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arf小型光電式望遠鏡(相當於650mm 1:4.2)
發表於2021.10.27 05:44

喜歡這篇文章嗎?

Dwarf小型光電式望遠鏡(相當於650mm 1:4.2)

 

冼鏡光
October 27, 2021上線

 

這是各種器材紀事系列的第29篇,上一篇是 我的平板和手機小配件 


我在Kickstarter網上看到這個望遠鏡,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訂了一個。Kickstarter上的網路集資式銷售是有其風險的,下訂時得記住這不是一樁買賣、而是一項出資支助某計劃的行為,這個計劃是有可能失敗的,於是鈔票可能有去無回,也有可能品質不佳。 此地介紹過的DeskLab 4K可攜帶式的超薄顯示器就是在Kickstarter訂的,在此之前我就從另兩個Kickstarter計劃各訂了一個4K顯示器,第一個宣稱會在2019年7月出貨,但一直延遲(說是疫情);第二個是看著收不到第一個了再和第二家訂了一個。訂一個4K顯示器的主要目的,就是期望在2020年春天帶回台灣做為13吋的MacBook Air的外接顯示器用,這樣寫文章和工作都方便些,請看上面DeskLab顯示器該文的說明。

但是,兩年多了我還沒收到我最先訂的貨,今年(2021)生產者說有一批貨寄美國,但我這個排名很前面的人卻沒收到,現在生産商就音訊全無、消失了。第二個是2019年秋天訂的,說是1月到2月初會出貨,但疫情關係(又是疫情)到去年(2020)秋天才到(台灣),但我那時早就回美,所以寄台灣的那個就送人了。好運的是最後訂的DeskLab 4K卻最先收到,在台灣還用了幾個月。

在訂這個TinyScope Dwarf時心中有個疑問:會不會又是個空氣產品呢?結果証明不是,一個多月就收到了。給這家公司一個讚!我在Kickstarter上的經驗是,大多數歐美日的生產者都很不錯,雖有延誤、但都會收到東西,很大部分的陸(港)商都會有很長的延誤、甚至交不了貨。然而,在Kicistarter上是看不出生產商何在的,因為縱使是陸(港)商也是找歐美日人做廣告,這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另外,我幾乎沒看過台商用Kickstarter在網上集資生產東西,是台灣人錢多不肖網路集資、還是沒有那個闖世界的意願、還是另有原因呢?這我就不懂了。

言歸正傳,咱們開始聊鏡頭!


開箱

這是盒子,上頭標了Dwarf Telescope字樣,正是望遠鏡的名稱:

另一面是公司名稱TinyScope、産品名稱Dwarf、産地是武漢。

另一側標了4.2 / 100、望遠鏡的規格吧(100mm 1:4.2)!

盒子短的一側有一條絲帶:

拉著絲帶往外抽把內盒拉出來,大的白色的是望遠鏡、小的有黑色標韱的是WiFi盒。廠商的說法是,使用iPhone的用戶必須買WiFi盒才能把望遠鏡拍到的影像傳給手機,至於Android手機是否可以線傳就不得而知。然而,若iPhone可以用WiFi傳影像,Android似乎沒有理由不可以吧!

把望遠鏡和WiFi盒拿出來後就是這樣,下方一本薄手冊:

把手冊取出後下方是兩個轉換頭,一個是從USB到micro USB、另一個是從USB到USB-C:

手冊下方還有一些小東西,包含了望遠鏡和WiFi盒的使用手冊、檢驗合格証、保証卡、擦鏡頭布、和一條USB到USB-C的連線(連接望遠鏡和WiFi盒):

不在盒子中還有一個小腳架,看起來就是Manfrotto PIXI Mini(迷你)腳架的翻版:

 

鏡頭

鏡頭就是個長方形盒子、黑白色各一半。下面是鏡頭一側、上頭標了TINYSCOPE字樣:

下面是鏡頭底部,它有腳架孔:

鏡頭前方有透鏡,對焦時(用app)透鏡會前後移動位置:

鏡頭後方只有一個USB-C插槽,它是用來和WiFi盒連接用的:

 

鏡頭就如此簡單,沒什麽好說的。


WiFi盒

下面是WiFi盒的正面,中央是電源開關,按一下打開電源(盒子可以充電)、連續短按兩次關機。照片右邊有兩個圓點,上方的是電源指示燈(通電時亮,充電時閃動、充滿則常亮),下方的是WiFi連線燈。

WiFi盒側面有通風散熱孔:

WiFi盒後方有一個USB-C插槽,這是充電用的:

最後,前方有USB插槽:

把盒中電線的USB端插入WiFi盒、USB-C端插入鏡頭後方的USB-C插槽中,連結就完成了:

鏡頭和WiFi盒上都沒有操控的地方,所有操作都得由app控制。

 

App介紹

這個app叫做TinyScope,它必須得先在手機上安裝好才能使用這個望遠鏡。在使用前,請先把望遠鏡和WiFi盒連好,打開WiFi盒電源(按一下電源開關),等到表示WiFi的燈在慢閃時就表示WiFi盒已經準備好。

在手機的WiFi網路上找ScopeCAM_xx_xxxxxx這個網路並且連上去(下左照片),再進入TinyScope這個app(下中照片)、點最下方中央的相機圖示進入拍攝畫面(下右照片)。拍攝畫面有三個相機的選擇,點Dwarf進入使用望遠鏡的畫面。

這是進入TinyScope Dwarf後的畫面。點畫面左行第一個X標記回到上中照片畫面,>是進入下一階段三個選單用,最下方一個是畫面水平和垂直切換用。畫面最右邊有若干選項,分別是縮時攝影(TIME LAPSE)、拍影片(VIDEO)、拍照片(PHOTO)、增強攝影(Enhanced Photo,不知道這項功能是什麽,但最好上腳架,是不是HDR呢?)、屏幕錄影(Screen Recording),我們會稍後解釋。這五項功能的左邊有三項:最頂上有+的是對焦用、中間的圓圈是拍攝照片和影片用(不用多說)、下方是觀賞用(拍得的照片和影片儲存在手機中)。

點>進入下一層選單(下面照片),有三個選項。最上面有三條線的用來調整曝光等等,中間有幾個方格的選擇解析度,最下方三個點是相機設定。我玩這個望遠鏡時一定調整一點曝光、因為望遠鏡的測光不十分準;我也建議您拍攝前留意一下解析度。

 

調整曝光等等

調整曝光等的畫面如下,一共有五條可以上下滑動的線條。最左邊標了Exposure的用來調整曝光,最下方若顯示Auto就是自動曝光、點Auto變成Manual的手動曝光模式;在手動曝光模式下,把圓點上下滑增加或降低畫面的亮度,個人以為這是最重要的調整手續,應該要好好利用。第二條是Gain(增益),我向來是把圓點定到最低(Reset),除非畫面亮度無論如何調都不能達到期望的亮度時才會動到增益;但也請注意到一點,增益調太高是會影響影像品質的。

第三條是白平衡(White Balance),圓點放在最下方是自動白平衡,也有Auto(自動白平衡)和Manual(手動白平衡)兩個選擇;在手動模式下,上下滑動圓點會看到畫面色調冷暖的變化。第四條是調整畫面對比(Contrast),上下滑動直到手機屏幕上的對比合乎意圖為止。最後的第五條是調整畫面的飽和度(Saturation),也就是畫面色澤的鮮艷程度。若下方有Reset,點它則是重定該頂的設定。

若您只在手機上作業,那麼調整曝光、白平衡、對比、與飽和度是有其必要的;但若您習慣後製,把畫面調得中性些在後製時比較容易發揮。另外,個人老是覺得滑動圓點非常不好使用。首先,手指頭未必直接按在圓點上,結果是滑了好久都沒有什麼變化,原因是手指頭沒放在圓點上。其次,滑動圓點時,常常只動一點點畫面的曝光(譬如說)變化就極大,因此app設計人不妨把線條拉長些、圓點變大些方便操作(線條橫放也是一個選擇);同時,也把反應速率用某個方式調一調,使得剛開始時變化慢一些、離開位置遠了之後變化才加快,不然才動一下圓點就有劇烈變化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

選擇解析度

點以左下角為基點的三個正方形圖示進入選擇解析度的畫面(下面第一張照片),屏幕左邊列出許多不同的解析度,似乎連結好望遠鏡後一進入選擇解析度畫面就是1280x720。縱使是已經在此前選了4K解析度(3840x2160,第二張照片),下一次再拍或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沒關機、只是退出了app)再進入app再拍,解析度可能又回到1280x720。

個人覺得選擇解析度是這個app中最差的功能。為什麼?因為最高解析度是4K,那麼使用人選640x360這些低又不常見的解析度的理由是什麽?而且進入選解析度的畫面時為什麼常是1280x720那麽低的解析度?我第一次用時把解析度定成4K、然後跑去公園拍攝,沒想到回家一看照片就涼了一口氣,照片全是1280x720。因此,第二天再去補拍時,每拍一張就檢查一次解析度,但偶而還是會出現1280x720的照片。

拜託,既然可以拍3840x2160的照片,麻煩app的設計人把這個最高解析度在app中「記」下來,或者是在某參數設定淸單上填進去,不要讓使用人每次都得查一查、萬一忘了呢?這些不給使用人驚奇的事不難做到吧?還有,那些無用的低解析度就刪掉了,好嗎?我以為留下4K和2K兩個解析度就夠了;事實上留一個4K就好!試想,有哪台有高解析度的手機會幫使用人拍低解析度照片的?要縮圖自己從4K去縮不是更好!


相機設定

點最下方的「。。。」進入相機設定選項,要注意的是,進入相機設定畫面時得向上滑才能看到最後一個選項。下面是把所有選項放 到同一張照片的畫面:

頭兩項Flip Horizontal和Flip Vertical是把手機屏幕上的畫面水平翻轉(左邊轉到右邊、右邊轉到左邊)和上下翻轉,若需要翻轉,就把圓點滑到右邊。中間兩個項目中Vibration effect不知道是什麼功能,您用中文版app可能清楚些;Shooting sound表示要在拍影片時收錄聲音,兩者的初值都是打開了的。最後的Output path表示拍到的照片或影片存入何處,約定的位置是Photos-recents,也就是照片庫中的近期作品那兒,這很合理價以我沒更動它。

對焦

手機屏幕右緣上方有一個+號,這是用來對焦用的。點這個+號,右緣多出三個圖示Manual、+和-(下面照片):

取景完成後(有時候手機屏幕上是完全沒什麽影像、全是糊的),不妨點Manual,於是鏡頭會自動對焦,這需要一點時間。如果最後的影像還是不十分清晰(通常是有可能的),可以連續點+或-微調。我的習慣通常如此:(1)先把鏡頭調到要拍攝的方向,(2)用自動對焦把對焦調到一定的準確度,(3)再仔細微調取景構圖,(4)把手機屏幕上的影像放大,(5)使用+和-微調對焦,(6)完成後把手機屏幕上的影像還原,(7)檢查解析度,(8)最後按大圓點拍攝。

當然,您也可能會在直拍和橫拍之間切換、把影像左右或上下翻轉、或是拍影片或縮時攝,我以為上面的順序是有其必要的,特別是放大影像用+和-微調對焦以及檢查解析度幾乎不可或缺。


拍攝結果

以下用若干個景看看這個鏡頭的影像品質,這些景在此地常用來測試長焦距鏡頭。第一個景是距拍攝點800多公尺的鐵橋(第一張照片),對焦點是橋上白色限高的標示。下面的縮圖(從4K縮成600x338)是很難看出鏡頭影像品質的,如果您覺得這些小圖夠好,那麽這個鏡頭可能合您的要求,若要知道影像的實際品質,我們得好好看一看原寸大小的品質。

接下來是中央、右緣、和右下角的600x600裁切。中央部位(第一張照片)通常是品質最好的區域,不過裁切部位看來有點濛濛的、對比較低,不過解析度還不錯。第二張照片是照片的右緣,橋上欄桿和中央部位相比是糊了些;第三張是右下角,高對比區域的邊緣都有一條濛濛的邊,比中央區域差了。

接下來是橋頂的燈和該處的裁切,效果還真的不錯。

這棟房子距拍攝點約莫700公尺多一些,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效果還是很不錯,有不少細節,但是若隱若現的紫邊已經出現了,請看裁切中屋頂左邊和天空區域的分界。另外,無雲的藍色天空有雜訊,有一些顏色稍深的色塊。

再來是600多公尺處的大房子: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對焦部位的裁切,真的有點水彩畫效果,但細節還是有的。第二張是左下角的鞦韆裁切,樹葉部位有點水彩畫效果,銀色鞦韆架亮到暗背景的分界就有十分明顯的紫邊。

再近一些是400多公尺處的房子: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細節,但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嚴重的缺陷。請注意兩條電線中央部位有一道橫方向似乎是放大了的像素的寛線條,其實較粗電線下方和細電線上方靠右邊屋頂處也如此。我不知道成因為何,因為這些6時有時無、而且位置不一(但多半是橫方向),我粗淺的想法(不一定對)很可能是從WIFI盒把影像傳到手機時造成,當然原因也可能是鏡頭內掃描光學影像時出了問題。第二張照片是右緣的裁切,那些像素化的線條依然在目。

這是300公尺出頭泊在岸邊的船:

下面第一張是對焦部位,一條像素化的寛帶毀了呈現得不錯的MC 7466等字,門的上方也如此。第二張是船左邊的美國國旗,除了有點水彩畫的味道(特別是屋頂),效果還真是不錯的。

再近一點是200多公尺的一棟公寓和岸邊的小船(第一張照片),第二張對焦部位的裁切,水彩畫式的影像品質仍然可以還原一些細節(請看木柱部位),不過高對比區域邊緣的紫邊還是相當明顯。

這棟房子在100公尺上下,表面是很單純的淺色,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和前面的結果一樣,畫面中的確有細節、但呈現得不夠銳利。

下面是一台相當大的RV(Recreation Vehicle,這個字不好譯,說成是露營車比較好、因為直譯成休閒車或休旅車很可能會被誤解成SUV),車子大約在70-80公尺之間,鏡頭只能拍到一部分。第二張照片是對焦部位,細節不多、但水彩畫的那種蔭開效果很明顯 。

下面是路邊的擺設,距離大概是50公尺,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水彩畫的效果(特別是樹叢)非常明顯:

再看這張鷗的照片,距離大約是20多公尺。

下面第一張是頭部的裁切,有點曝光過度、而且有紫邊。前面提過,app中調整曝光十分痛苦,因為上下滑著那個小點很難精確,更重要的是app畫面上不會立刻顯示結果(有相當延遲),所以上下滑動太快的話,手機屏幕上顯示的很有可能不是目前(而是稍早時)的設定,這在拍鳥(縱使是在地上的鳥)時對焦加上調曝光是一項不小的挑戰。第二張是尾部的裁切,羽毛呈現得相當好,雖然細節還是不夠多、不夠細膩。

這是約15公尺處的一塊小石頭和該處的裁切,水彩畫的效果很明顯:

接下來是不足5公尺的鳥食,稍許調過曝光的。因為Dwarf的快門速度(應該是掃描速度?)似乎不夠快,很難捕捉到鳥取食的精彩瞬間(因為鳥一飛下來、叼一粒葵花子就會飛走,快門速度通常得比1/800秒還快才不會出現模糊),拍了好多張才有下面這一張比較好的結果。

下面三張分別是鳥的肩部和尾部、和腳下的葵花子容器。看起來水彩畫現象很明顯,但是在這個價位的鏡頭水平看來實在是很好的,然而照片最好不要放大看。拍攝時不妨用4K解析度,再用軟體後製縮圖時調整曝光、色彩、和小心銳化。

最後,咱們看看差不多是最近距離2.5公尺(手冊上說的)的結果,下面第一張就是這個景。第二張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從這張裁切看來,效果是不錯的、但雜訊有點嚴重,而且Lumino、LED Qu和400K Color T這三行字的下方都有像素化的格子點。第三張是左下角的裁切,雜訊依然嚴重,而且像素化的格子點依然存在。總之,這個像素化的格子點現象常隨機出現若您重視影像品質、而且拍得的照片有重要用途,這些影像瑕疵會令人失望而卻步。

 

其它照片

以下是若干個遠景的照片。第一組是差不多在一公里多一些的一座教堂的屋頂和中央部位的裁切(照片稍許調整過曝光),效果不錯。

這一張也是幾百公尺遠的船和船塢。小照片看起來很好,但從裁切部位看來,樹葉部位真的有點水彩畫的味道。

第三張就更遠了,樹葉還真的保持著像水彩畫樣的特色,其它部位還不錯。

手冊上說這個望遠鏡是13x,所以相對於底片機的焦距650mm,Dwarf解析度是3840x2160、長寛比是16:9。我找了一台NIKON Z6(6000x4000、長實比是3:2),和兩個600mm的鏡頭做比較,這兩個鏡頭是NIKKOR-P 600mm 1:5.6和Nikon 600mm 1:5.6 ED IF (AIS版)。因為Nikon Z6的解析度比較高,所以在600x600的裁切中Nikon Z6照片中的物體比Dwarf的大得多。

首先,下面三張照片依次是Dwarf、Nikon Z6加NIKKOR-P 600mm 1:5.6和Nikon Z6加Nikon AIS 600mm 1:5.6 ED IF。請注意,這三張照片是在不同日子的不同時間拍攝的,所以陰影、色溫等有很明顯的差異,不過不會影響此地的比較。從橫向來看,Dwarf視角應該比Nikon的來得小、但差得有限。

接下來看中央部位的裁切。中央的字在Nikon鏡頭下結實地呈現出來,雖然NIKKOR-P 600mm 1:5.6有明顯的紫邊。上方的欄桿在兩支Nikon鏡頭堪稱完美。

再看右緣的裁切,Dwarf已經糊了,但兩個Nikon鏡頭依然可圈可點,只是NIKKOR-P 600mm 1:5.6仍然可以見到紫邊。

最後是右下角的裁切。Dwarf的裁切中幾乎沒了細節又有蔭開的現象,NIKKOR-P 600mm 1:5.6的裁切除了紫邊外那些卯釘一清二楚,ED IF版因為光線關係使卯釘群部位對比不高,但依然是清晰可見的。

最後,用望遠鏡望月亮是很多人都想試一試的,下面我們看看(美國)中秋夜拍的月亮。下面是用Dwarf拍攝、稍許調整了曝光,原圖是800x800的裁切再縮成600x600,看起來不壞:

下面第一張是畫面中央300x300的裁切,第二張是月亮下緣用來對焦的部位。兩張原寸的裁切都有嚴重的水彩畫效果,至於月亮和黑色夜空邊緣的那道白線是經Dwarf銳化後結果。

當晚,我又用Nikon AIS 1200mm 1:11 ED IF放在Nikon Z6上再拍再拍一次。這是原圖2200x2200的裁切再縮成600x600。請注意到兩點,1200mm的鏡頭焦距是Dwarf近兩倍,所以Z6拍到的月亮也比較大;又因為Z6的解析度比Dwarf高,月亮在畫面中也特別大。正因為這兩點,1200mm拍的月亮裁切是2200x2200,而Dwarf的裁切只有800x800。

下面第一張是中央部位的裁切、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很明顯地,Dwarf的影像品質和一個專業鏡頭是完全不能比的,當然價格也無法比。還有,這個1200mm 1:11的ED IF鏡頭在Nikon ED IF長鏡頭(焦距至少300mm)群中還不是最好的,800mm 1:5.6 ED IF的影像更清晰銳利,但中秋當晚沒拿出來拍攝。


結論

我對Dwarf的結論是十分簡單的。在優點方面:(1)價格十分親民;(2)效果不錯(以小圖論);(3)操作上方便;(4)很輕也很方便攜帶。

至於缺點則有:(1)影像品質有待改善、頗有水彩畫風而且時有像素格子化的長條出現;(2)無法記住解析度選項,造成拍攝時一定要查解析度、不然就會拍成1280x720;(3)WiFi偶會斷線,app會建議把線再接過,這在拍影片或縮時攝影時特別令人困擾:(4)那個WiFi盒和鏡頭的連線很累贅,吊在那兒晃啊晃的,使操作很不方便,為什麼在設計時沒想到在鏡頭上加一個有接點的插座呢?(5)為什麼iPhone只能用WiFi盒而不能用接線呢、至少可以降低WiFi斷線的機率吧?(6)這是一個長焦距鏡頭(相當於135底片相機的650mm),一般得裝在腳架上才能容易操作和尋找拍攝目標,但操作腳架時得用雙手,手機放何處呢?個人一般做法是用兩個腳架,一個架Dwarf、另一個架手機,架手機的腳架可以把高度和手機角度調到最方便點,然後再動架Dwarf的腳架找目標。若是覺得兩個腳架不方便,不妨考慮一種(可以取下來的)有兩個閃光燈座而且帶有腳架孔的架子(下面第一和第二張照片,但閃光燈座已經取下),一邊裝Dwarf另一邊裝手機(第三張照片是用手機框架,但市面上也有很便宜的手機夾(見 四個手機用腳架座  一文的介紹),若嫌手機角度固定不好用,那就加裝一個小的球型雲台。(7)WiFi盒在充電時電源是開的而且WiFi是通的,這很令人困擾,因為手機若離WiFi盒近就會莫名其妙地連上去,於是原來的WiFi就沒得用了。縱使是充電前已經關了WiFi盒的電源也如此,反正是一充電,電源就打開,這是個很奇怪的設計。

總之,這是個好玩的產品,別期望太高;不過在$200美元以下,東西輕又小而且看得遠、可以拍影片和照片,應該是值得的。上面提到的缺點對很多人而言未必是缺點、而只是不太方便,只要小心而且習慣就好(譬如(4)(7))。

我很少用Dwarf拍影片,不過前幾天晚上看到穿過樹梢正在昇起的月亮,心想不妨試一試縮時攝影,然而想到結果可能不連續,所以改成拍影片、再高速播放,這樣就有了連續的昇起效果。拍到的影片全長12分鐘出頭,然後裁掉一小部分不想要的邊緣和稍許調整了曝光(前面提過app調整曝光的界面實在不好用,所以我都調到差不多,其它的在後製時補救),再用8倍速度播放就得到了這支1分半鐘左右的影片。我把這一段影片加上此地的一些照片集成一支影片,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影片在此 。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 Dwarf小型光電式望遠鏡(相當於650mm 1:4.2),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zMAZgJmUWEMbQ%3D%3D

 

│本站文章分類:概念解析
│今日人氣:177 │累計人氣:442899 │回應(1)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路人  於2021.10.28 01:07  

最後影片的超連結沒設好
似乎是冒號跑到最前面了
更正後請刪除此留言

版主回應︰ 於 2021.10.28 10:29

3Q. Updated ....

  • 驗證碼:請點選紅色汽車重換驗證

    • 47bd544df5d43da682476c880778fa74
    • ad17b4f06c016aeb4510764054acaa57
    • 0ff9606907d196a4ac957b0a2adcee5d


2023-06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文章列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 (1) NEW!
  2. FPV穿越機 :配件 (2)
  3. FPV穿越機: > 250g (0)
  4. FPV穿越機: <= 250g(1)
  5. 無人/空拍機:其它 (2)
  6. 無人/空拍機:配件 (6)
  7. 無人/空拍機:> 250g(需要註冊) (1)
  8. 無人/空拍機:<= 250g(不必註冊)(3)
  9.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 (2)
  10.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 (3)
  11. 模型 (1)
  12. 航太小語 (1)
  13. 手機配件 (15)
  14.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 (6)
  15.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16. PC級電腦古董零件 (1)
  17. 中文攝影書書評 (2)
  18. 家居瑣記(13)
  19. SLR到DSLR之路 (2)
  20. 相機短篇 (4)
  21. 鏡頭短篇 (8)
  22. 部落格公告 (4)
  23. 後院紀事 (3)
  24.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25. 瑣瑣碎碎的話題 (9)
  26. 我寫的書 (4)
  27. Nikon鏡頭筆談 (7)
  28. 寫給新手 (21)
  29. 相機鏡頭 (6)
  30. 姑妄言之集 (3)
  31. 遊記 (14)
  32.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4)
  33. 老機雜記 (27)
  34. 攝影思潮回顧 (1)
  35. 數位相機(DC)隨筆 (13)
  36. 大湖燈塔巡禮 (3)
  37. 書!書!書! (11)
  38. 基礎知識 (14)
  39. 閒話SLR (24)
  40. 老鏡叢談 (34)

最新文章發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第一和第二講
  2. Eachine EV100入門級FPV穿越機頭罩介紹
  3. BetaFPV Cetus Pro FPV穿越機套裝(RTF)介紹
  4. 行車紀錄器下的雪(街)景
  5. 2022年聖誕節大風雪紀實

最新回應訊息

  1. Re:老師您好,想請問中片 by 大隻的石斑魚(3.29)
  2. Re:作者還沒寫Cobra by AG(2.23)
  3. Re:洗先生說明極佳,最近 by Jack Hwang(12.13)
  4. Re:Dear Dr.Ch by 谢(8.26)
  5. Re:冼老师 by 谢(8.12)

人氣指數

  1. 今日人氣指數:19399
  2. 累積人氣指數:24432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