2G)望遠設計:
實際拍攝
我們還是依以往的方式,從800公尺到幾乎最短對焦距離拍攝若干固定的場景,方便各位做比較,雖然拍攝時間未必相同,但總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相機的影像處理參數若能關掉就關掉,若不能就定在低或中性,希望可以避免相機的影像處理的額外影響。
無限遠:800公尺
這個景是此地的地標:昇降鐵橋,距離是800多公尺。從這張照片看來,邊緣失光十分明顯。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這個簡單設計鏡頭的解像力實在可圈可點,只有在f/32時降低少許。但問題是,f/5.6和f/8的影像都有一層藍紫色調、到f/11都隱隱約約有點殘留,到f/16才消失。不論如何,這個鏡頭在中央部位的解像力是相當好的,而這一層藍紫色調在後製時可以消除不少。
再看橋右側欄桿的裁切,我們發現欄桿的細節從f/5.6起就是糊的,到f/22才約略看到細節,效果最好的是在最小光圈f/32!
從上面右緣裁切看來(特別是f/22和f/32),畫面中有紫邊,所以我們不妨看看在該區域附近的狀況,這是橋面下方的部分:
因為這是右緣的裁切,就像是上面的裁切一樣、光圈愈小細節愈多(請門卯釘),但是紫邊和綠邊也愈嚴重。總結起來,光圈收小後中央部位的藍紫色調愈低、但邊緣部位的紫邊和綠邊卻愈來愈嚴重(或清晰)。另一方面,中央部位的解像力十分好、和光圈的變化關係不大,但邊緣部分卻愈來愈好,以800公尺為例最好卻是最小光圈。
遠距離:600公尺
下面是距拍攝地點600多公尺的房子,對焦區域是房子上排窗戶的左下角:
對焦部位的裁切如下。和800公尺一樣,f/5.6和f/8有明顯的紫邊,到f/16時似乎就幾乎消失。以影像品質而言,個人覺得f/11到f/22最好。
下面是畫面左緣的裁切,f/5.6時相當鬆軟,隨著收小光圈影像品質愈來愈好,請看裁切右下角的卯釘,這和800公尺的結果無異。
再看畫面左緣(上面裁切的上方)鞦韆架的一部份。我們看到,光圈愈小紫邊和綠邊就愈明顯,或許因為較大光圈時影像比較鬆軟使紫邊和綠邊也模糊了,當光圈收小使影像更清晰時紫邊和綠邊就被突顯出來。
遠距離:400公尺
下一個景是400多公尺的房子,對焦部位是畫面中央兩組窗戶間的屋頂:
以對焦部位來看,只有f/32時差一些,其它光圈下似乎差異不大:
下面是畫面右緣屋頂的裁切,效果和前面的距離相同:光圈收得愈小、影像品質愈好,但紫邊卻愈來愈嚴重:
遠距離:200公尺
這是200公尺外的一個廢墟,對焦部位是門上方的燈: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很明顯地,f/11和f/16的效果最好、到f/22還是理想,f/32會下降些和f/8類似,但是f/5.6也不差、不過色澤和其它光圈的結果不同。
下面是磚牆右緣的裁切。毫無疑問地,隨著光圈收小、影像品質愈來愈好,f/32的結果最好,這和其它例子相同。
中距離:100公尺
距相機約100公尺處的大房子,我們用上排右邊三角形窗的左下角窗框對焦: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除了f/5.6和f/8的結果有一層藍紫色調之外,解像力似乎所有光圈下都差不多。
下面是畫面右下角的裁切。紫邊和綠邊都很明顯,而且光圈愈小影像品質愈好的同時,綠邊和紫邊也愈來愈「銳利」。
中距離:50公尺
下面是距50公尺左右的一面看板,對焦部位是MEMORIAL的MEMO:
再看對焦部位。所有裁切中都有若隱若現的紫邊或綠邊,以解像力而言,從f/11起銳利度都足夠,如果f/11和f/16的裁切中沒有若隱若現的紫邊就好了。
短距離:40公尺
這是距拍攝地點約40公尺的告示牌,對焦部位是中央稍上方的字:
接著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和前面的例子相同,從f/11到f/22都表現得相當好:
短距離:30公尺
30公尺的景是校園中的一張紀念石椅,對焦部位是上排JUSTIN這個字:
再看對焦部位。f/5.6和f/8的裁切中有很強的紫藍色調;不但如此,因為椅子距地面很近,地面的熱氣造成f/8的影像中有一點糊。f/11的裁切中藍紫色調幾乎消失,從f/16到f/32就沒了,而且解像力都相當好。
短距離:20公尺
第一支職業冰上曲棍球隊(每一位球員都有薪資)是1903-1904年成立的Portage Lake Hockey Club,就是我住的地方。這支球隊在1904年3月贏得美國冠軍,並且打敗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球隊得到世界冠軍。下面照片正是當年冰上曲棍球隊的球場的牆,但這是在原地重建的,因為原球場在1927年燒毀。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切,結果和前面看過的相同,從f/11開始品質變好,而且偏藍紫色調也隨之而消失。
最短距離:15公尺
這是校園中的建築物位置圖,拍攝距離是15公尺上下、比這個鏡頭的標定最短對焦距離短一丁點:
其次是對焦位置的裁切。坦白說,所有光圈下的品質都相差不多,但是f/22和f/32的結果是稍差的:
再看左上角的裁切。照舊,光圈愈小效果愈好:
邊緣失光
前面已經看過了紫邊和綠邊的問題了,我們看看邊緣失光,因為前面的拍攝結果已提過了。下面是在各個光圈下對藍天拍攝的結果。f/5.6有頗明顯的邊緣失光,f/8似乎沒多大差異但好一些。接著,邊緣失光隨收小光圈而降低,到f/32時好像才幾乎完全消失。
結論
這是個相當簡單、光圈相對比較大(f/5.6)的望遠鏡頭,讓人鷺訝的是,這個鏡頭在中央部位的表現可圈可點、收小光圈並沒有太大的改善;也就是說,以解像力而言,f/5.6就幾乎是個可用的光圈,比手上許多500mm較小光圈(f/5.6或更小、含反射式鏡頭)好很多。然而,它在邊緣的表現就不怎麼樣了,品質最好的一般而言是最小光圈!這個鏡頭的最大毛病(因人而異吧)就是紫邊:光圈全開時畫面會有一層紫藍色的色調,光圈收小後這層藍紫色調逐漸消失(大約是f/11),但是邊緣的紫邊和綠邊卻愈來愈清楚,所以在畫面上很難避免紫色調或紫/綠邊,除非您不很在意畫面邊緣。事實上,使用超望遠鏡頭時,主體通常是在中央,邊緣相對是比較不重要的。
所以,若您希望有個便宜而且相當高品質的500mm(這個鏡頭比手上絶大多數的500mm f/8好得多、含反射式鏡頭),這個Tele-Athenar 500mm 1:5.6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另外,這個鏡頭有新版:Tele-Athenar II,最短對焦距離從第一版的50英呎縮短為30英呎(9.1公尺)、品質應該會更好些。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Century Optics Tele-Athenar 500mm 1:5.6,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U29VM1MzAD8FYA%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