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steen 於2012.10.20 10:01
謝謝冼大分享~
請問冼大,關於最後"觀賞距離與透視關係"一段
請問是指照片以[相紙輸出後觀賞]還是指類似[底片使用燈箱投影]的狀況呢?
主要是[相紙輸出後觀賞]也會有觀賞距離的問題嗎?
(好比去電影院看電影做第一排跟第十排是否會造成觀賞上的透視錯覺?)
不好意思麻煩冼大解惑了~謝謝
不論是看底片或相片都相同。底片可以看成是從鏡頭來的直接透視,照片是從底片放大得來,所以透視關係完全相同,因而照片不過放得離投影中心(比底片)遠的位置得來的透視。因此,一者會產生錯覺,另一者也一定會有錯覺,因爲兩者的透視相同。
steen 於2012.10.22 12:42
了解~^^謝謝冼大
wu ming-chu 於2012.11.23 11:22
科學的、可量化、解釋的影像,與各個人對影像的用感覺來解釋的分別,這是基本觀念,但目前兩種方式我自己也分不清了,經由老師的解說,得於重新釐清。特此 謝謝老師。
以下是我個人拜讀過程的看法,供老師參考。
1."觀賞距離和透視
...片幅爲d的影像..."與
"....表示景中兩個等高並且距離爲d的物體...."
老師:因在上、下連續兩段,如果將其中第一個 d,攺成 D,可能比較不會混淆(如我)。
2."...圖中的紅線":"老師:圖中實心紅線有3條。
蝸牛 於2013.02.02 16:18
感謝大師分享,這些觀念對於剛剛對攝影有興趣的人絕對是非常大的學習上的幫助,小弟我就獲益匪淺。再次謝謝您的分享
云龙九现 於2013.04.25 16:12
前辈,看了您的文章,我对成像这些概念有了清除的认识。
关于透视原理那部分,Brook Taylor在1811年版書的书您那里可有电子版?
據我所知是沒有電子版,如果有的話可能是非法的。關於透視原理,參看近代工程圖學、甚至投影幾何學的專書會更理想。
云龙九现 於2013.05.01 11:03
谢谢洗老师。
Tomliang 於2013.11.20 22:20
圖(b) 是裁切放大後的結果"(不會改變透視 )";把投影中心再移遠些可以看到白球全部(圖(c) 也是裁切放大),透視和(a) 與(b) 相差極大,這說明了改變拍攝距離"會改變透視"的事實。
一下子"不會改變透視",一下子又會"改變特視", 好像有點矛盾耶....
大大願意解釋一下嗎?
大大,您可以再仔細讀一讀原文、不要漏字可以嗎?讀文章時漏字,再斷章取義有點不好哦。謝謝。
Tomliang 於2013.11.21 11:46
阿...抱歉..., 您這邊是針對"已改變透視"的圖片"裁切放大",所謂的"沒有改變透視"是針對"那張圖的透視", 而"有改變的透視"是針對兩個物距不同的圖片他們的"透視改變
"也就是圖a,b,c.
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不了解改變物距後,取景的大小也會改變,為了得到近似的構圖,要對圖片裁切....:/
我想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最近才在爬文瞭解透視, 所已沒有瞭解清楚他的概念...Sorry, sorry....
也改謝您的好文阿...
Chen Yuan 於2014.07.10 16:00
抱歉
小弟不才 問題很多
前面都看懂
但最面的 「觀賞距離和透視」
完全看不懂
想請問:
1.
此圖的「I」我應該把它看成鏡頭最前面的視窗or 一個假想的範圍框框
2.
觀賞距離移到比較近的「V1」相當於在同個位置使用長焦段變成短焦段(廣角)嗎?
(這樣空間感、透視並不會改變)
移動距離才會改變,但「A」應該永遠不會比「B」短
3.
所謂最佳的觀賞距離指的是? 只要是立體的東西都會有透視
那還原最佳的長度比例是否一定的標準(譬如變形量)
或者又是其他意思?
3.下面那一台大型SLR,是指實際上相機的外關
前後高都是一樣的嗎?
如果以透視來講,前後高都一樣,在後端的高度視覺上會比較短?
文章是2012年的,今年已經2014年,收益良多
後方晚輩不懂之處
朽木還請雕琢! 感恩!
Q1. 此圖的「I」我應該把它看成鏡頭最前面的視窗or 一個假想的範圍框框
A1. 「I」是影像(底片或感光晶片)平面。把它畫在鏡頭前方的用意是,讀者不必擔心影像上下顛倒左右互異的問題。您不妨把它想成是一片到鏡頭的距離和底片到鏡頭距離相同的毛玻璃,上頭的影像和在底片上的影像一樣大。
Q2. 觀賞距離移到比較近的「V1」相當於在同個位置使用長焦段變成短焦段(廣角)嗎?
(這樣空間感、透視並不會改變) 移動距離才會改變,但「A」應該永遠不會比「B」短
A2. 大致上是如此,但不能用焦距討論,用文章中的圖討論比較符合實際,因為透視和焦距無關。
Q3. 所謂最佳的觀賞距離指的是? 只要是立體的東西都會有透視
那還原最佳的長度比例是否一定的標準(譬如變形量)
或者又是其他意思?
A3. 最佳觀賞距離指的是忠實還原拍攝時透視自身距離。譬如說,如果拍攝時對角線視角為60度,照首照片時,整張照片沿對角線的視角也是60度。
Q4.下面那一台大型SLR,是指實際上相機的外關前後高都是一樣的嗎?
如果以透視來講,前後高都一樣,在後端的高度視覺上會比較短?
A4. 實物前後高都相同,但拍攝卻是用不算短的焦距拍攝,當觀看距離在比例上小於拍攝時使用的焦距時,後端看起來就會氏前端高,文中最後的圖說明了這個現象,也就是觀看的位置V1在拍攝位置C前方的情形。
louis 於2015.01.15 15:59
洗老師您好,
從文章了解到了透視只與觀看距離相關。
不過若今天比較的部分並非畫面中間,
這個時候透視還是一樣的嗎?
假設有個16mm拍攝的A照片邊緣,
另有一個50mm拍攝的B照片(靠近A照片的邊緣拍攝)
這樣畫面應該不一樣?
還是說不應該這樣比照兩張照片的視角?
再請老師解惑。
透視只和位置、距離以及視線方向有關。當您拿一個鏡頭放到另一個鏡頭畫面的邊緣拍攝時,您已經改變新立置,透視當然不同。
ITion 於2015.10.28 05:43
請教一下
就透視變形那邊
紅黃球視角不同的情況下
依照那個路徑投影到2維平面
紅黃球的比例不是還是一樣的嗎?
為什麼變成長焦段後就會改變?
感謝
文章中只說觀看距離加長,並沒有說改成長焦距。請想想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從遠處看和從近處看有何差異,就不難了𧣈;如果還會用平面幾何和三角學,您不妨自己算一算。
Jason 於2016.12.20 12:39
想請教老師
如果我用
apsc 搭35mm鏡頭
135 搭50mm鏡頭
6*6 搭80mm鏡頭
基本上視角是一樣的,那請問在同樣距離下
排出的照片透視感是一樣的嗎?(假設都是全景深)
一直很好奇片幅變大,視覺上會有什麼差異
>> 想請教老師 如果我用
>> apsc 搭35mm鏡頭
>> 135 搭50mm鏡頭
>> 6*6 搭80mm鏡頭
>> 基本上視角是一樣的,那請問在同樣距離下
>> 排出的照片透視感是一樣的嗎?(假設都是全景深)
>> 一直很好奇片幅變大,視覺上會有什麼差異
個人無法回答「透視感」,因為不知道它的定義為何。但是文章中説得很清楚。在『改變拍攝距離』一節,文章中說:
雖然改變影像平面位置和焦距不會改變透視,但 改變拍攝位置(投影中心)會改變透視,縱使視線一致也如此。
這就是您問題的答案。
Ian 於2020.01.31 11:24
請問會改變透視與焦距無關,我理解的是與像方焦距無關,那是否指的是改變了感光晶片或底片與被攝物間的距離才會改變透視,也就是物距加像距的距離,而單改變物距或像距的比例不會影響透視,這樣理解是正確的嗎?
謝謝
完全錯誤的想法。文中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透視和焦距無關,而物距和像距又是焦距下的産物,既然和焦距無關、怎麽又會和它的附隨參數有關呢?用針孔成像的道理去想才比較有意義。
Ian 於2020.02.05 10:32
洗老師不好意思
也許理解錯誤,因為之前讀了您關於基礎知識的什麼是焦距一文,我理解的:物距加像距的整體距離就是從感光元件或底片到被攝體之間的整體距離(也許這部份我理解錯誤),所以才會提及物距與像距兩個名詞,只是想表達感光元件或底片到被攝體的整體距離。
然後此文您有說明改變影像平面位置和焦距不會改變透視,但 改變拍攝位置(投影中心)會改變透視。
我理解的是:單單改變物距與像距之間的比例關係不會改變透視,那只會改變放大率,但改變感光元件或底片到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會改變透視。
當改變了拍攝位置(投影中心)也就是改變了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整體距離下,會改變透視
也許還有理解錯誤,但還是希望能理解到正確觀念,您的文章令我受益很多,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