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vic Mini和Mini 2的增高起落架
發表於2021.04.01 06:58

喜歡這篇文章嗎?


Mavic Mini和Mini 2的增高起落架

 

冼鏡光
April 1, 2021上線

 

無人/空拍機 的上一篇是 Potensic D58入門空拍機(GPS、FPV、1080p) 

曾經在YouTube上看到一位國內的玩家說,空拍機的增高腳架、起落架、著陸墊這些額外零件根本用不著也沒有必要買,個人是不十分同意的。舉個例子,有次和小朋友帶了兩架玩具無人機到海灘玩,這些玩具離沙子表面很近,馬達發動所掀起的沙子(有些還是濕的)進入馬達,當場馬達停止轉動、飛機就掛了,當時若有著陸墊就肯定不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玩具如此,大飛機或許好一些、但仍然無法保証事件不會重演。

目前連入門級機種幾乎都有光流定位系統,然而幾乎所有機種的機腹都非常靠近地面。一般情況下不是個問題,但若是地面沒什麽紋理(譬如單純色地板、雪地等),光流定位系統就會失效,當飛機非常靠近地面時就是不肯降落、或是說不宜降落。我就曾經在雪地上嚐試降落,飛機居然拒絕降落而在距地面某個高度一直繞圈、活像陀螺儀沒校準好的樣子,在沙灘上恐怕情況也類似。

另外,在軟沙地、鬆雪、很淺的水漬等場所降落時,這些沙、雪或水漬可能會緊貼甚至於超過機腹,問題就大了。下面的照片是飛機加裝某種增高起落架後在雪地上降落時的情況,沒有這些增高起落架時機腹就差不多貼在雪地上了。所以,本文的主旨就是介紹若干給Mavic Mini用的增高起落架。因為Mavic Mini和Mini 2在尺寸與形狀上是相同的,所以此地介紹的增高起落架也和Mini 2相容。


第一組:增高腳架

這一組是很常見的(PGYTECH生產),它是四根把飛機塾高的腳、兩長兩短。下面照片中前方兩支長腳是裝在Mini後支架上,後方兩個短的則是直接裝上Mini前支架的腳上。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兩支長腳的反面,上方是一個凹槽;第二張照片是兩支短腳,每一支短腳都有可以翻出來的摺疊部分。

我們先看如何裝後腳架。首先,把飛機的後支架轉出來、把一支長腳的凹槽部位對正後支架的轉軸;要注意的是,這是有左右關係的,所以在裝上機身時不妨先比一比(下面第一張照片),然後有需要的話就在腳架上做個標記。接下來,把腳的凹槽部位蓋在飛機的支架上,就像是下面第二和第三張照片那樣。最後,把深色的部分向下撥(第三張照片),這支腳架就安裝完成了。

再看如何處理前面的腳架。下面照片中右方是前(較短)腳架的頂部,它孔的形狀是和Mini機型的前支架的腳是相同的(照片左方),但和Mini 2的有少許差異,不過裝卸方式相同。把前支架上的腳插到腳架的孔中(下面第二張照片),再把前方深色部位撥出來(第三張照片),前腳架就安裝完成。

下面兩張照片是四個增高腳架都裝好後的樣子:

取下增高腳架的程序正好相反,但是取下後支架的兩支腳卻不很容易,因為它是強壓進飛機的後支架上的,這是不方便的地方。

這組增高腳架有一個很方便的地方:它們可以不必取下來。下面照片是裝好增高腳架的狀況,其中就有收起四個支架的樣子;因此,為了方便,這組增高腳架裝上機身後就不必取下了。另外,裝了增高腳架之後,因為前支架多了約8mm的厚度,很可能就裝不進收納盒中,至少是裝不進我的防水防撞手提箱中,要裝進去就得去掉箱子中對應的部位。

下面是飛行中的照片,為了表示這些起落架也和Mini 2相容,飛行時我們用Mini 2。

 

第二組:滑橇之一

滑橇式增高架有若干不同的設計,大體上都是嵌在Mini的機腹、四支腳裝在兩個滑橇上頭的型式,見下面照片:

滑橇式增高架的安裝方式大同小異。它們兩側都有兩個長條狀的小突出部(下面第一張照片),用來卡在Mini機腹一側的兩個長條通風口上(下面第二張照片)。

安裝時把飛機翻過來,把滑橇蓋在機腹上、並且讓滑橇的孔和機腹上的對正,再往下壓使滑橇上的四個突起卡到機腹兩側的槽裡頭就完成了。下面第二張照片顯示了突起卡到槽中的情況。

滑橇裝好後是這樣:

卸下滑橇的方式也十分容易。一般而言,把兩個滑橇往內壓就可以把突起從機腹兩側的槽中拉出來。

這個滑橇有點不方便。因為兩支橇是稍許向外的,旋轉收回兩個後支架時會卡在撬的邊緣(下面第一張照片),不過把橇稍許向內壓一些就可收回飛機的兩個後支架,前支架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因為增加了高度,收納盒就肯定放不下了,好在是裝卸容易,用的時候再裝上去就好!但要如何收納這個滑橇呢?它真的會佔位置的。下面是把前後支架收好後樣子:

下面是飛行中的照片:


第三組:滑橇之二

這一組可以看成是上一組的改良版,改善的地方就是兩支撬可以摺疊起來省空間。照片中間偏左處會看到兩個小突起(下面第二張照片),它們是用來卡住支撐兩個撬的腳、使得不容易從機身上彈出來用的,把它們扳開些就可以把撬拉出來卡進定位(第三張照片)。

橇的平台底部和上一型相同,兩側各有兩個用來卡在Mini機腹兩側的槽中(下面第一張照片),在前端空出Mini開關的孔下方也有一個向下的突起,它也是用來卡在機腹的槽中用的(上一型沒有),見第二張照片。

安裝這個滑橇的手續也很簡單。首先把滑橇拉出來、再扣到Mini機腹上(見上一型的說明),但是不要讓滑橇上的孔和機腹上的孔對齊,而是稍許往機尾方向移一些(下左照片),原因就是得讓滑橇前方的突起放在機腹開關下方的空隙處。接著,把滑橇往下壓入定位、再往前推直到突起卡入機腹內就行了(下右照片)。這個可摺疊的滑橇一共有五個可以卡到機腹空槽中的突起、比上一型多出一個(卡入開關下方的)突起,但因為安裝滑橇時得往機尾方向挪一些,於是左右側的四個用來卡在機腹側面的突起就得相對地比較短。

裝好後/如下面照片所示,和上一型沒多大差異:

下面是飛行中的照片:

在不使用時,兩支撬是可以摺起來的(下面第一張照片)。但要注意一點,固然飛機的四個支架都可收起來,收後支架時會擦碰到滑橇前端(拉出時也一樣),見第二張照片,不過用點力就行了。另外,固然這個滑橇可以摺疊降低高度,但是後面兩個螺旋槳的槳葉都會被卡在外側而不能收到機腹下方(下面第一張照片),所以裝了滑橇後還是無法放到收納箱中的(因為太寛)。還有,這個滑橇後方也比機尾多出一段距離,這也可能會造成無法放入收納箱,因此您不妨考慮改用背包或收納袋這些在空間上比較有彈性的收納方式,我出門時若是決定用Mini或Air,就喜歡帶一個可以調整隔間的小背包。

 

第四組:滑橇之三


第三個滑橇比較複雜,下面照片就是這個滑橇的底座部位,還付了兩個橡皮圈。第二張照片是滑橇裝上Mini的座,第三張照片是已經摺疊起來的滑橇部位,我們看到兩個在摺疊部位的橡皮圈,所以包裝中的兩個是備用的。

把兩個橇拉出來如下;要注意的是,兩個橇拉出來後並沒有任何可以卡入定位的機制,這是本滑橇在設計上不很理想的地方。

把橇拉出來後,在橇和主體連接處的橡皮圈在下方、底座部位有個突起(下面第一張照片)。為了保証橇能夠固定,得把橡皮圈拉出來扣在底座部位的突起上(第二張和第三張照片)。因為這個橡皮圈常得伸張以便「拉」住橇,用久之後可能鬆動,於是就不太能夠把撬拉住、靠緊底座了,所以我一直不以為這是個好設計。

底座內側有兩個中央有空隙的鈎子(下面照片(a)),而Mini兩側底部也有兩道中央有細桿隔開的槽(下面照片(b)),兩個鈎子得插到槽中固定,而且鈎子中央的空隙正好在機身的細桿處。安裝時,請注意到底座上一端有一個右方有弧形的薄片,它的弧形應該在Mini電源開關的地方,而兩個鈎子間的空隙應該在Mini 上的第一和第三個通風槽中央(下面照片(c))。然後把底座往Mini機腹上下壓直到卡入定位就大功告成,這個時候底座的兩個鈎子就會卡入Mini機身的槽中從而固定整個滑橇(下面照片(d));如果無法讓兩個鈎子卡入機身,可能是底座上的空隙和機身的細桿沒對齊,但若是對齊的,不妨把鈎 子上方的長方形突起向外撥、把底座下壓到鈎子在機身空隙外邊時再把長方形突起鬆開,通常就可以安裝完成。另外,因為兩排突起中每排都有兩個長形空隙,所以機腹通風仍然良好。

下面照片是從側面看底座上橡皮圈和鈎子卡入定位l的樣子。

安裝完成後就是如此:

下面是飛行中的照片:

卸下滑橇的手續正好相反。把底座鈎子上方的長方形往外撥以便把鈎子從機身上拉出來(照片中的黃框),然後就可以取下底座了。得注意的是,那兩個白色橡皮圈得先從底座上鬆開才能把橇摺疊回去。這個滑橇必需先取下來才能收回Mini的四個支架,若不取下底座就收支架,後支架會被撬的一端卡住(下面第一張照片);縱使是橇已經摺疊起來,因為橇底座的寬度,後支架還是會被底座外緣橇的轉軸卡住的(下面第二和第三張照片)。


第五組:增高起落架

這一組最簡單,收到時就是兩個ㄇ字型的架子:

每一支架子都標了該裝在飛機左邊支架還是右邊支架上頭(機頭朝前),下面照片的架子上標了R、表示得裝在右邊的支架上,另一個架子上就是L。

下面照片是架子用來裝在Mini後支架上的部位,它有一個像鈎子樣的頭,凹進去的部位並不是方形而是有弧度的,這個部分正好配合Mini後支架的外緣。

下左是Mini後支架螺旋槳馬達下方,很明顯地支架和馬達下方有個有弧度凹進去的部分,它正好和起落架上方有鈎子的凹槽內突起的部分對應。裝起落架時,把它倒過來,有鈎子的部位朝機尾、把起落架上的槽對準Mini的後支架推進支架上。要注意的,鈎子要在支架的邊緣對齊後才推入支架,不然鈎子可能會刮傷支架後方較軟的表面,這是下右照片。

下左就是鈎子應該在的位置,下右則是完全推入支架前的態勢。

完全推入支架後如下左照片所示,接著再把前支架的腳插到起落架前方的孔中就行了(下右照片)。

下面三張照片是安裝完成後的樣子:

下面是飛行中的照片:

很明顯地,裝好起落架後Mini的四個支架就固定了;換言之,Mini是沒有辦法在不取下起落架的前提下放到收納箱或背包中的。然而,這一組起落架裝卸容易(雖然不如頭兩組滑橇方便),所以裝裝拆拆並不太費時,因此我是滿意的。


比較

首先我們看看每一個起落架可以增加多少高度。下面照片自左而右是第二個滑橇、第一個滑橇、和第三個滑橇,這是以它們為機腹提高的高度從低到高排列的,粗略的估計大約是1.5cm、2cm和4cm。

下面的照片右邊是增高腳架(飛機是Mavic Mini)、左邊是最後第五組的增高起落架(飛機是Mini 2),粗略的估計大約分別是3cm和3.5cm。

總結起來,第三個滑橇式起落架把飛機提得最高、其次是第五組的兩個ㄇ形架、再來是四個腳的起落架、不能摺疊的滑橇架排第四、增高最低的是可摺疊滑橇架。所以,您可以用這個高度評估在什麽場合哪種最合適。

這些起落架能撐起的底面積也是個重要的考量,愈大的表示降落在不太平坦的場合就愈安全,愈小的底面積在凹凸不平表面上降落時就愈不穩。

兩個較小滑橇的寛度都大約是7.5公分,但是不能摺疊的著地長度約7公分、可摺疊的則長達11cm,所以前者的底面積是52.5平方公分、後者是82.5平方公分。比較複雜的(第三個)滑橇寛16.5公分、長10公分、底面積是165平方公分,比前兩個滑橇的大得多。增高腳前方寛19.5公分、但後方卻只有11公分、前後的距離約10.5公分,這是個梯形、面積是160.1平方公分,比大滑橇稍許小一點。底面積最大的是兩個ㄇ型增高架,它前後的寛度都是17.5公分、前後長度是11公分,所以面積為192.5平方公分,是五個起落架中底面積最大的一個。這些資料如下表所示。

然而,底面積並非著陸平穩的唯一條件,另一個條件是地面是否平坦。在用增高腳架時,著陸時和地面的接觸就是四個腳上的點,地面不很平坦的影響並不很大。然而,如果著陸地點很軟,這些腳就很可能陷了進去;下面是飛機降落在剛下的、軟軟的新雪上的樣子,一支腳就深深地陷到雪中。

反之,那種有橇的增高起落架因為著地不是點而是一個面,陷入雪或軟沙中的情況就不大了。下面就是降落在雪地上的情況,橇的確是把雪往兩邊濺開少許,但因為橇的面積比腳的大許多,飛機就不會陷入雪中。然而橇狀的起落架也有它潛在的缺點;譬如說,如果降落時撬的所在不十分平坦,於是飛機可能一邊高、一邊低,從而失去平衡、或飛機根本降落不了(若兩邊高低差異較大)。

最後我們談談裝卸的方便程度。首先,兩個較小滑橇裝卸都十分容易;較大的滑橇裝卸則麻煩些,但還不致於到困難的地步。那個ㄇ形橇除了把鈎子準確地套入飛機後支架上需要點練習之外,裝卸並不難,但它的塑膠硬度很高,套入後支架時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在後支架鈎子鈎住的面留下刮痕。裝卸最難的四個增高腳架,特別是後支架。首先,它沒標出左右,配錯機率頗大,所以得自己標上左右。其次,兩個裝在後支架的腳是壓到後支架上的,要把它們從後支架上取下得要用點力氣、而且還得小心別傷了後支架,所以最需要練習、找出自己合用的裝卸方式。以我個人的喜愛程度而言,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這個腳架,其它四者都沒多大差異。


結論

這樣就完成了個增高起落架的介紹,這五個起落架都曾經裝在Mavic Mini和Mini 2上飛過,飛機的操控都沒什麼問題,因此在選擇上就是個人的需求和喜好。譬如說:攜帶方便?能否一直裝在飛機上?增加的高度有多少?降落地點是硬還是軟?會軟到造成飛機下陷?如果是如此,那麼一個

│本站文章分類:概念解析
│今日人氣:28 │累計人氣:332138 │回應(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 驗證碼:請點選水晶吊燈重換驗證

    • 584e0a32a518225363d68c05ca340b07
    • 7449f593d2145d1cf64894dcd43ca55e
    • ff46837efefb37f7d3c1593d6fdfed1f


2023-06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文章列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 (1) NEW!
  2. FPV穿越機 :配件 (2)
  3. FPV穿越機: > 250g (0)
  4. FPV穿越機: <= 250g(1)
  5. 無人/空拍機:其它 (2)
  6. 無人/空拍機:配件 (6)
  7. 無人/空拍機:> 250g(需要註冊) (1)
  8. 無人/空拍機:<= 250g(不必註冊)(3)
  9.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 (2)
  10.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 (3)
  11. 模型 (1)
  12. 航太小語 (1)
  13. 手機配件 (15)
  14.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 (6)
  15.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16. PC級電腦古董零件 (1)
  17. 中文攝影書書評 (2)
  18. 家居瑣記(13)
  19. SLR到DSLR之路 (2)
  20. 相機短篇 (4)
  21. 鏡頭短篇 (8)
  22. 部落格公告 (4)
  23. 後院紀事 (3)
  24.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25. 瑣瑣碎碎的話題 (9)
  26. 我寫的書 (4)
  27. Nikon鏡頭筆談 (7)
  28. 寫給新手 (21)
  29. 相機鏡頭 (6)
  30. 姑妄言之集 (3)
  31. 遊記 (14)
  32.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4)
  33. 老機雜記 (27)
  34. 攝影思潮回顧 (1)
  35. 數位相機(DC)隨筆 (13)
  36. 大湖燈塔巡禮 (3)
  37. 書!書!書! (11)
  38. 基礎知識 (14)
  39. 閒話SLR (24)
  40. 老鏡叢談 (34)

最新文章發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第一和第二講
  2. Eachine EV100入門級FPV穿越機頭罩介紹
  3. BetaFPV Cetus Pro FPV穿越機套裝(RTF)介紹
  4. 行車紀錄器下的雪(街)景
  5. 2022年聖誕節大風雪紀實

最新回應訊息

  1. Re:老師您好,想請問中片 by 大隻的石斑魚(3.29)
  2. Re:作者還沒寫Cobra by AG(2.23)
  3. Re:洗先生說明極佳,最近 by Jack Hwang(12.13)
  4. Re:Dear Dr.Ch by 谢(8.26)
  5. Re:冼老师 by 谢(8.12)

人氣指數

  1. 今日人氣指數:13842
  2. 累積人氣指數:24422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