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我的平板和手機小配件
冼鏡光
May 31, 2021上線
去(2020)年上半年是在台北過的,天氣熱了之後幾乎每天都在背包裡頭放了各種器材躲到星巴克工作,標準的配備就是一台9.7吋的老iPad Pro(目前已經換成2021年最新版)、一台13吋MacBook Air、一台DeskLab的4K外接顯示器 、充電器、行動電源、和一個平板架等等。為什麽有平板架?這是用來架DeskLab 4K外接顯示器或iPad Pro用的。
在美國出門時都是開車,什麼東西都可以放在車裡頭,但在台北卻完全是捷運加走路,所以背包中的內容得好好控制,縱使如此也有7公斤多(加一瓶250ml的水)。當然能少帶就少些,不過因為以往的生活並非如此,因此常常會覺得少了些小東西,好在台北方便,三創、光華商場、燦坤、網購都可以找到很多東西,所以本文聊聊我在去年上半年找iPhone、iPad和外接顯示器架子等等的經驗;事實上,這項尋尋覓覓的工作一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結束。這次我們先聊架子、小鍵盤、平板袋子兼架子、和對接器(docking station),一些比較特殊或未必能放在背包中帶著走的就留到下次再聊。
可摺疊手機/平板架
我在三創、光華商場、網購買過若干個手機/平板架,前面提過最喜歡的就是下面這一個。但是,這一個不能摺疊、攜帶很佔位置,而且只能改變手機/平板的角度,然而它下方架平板或手機的座足夠寛也足夠大,比其它架子好用也穩很多,所以家裡頭有好幾個。
下面是架子上放了iPad Pro 9.7吋的樣子,去年回台時行李箱中就帶了一個。不但如此,外出工作時背包裡頭也帶一個,不但放iPad Pro、也放DeskLab的4K顯示器。但是,我仍然期望可以找到一個同樣好用、又可以摺疊的架子。
在台灣時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回美後過了大半年在網上找到一個不知道何廠的産品,價格不高,買回來縱使不好用的損失也不大,所以順手就買了下來。
打開盒蓋是這樣:
把架子拿出來如下。這是架子的底部,小長方形是墊在手機或平板後方用的,灰色垂直長方形也可以轉出來,用來托住手機或平板的下緣。
翻過來是另一面。長方形是底座,底座左右各有一個轉軸,右方一個把架子轉出來、左方一個把墊在手機或平板後方的背板(靠左方的小長方形)翻出來。
把中央的小長方形轉出來就是這樣:
用把手把手機/平板的托背轉到期望的高度:
再把托背轉到期望的斜度:
最後,把托背下方的小長方形掀出來,這是用來把手機/平板托住的底座。
下面是放iPhone 12 Pro Max和9.7吋的舊型iPad Pro(帶機殼)的樣子:
我怕在台北買不到合用的架子,所以就帶了自己常用的一個回台灣,但這個不能摺疊、所以頗佔位置。下面照片中,左邊是帶回台北用的、右邊是本文介紹的較小而且可以摺疊的版本。
很明顯地,此地介紹的架子托住手機或平板的底座比較窄、而且也沒有可以固定手機或平板的槽,因此手機或平板(特別是裝了殼)滑出托架的機會較大。另外,托住手機或平板的背板比較短也比較小,大一些的平板或外接顯示器放上去之後可能會往後翻。我在三創、光華商場等地找了很多都找不到可以架前述DeskLab 4K的15吋外接顯示器的架子,因而就隨手買了個比較大而且可以摺疊的,沒想到在星巴克架好放上DeskLab 4K顯示器後,一坐下來不知道碰到什麼,顯示器就往後翻,把隔間用的壓克力板直往前推,坐在對面的女士嚇了一跳,還好女士的咖啡沒放在那個角落。從此之後,我就換回從美帶回台灣的那個架子。
用帶回台灣的架子裝9.7吋iPad Pro的樣子,請和上面的照片比對,必然會發現前面提到的缺點。另外,此地介紹的架子只用來放iPhone和10吋左右的iPad Pro,不會用來放12.9吋的iPad Pro。日後有機會再聊較大的架子。
這個架子長寛各是145mm和70mm,高約20mm,背面的板子長約83mm寛約60mm,托住手機或平板的底座長和寛分別是54mm和18mm。
下面是用兩個架子放DeskLab 4K顯示器的樣子;很明顯地,此地介紹的架子很難把這個顯示器放得穩當。
迷你鍵盤
下一個要談的是迷你鍵盤。在台灣時,出外工作都會在背包中放一台9.7吋的iPad Pro和一台13吋的MacBook Air,中文用手寫(iPad Pro)、英文用筆電。回美之後,用中文的機會降低、回到以英文為主的世界。有時開會不想帶筆電,而只帶著iPhone或iPad Pro,這兩者的鍵盤在做一點筆記時真的不太好使。iPhone鍵盤上的鍵太小,按錯的機會很大,在需要快速記錄下一些內容或想法時,打字改錯的頻率太高。iPad的觸控鍵盤本來好好的,Apple三不五時就加入一些奇怪、但容易引起錯誤的功能,鍵盤就是一例。把鍵向下滑可以輸入標在鍵上方的特殊符號或阿拉伯數字,很方便吧,是不?這可不一定,當您輸入完一段英文文件時多半會發現英文字母間很有可能夾雜著數字或特殊符號,令人氣結。
因此一直想找一個小鍵盤。或許您會說Apple的Magic Keyboard很好用;沒錯,我有一個,但因為它的尺寸不小、不很方便攜帶,我一直沒有放棄再找一個更小鍵盤的願望。最近找到了這個可以摺疊的小鍵盤,不十分滿意、但也十分可用。下面是這個小鍵盤的盒子:
把盒蓋取下就會看到鍵盤(下面第一張照片),取出鍵盤後會看到一本手冊(第二張照片),另一邊的長方形盒子裡頭有條USB到Micro USB的充電線(第三張照片)。
鍵盤拿出來去掉透明套子就是如此,這是摺起來的部分(第一張照片)、尺寸是152.3 x 97.95 14mm,第二張照片是底部;第三張照片是半攤開後的樣子,第四張則是全攤開後的鍵盤、尺寸是304.05 x 97.95 x 8mm。
在摺疊鍵盤右側上方有電源開關(左)、Micro USB充電插座(右)、藍牙配對鍵(中):
把鍵盤打開後分成三截,下面照片分別是從左到右的三個部分。從這三張照片可以看出:空間棒被分成兩段,T、V和F這三個鍵比較小,鍵的佈局和Windows以及Apple的功能鍵都有點差異,其它QWERTY標準鍵倒是沒有不同。最右邊有一個觸控板,它的上方有三個指示燈。
因為我只有iPhone和iPad,所以下面的討論以iOS為主。鍵盤在使用前必須和iPhone/iPad配對,手續很簡單,首先把鍵盤的電源開關從OFF撥到ON,再按中央的藍牙配對鍵,於是鍵盤上藍牙的燈開始閃動。接著,在iPhone或iPad的藍牙設備表列中選擇Bluetooth 3.0 Keyboard這一項,於是iPhone或iPad會要求使用人輸入在屏幕上顯示的四位數密碼並且按Return/Enter,若輸入正確,鍵盤和iPhone和iPad的配對完成,使用人可以用鍵盤輸入。最後還有一步得做,連結完成後按fn + iOS(Q鍵)讓鍵盤進入iOS模式;若是和Android或Windows配合使用,則得按fn + Android(W鍵)或按fn + Windows(E鍵)。我只試過iPhone和iPad,沒有Android器材、也沒試Windows。
在使用方面,個人的看法是這個鍵盤多少有點模仿Apple的Magic鍵盤,但觸感和手感是不如的。然而,個人用起來並不會覺得很差或很不舒服,所以是十分可以接受的。我不很習慣這個迷你鍵盤的觸控板,因為它的操作和iPhone或iPad的做法不同,個人對它沒什麼批評,因為我直接用iPhone/iPad的屏幕觸控功能,所以幾乎都沒用這個觸控板。換句話說,我只用鍵盤做英文的普通文書輸入,很少使用觸控板(而是直接使用iPhone/iPad的觸控功能),所以到目前為止都還算滿意。以下是我背包裡面常帶著的配備:
要提醒一點。陸製産品中仿製的很多,一旦有某家産品有點成果,就會有不少沒有生産公司或廠商標示的仿製品,這兒的迷你鍵盤和手機/平板架都如此,盒子上都沒有生產廠家名稱。下面是個黑色、標了Jelly Comb廠牌、一模一樣的迷你鍵盤,連藍牙配對的名稱和手續都一模一樣。這家廠牌還有另一較貴的一型,觸控板下方有兩個滑鼠鍵的標示、分別表示滑鼠上左和右兩個按鍵,因為個人沒有需求、因而沒有購入這個版本。
平板機蓋/袋
接下來要聊的可能就不那麼普遍了。我常用手寫,對iPad平放在桌上有點不習慣,因為就得像寫字一樣,身體得很靠近iPad;若把iPad裝在架上,角度會近垂直,覺得手肘手腕得有點扭曲而且高度也不很自然。我總是希望iPad可以有點角度地平放在桌上,曾經把Apple的平板蓋摺起來當架子用(下面照片),發現角度剛好,但問題是寫久了之後iPad會往下滑,也不很理想。所以,找一個可以把iPad稍許提起一點角度、而且又能防滑動的架子,這或許是個好主意,這些東西Amazon、eBay和網上很多,但沒有固定名稱,用搜尋功能往往找到的卻答非所問。
有天在搜尋長袖(sleeve)的T時,突然發現平板和筆電也有袖子,點過去看看發現那不就是平板或筆電的蓋子嗎?再查一下字典,sleeve(袖子)也有蓋子的意思,再用這個字去搜尋平板和筆電,果然就找到不少,最後是買了下面這一個。
這也是個可以摺疊像文件夾樣的西,把上方的「夾」向上翻,再把內部一塊板子向右翻出來,這是滑鼠用的墊子。
把滑鼠墊翻出來後會看到一道窄窄的縫,好像是放信用卡用的。但是,有人會在這種很容易被拿走或遺失的夾子裡放信用卡嗎?我是連想都不會想的,您呢?
向上翻的部分也有一個袋子,它可以放個平板,我的9.7吋iPad Pro甚至13吋MacBook Air都可以帶殼放進去。蓋子的最上層可以摺下來,而且有磁性可以黏住、把機器完全封住,這一點不錯。
從上方翻出來的部分可以往回摺成三角形,就像前述Apple的蓋子那樣,我就是看到這一項功能才做進一步瞭解的。
在沒翻出來的底座部分有一片小小的、可以掀起來的長方形,它是用來卡住可能會滑下來的平板或筆電用的:
下面三張照片是把12.9吋的iPad Pro和13吋MacBook Air放在這個架子上的様子。個人從來沒有把13吋MacBook Air放在這個架子上用,因為我對架筆電的架子有特殊需求,但我很喜歡把iPad Pro放在這個簡單架子上手寫部落格文章。
這個架子還附送一個裝滑鼠的袋子、裡頭有一本十分簡單的手冊;這個袋子有個內袋(下面照片),據說也是放什麽信用卡的。許多陸裝産品,或許是文化差異,都有一些「奇怪」的功能、而不計較使用人的真正用法。想想有多少人會把信用卡放在一個無法隨時看著的袋子或架子裡頭呢?所以信用卡糟是有欠考慮而且是多餘的。另外,額外的袋子是裝滑鼠、但卻無法把整個夾子放進去,於是要帶著這組配件時不但要帶著夾子還得加一個裝滑鼠的袋子,是不是有點欠考慮呢?若把袋子做得大些、不但可以裝滑鼠也能裝夾子,不是很好嗎?這些考慮不週全是陸製産品的通病。
撇開這些問題,個人認為這個架子(或夾子)很好用,當我在桌上手寫東西時,很大的可能性會使用這個夾子,然而因為是使用iPad Pro寫東西,因此會用iPad Pro觸控功能,所以從來就不曾用過滑鼠墊。歸結起來,這個夾子很好用、雖然不曾用到(或用過)所有功能,所以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它的。
對接器
除了這些架子和鍵盤之外,在台灣時最常帶著的是一個docking station(對接器)。在台灣時背包中的是一台13吋MacBook Air,很小而且很輕,但是它卻只有兩個USB-C插座,如果一個用來接電源,另一個的用途就相當有限了。前面說過,我背包裡頭還有一個DeskLab 4K顯示器、它也得用一個USB-C插座,這樣我的讀卡機、SSD備份等等器材就無用武之地。所以,背包中通常帶一個對接器,提供若干個插座(譬如USB、USB-C、HDMI等等);然而這些對接器若不是吊在機器邊緣、就是會在桌上佔若干空間,實在不十分方便,而且一旦茶水或咖啡被碰倒,平放的對接器容易進水、那就完蛋了。所以,我也一直想找一個直立而且不太佔空間的產品,至於能提供多少個不同插座對我而言並不重要,只要有擴充的Thunderbolt(能有HDMI就更好)、若干個USB、SD或Micro SD卡槽(CF和XQD是奢想)。
在台灣也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產品,三創和光華商場固然店面多,但賣的東西卻沒多大差別,差異可能只有價格而已。回美後不久,居然看到一個似乎合用的産品、但不喜歡它的造型,然而順藤摸瓜,很快就找了不少,我決定到Amazon上買,因為有退貨的保障,這就是叫做Lention牌子的産品:
把內盒抽出來是個黑色內盒(第一張照片),打開盒蓋看到一本說明書(第二張照片),拿出說明書後就是這個對接器(docking station,第三張照片),我選的是銀色。盒子中銀色的是對接器,它左邊有一個可以把對接器豎著放的底座。
把對接器拿出來後,盒子裡頭就是這樣,它有底座、綁電線用的魔鬼氈、保証卡、底下還有一個薄紙盒,裡頭有一條USB-C到USB-C線。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銀色的對接器,第二張照片是放在底座上的樣子,裝這個對接器時並沒有上下之分,您也可以上下顛倒裝,看您方便。正因為是直立式,在桌面上佔的空間就少了很多。
下面是對接器一面的插座,從左下到右上的五個插座分別是:UPS-C充電座(不是Thunderbolt、只有充電)、Ethernet、HDMI、VGA和接筆電的USB-C。
另一面的插座如下,自在下到右上是:指示燈(接在筆電上成功連接時會亮)、SD和MicroSD卡插座、三個USB 3.0插座、耳機或喇叭的3.5mm插座。
筆電的USB-C得連到對接器標了筆電圖示的USB-C插座。於是,對接器上只剩下一個不是Thunderbolt的USB-C插座(閃電圖示),這表示對接器上無法用外接顯示器!這沒問題,我的MacBook Air 13吋有兩個支援Thunderbolt的插座,一個接對接器、另一個接外接顯示器。然而,問題是充電呢?這是這個Lention對接器的大問題;不過對我而言問題不大,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只用外接顯示器,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接上這個對接器。目前在用比較貴而且功能也比較全的對接器,日後有機會時再介紹。
最後,下面是手冊、保証卡、和綁電線用的魔鬼氈:
我只用這款對接器配我的13吋MacBook Air使用,而且買的時候是看上它比較便宜而且直立的優點,所以無法就它和Windows PC的配合有任何評論。以下是個人的一些觀點:
第一,這個轉接器上只有兩個USB-C插座、一個連MacBook Air、另一個不和Thunderbolt相容,所以外接顯示器接到該USB-C座上會看不到電腦顯示器的輸出。若是在MacBook上用外接顯示器,就只能用機身上的USB-C插座、或是對接器上的HDMI插座。我試過把DeskLab的4K顯示器接上這個對接器的HDMI插座,DeskLab會顯示屏幕輸出,但不知什麽原因最高解析度只有1920x1080這個設定值(13吋MacBook Air的解析度是2560x1600),不過若把外接顯示器定成Mirror(和MacBook Air上的相同內容),就有4K的解析度。因為13吋MacBook Air上有兩個USB-C插座,外接顯示器用一個、另一個可以充電或接這個對接器,於是就沒有深究這個問題。
第二,若有需要,對接器上的USB-C插座也可以裝另一組對接器,不過我似乎找不到這麽做的理由,除非是需要額外的USB-C插座。但是,那個舊型、12吋、只有一個USB-C的MacBook是有需要的,至少加了這個對接器後就有若干USB插座。另一方面來看,這台12吋的小MacBook的USB-C插座沒有Thunderbolt輸出,所以也就不能加USB-C的外接顯示器。
第三,對接器上的高速Ethernet插座和VGA插座有一點像雞肋,特別是VGA插座。Ethernet或許有點用,譬如連上router,但目前使用VGA的器材實在已經很少,大多數都升級到HDMI,除非是一些老式投影機等等。若這個VGA換成HDMI變成兩個HDMI,於是可以用兩個外接顯示器,或許會更好用些。
結論
其實本文也沒什麼結論,我個人的想法和意見在講每項器材時都提過,因此就不重覆了。未來,我想聊一些在台北沒找到、而繼續在美國尋覓的東西。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我的平板和手機小配件,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ADwFY1AzAzwAZA%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