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1974)
冼鏡光
December 19, 2018上線
Vivitar的黃金時代就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特別是Series 1系列有不少好鏡頭。從1980年代中期起品質每下愈況,今天的Vivitar産品的品質實在不怎麽樣,和它的黃金時代比差太遠。Vivitar沒有生產線,一般是把自己或他人的設計交給代工廠生產,所以它鏡頭上的序列號碼頗有點玄機,請看 鏡頭短篇:Vivitar Series 1 70-210mm 這篇文章的說明。
手上有這個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鏡頭非常久了,開始時是想瞭解Vivitar各個200mm鏡頭之間的差異,所以拿出來拍攝的機會頗大,後來逐漸玩到其它廠牌的200mm和180mm上才比較少用,這一來就是若干年。到今(2018)年暑假,沒來由地又把這個鏡頭從防潮箱中挖了出來,東拍拍西拍拍累積一些在Sony A7II上的經驗後(以前都是在Nikon的APS-C機身上玩的),心想就拿這個鏡頭做個比較仔細的測試吧,結果就是本文。除了這個200mm f/3之外,我手上還有幾個其它的Vivitar 200mm,之前在這兒介紹過Vivitar 200mm f/3.5(1975)和
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5 Auto Focus老鏡(1984),我覺得本文介紹的這個200mm f/3比較好,日後有機會再介紹其它的Vivitar 200mm。
鏡頭本身
Vivitar這個定焦鏡頭(和其它定焦鏡頭一樣)十分簡單,就只有對焦環和光圈環。下面照片是這個鏡頭,很寛有顆粒的是對焦環,對焦距離在對焦環下方的開孔中。我發現Vivitar這個鏡頭的對焦環橡膠似乎有點問題,有不少鏡頭的橡膠是鬆動、甚至脫落的,我手上的這個有些地方已經捲起鬆動了,所以買鏡頭時記得查查對焦環上的橡膠。
下面是鏡頭尾部的照片,我們看到對焦距離窗,光圈環上標了3、4、5.6、8、11、16和22這幾個光圈值,它的上方是景深刻度。手上這個是Nikon版,後緣有傳遞光圈值的小耳朵。另外,鏡頭座邊緣是平整的、沒有AI機制,所以這個鏡頭應該是比AI還早的産品;因為邊緣是平整的,它可以裝上近代的Nikon DSLR,但是沒有傳遞鏡頭光圈的機制,使用人得自行收小到期望的光圈再拍攝。那個小耳朵上只用一個小螺絲固定,因此很容易鬆動;因為轉接和Nikon的新機身都沒有用小耳朵的機制,把它拿掉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下面是鏡頭正面。鏡頭前方內緣標了Vivitar Series 1、AUTO TELEPHOTO和200mm 1:3(焦距和最大光圈)、濾鏡尺寸是72mm。鏡頭序列號碼是2852441,這個序列號碼頭二碼(28)指出鏡頭是Komine公司生産(Vivitar鏡頭都是他廠代工的);第三碼(4)表示這是1974或1984年生產,但這不是個AI鏡頭,所以是1974年生産;接下來的兩碼(24)指出那是1974年的第24週生產;最後兩碼(41)是該週生産的序號,那就是第41個。
Vivitar這個鏡頭相當重,實測有828公克。Nikon版鏡筒從頭到底座的長度在對焦到無限遠時大約是11.5公分(實測),對焦最短距離時約14.5公分、增加了約3公分。鏡頭有內建的短遮光罩,把它拉出來長度變成約17公分、增長了2.5公分。下面三張照片分別是鏡筒最短(對焦到無限遠)、最長(對焦到最近距離)、和把遮光罩拉出來後的樣子。
下面是透過Nikon到Sony E的接環裝上Sony A7II的樣子:
下面是簡單的鏡頭規格:
測試方式
照舊,我還是在不同距離用各個光圈各拍若干張、再選最好的一張做準。相機是用Sony (135片幅的)A7II、再把相機上的EVF/LCD影像用HDMI傳輸線送到一個7英吋的4K顯示器上,這樣用放大功能對焦時可以降低人為失誤、使對焦準確得多。拍攝時相機的設定都採用中性或較低的JPEG檔案,再經過裁切後組成此地的照片。很遺憾的是,拍攝時使用的Nikon到Sony E的轉接環規格不足(許多便宜的陸貨都有這個問題、也就是無法對焦到無限遠),使得沒有辦法拍攝到距離800公尺的鐵橋,所以下面的測試照片最遠的就只有600公尺:600m、400m、200m、100m、50m、30m、20m、3.6m和1.2m。
在看拍攝結果之前我們先看看200m的鏡頭在f2.8時的景深。首先,200mm f2.8時的泛焦距離是471.6公尺,下面是在各個拍攝距離下的景深;要注意的是,這張表是用f2.8算的,因為f3比f2.8小,所以f3的景深要比表中的來得大一些。
長距離- 600m
下面是距拍攝位置600公尺多一些的屋子(下面照片),對焦部位是屋子上貼的告示(Copper Island Beach Club);因為距離太遠而且字又不夠大,對焦相當不容易,試了很多次才成功。
接下來是中央對焦部分的裁切。從中央的告示看來,f3有點糊,但是從f4到f16都相當清楚、雖然在f16時開始下降,到了f22時就糊了、比f3時差相當多;牆上線條的表現也相當好。從這一組中央部位的裁切看來,高對比區域邊緣的紫邊相當嚴重,從f3到f5.6都相當明顯,f8和f11還有一點(左邊門的下半),到f16才消失、然而影像品質卻已經開始下降了。事實上,我手上的幾個Vivitar 200mm(光圈不等)都有紫邊的問題、雖然解像力和對比都不錯(本文的鏡頭也如此)。
再看左緣的結果。左緣的岸邊未必和對焦部位在同一平面上,但是600公尺的對焦距離在焦距200mm和光圈f3之下就在泛焦距離之內,所以景深是無限大,這樣看看左緣的表現還是很合理的。從下面的裁切可以看出,f5.6到f11的結果是最好的,f3和f4糊一些而且有紫藍色的色調,f22就差多了。於是,這個鏡頭最好的光圈值大致上就是f5.6到f11,而且到了f16也都相當不錯。
長距離- 400m
接下來我們看400mm,下面是這個景,對焦部位大致上是畫面的中央。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很明顯地,f3的結果因為對比低些而有點糊,但是細節都在。從f4到f11的表現可圈可點,f16依舊很好、雖然看起來是稍稍低了些,到f22時就差了、比f3的結果還差。
再看邊緣的表現。這個景也沒有和對焦部位在同一平面上的物體,然而和600公尺的景一樣,400公尺的距離在泛焦距離內,因而固然不在對焦平面上也會相當清晰。下面是畫面右緣的裁切。首先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高對比區域邊緣都有相當強的紫邊、每一個光圈都如此。在解像力方面,這個鏡頭在邊緣的表現也很好;f3是差一些,從f5.6到f11的表現最好,光圈再小就更差了。從600公尺和400公尺這兩組照片看起來,Vivitar這個鏡頭的表現相當好,但紫邊卻相當明顯,我手上的三個Vivitar的三個200mm鏡頭都有嚴重的紫邊問題(見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5 Auto Focus老鏡(1984) 和Vivitar 200mm f/3.5(1975)的說明)。
長距離- 200m
下面是200公尺拍攝的景,這是一個百多年前鍊鐵砂和港口的遺跡: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在f3時對比是低了些,但是解像力相當好;從f4到f16都相當好,但是在f11時卻不太理想,原因不詳,或許是拍攝時不小心發生了當時不知道的問題;在f22時就差了,很可能是相機抖動,不過這已經不十分重要,因為在前兩個例子中已經看過f22不理想的例子。
再看200公尺的右緣。因為f2.8時的景深高達206.7公尺,所以右緣景物差十多公尺並不會有多大差異。另外,f2.8時的泛焦距離是471.6公尺,而景深是在140.5公尺到347.1公尺,都不在泛焦距離中,所以看景深比較有意義。很明顯地,f3和f4的裁切中有一點紫藍色的色調,在f5.6和f8的表現相當好、在f8時藍紫色的色調幾乎消失;f11時藍紫色就不存在,由於前面提過的問題,所以有點糊;到了f16時影像品質有點下降,而f22可能是抖動而造成模糊,當然這個鏡頭在f22時本來就差些。總之,Vivitar這個鏡頭在200公尺時的表現和600mm以及400公尺時的表現一致。
長距離- 100m
再下來是100公尺的景,這是在100公尺左右泊在碼頭邊的船:
我們首先看看對焦部位的品質。200mm鏡頭在f2.8時的景深是82.5公尺到126.9公尺(共44.3公司),所以對焦稍許有一點差異並不會有太大問題。從下面的裁切看來,f3時的確有一點散開的現象、因而有一點糊,而且在亮點處有明顯的紫邊。從f4到f16的表現都十分好,如果必須找一個最好的光圈,我想我會選f11。當然,f16是比較差的。另外,亮點週圍的紫邊在f11時消失,這也是我把f11選做最佳結果的理由。
這個景沒有在對焦平面上的景物,不容易看出畫面邊緣的表現。所以,我選了在景深內的船艙部分,下面就是在各光圈下結果的裁切。和中央部位差不多,高對比區域邊緣都有很強的紫邊,一直到f11才消失。在解像力方面,f3時有些鬆朦,但解像力相當好,這個結果一直延續到f22都如此,雖然在f22時色調和解像力都下降了些。
中距離- 50m
我們再看中距離的50公尺,我想大多數用200mm的時機可能都是中距離吧,所以在中距離我都選有比較大、可以比較細節的景。下面是停在校園中一台宣傳車後方的廣告,距離約略就是50公尺。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因為對比並不十分高,所以沒看到紫邊。在f3時,和前面看到的各景一樣,有一點紫藍色的色調、並且有蔭開來的現象,但是表現仍然很好。光圈收到f4之後有相當改善,一直到f16這個鏡頭的表現都十分類似、沒多大差異。到f22,品質就明顯下降了。這個景的邊緣幾乎都不在景深內,所以咱們就略過邊緣的表現。
中距離- 30m
下一個距離是30公尺,這是校園中紀念一位軍人、做成椅子樣的碑文。選這個景有特殊意義,因為碑文和石碑之間的對比不低。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在f3時那層藍紫色調十分明顯,但或許是影像有點蔭開,影像反而覺得有點鬆、但細節都在,所以解像力並不差。光圈收到f4時,影像對比提高,但同時紫藍色的色調更明顯、把字的黑色全掩蓋了;收到f5.6,紫藍色的色調退了些,影像品質沒多大改變,到f11時紫藍色的色調幾乎沒有了,所以我一直覺得f11是最佳光圈。過了f11後品質開始下降、而且對比也變低,到f22時繞射現像使畫面鬆軟,不如f3太多。
中距離- 20m
中距離最後一景是20公尺,在f2.8時的景深有1.68公尺(前緣和後緣分別是19.2公尺和20.9公尺),我打算看這個景的中央和邊緣(在景深範圍內)的表現。下面是全景: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就像前面各景,f3和f4有一點「異」色調,到f8消失、f11相當乾淨,過了f11之後品質逐漸下降,不過f16還是十分好。
下面是右緣的裁切。這個石頭部份未必在對焦平面上,但應該在景深內。邊緣部位的表現和中央部位大致相似,影像品質從f5.6起改善,到f11是頂點、然後下降,從f16到f22時下降相當快。另外,在裁切左緣黑影和石頭的相接區域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綠邊,每一個光圈都如此,不像紫邊到f11時大致上會消失。
短距離- 3.6m
最後一組是短距離。這是一組四個盒子,左右距離約60公分,正好是直拍時的頭肩人像的高度,相機到對焦位置大約是3.6公尺(實測)。下面是這個景: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要提醒您的是,我是用閃光燈拍這些照片的,光圈每收小一級,閃光燈的出力就加大一級,然而我發現在f16和f22時曝光常常不準,不瞭解原因究竟是鏡頭光圈機制不準、還是閃光燈出力不準、還是兼而有之。從這組裁切看來f3仍舊有蔭開的紫邊,f4有所改善,f5.6起消失而且相當好的影像品質一直維持到f11,事實上連f16和f22都不差、只是f22時稍許軟一些。
再看右下角部份的裁切(下面照片)。很明顯地,f3時有點鬆軟但還相當不壞;f4時有所改善,但從f5.6起變得很好,f16和f22相去無幾、但稍許差一些。然而,紫邊和綠邊一直是這個鏡頭的問題;我們很容易看出白色貼紙和深色背景之間、兩隻動物頭部、NATIONAL PARKS標誌右緣和下緣有淡淡的紫邊,而動物背部上緣和NATIONAL PARKS標誌左緣也有淡淡的綠邊,而且這些紫邊和綠邊似乎隨收小光圈而愈見明顯。
最短對焦距離- 1.2m
這個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是1.2公尺,我們就在這個距離測試。除了是微距鏡頭,一般鏡頭在最短對焦距離下是比較弱的。我們仍然使用3.6公尺的景,只是把相機搬近到1.2公尺距離拍攝而已,當然這會有些誤差、但不會很大。下面是拍到的畫面。畫面拍到的寛度大約是15cm,而135片幅的感光晶片寛度是36mm,所以在最短對焦距離1.2m時這個鏡頭的放大率是m = (像長/物長) = 36/150 = 0.24,因此放大率大約是0.24X(約是實物的四分之一),而最小的涵蓋區域是10cm x 15cm。因為這不是很精確的測試,所以放大率可能會大些、涵蓋區域可能會小些,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這一下,f3時影像蔭開的跡象十分明顯、它把附近的區域變得模糊了;收小到f4後,蔭開現象變小,而f5.6時完全消失;自此之後,影像品質變得相當好,連f22都如此。
接着看右下角的裁切,這和中央部的變化都很像,但是解像力卻顯然差了些,而且在f3和f4時蔭開的現象也比中央嚴重、到f5.6都還有若隱若現的蔭開現象。
其它課題
我們先看散景的表現,這是較大光圈鏡頭必談的課題。下面是用這個鏡頭拍攝的,對焦是在一公尺多、而背景的樹林則是距拍攝地點十多公尺。從這組照片可以看出背景中亮點虛化的變化。好散景的必要條件,是每一個亮點都是一個結結實實的、亮度沒有變化的實心圓形,這很不容易做到,這個Vivitar鏡頭也不例外。從f3到f5.6都還好,但到了f8時右下角就出現了一個虛化的圓(圓周是亮的、但內部卻是空的、可以看到後面),固然情況很輕微,但這是會産生雙線現象的徵兆。到了f11,這個虛化的圓變成光圈開孔的八角形;光圈再小時虛化的圓就愈來愈多。
其次我們看看紫邊的問題,前面已經說得很多了,不過再說一次也無妨。下面是透過樹林拍太陽,事實上太陽是被中間即株較大的樹擋住了的,使用光圈f3。
下面有中央部位裁切,很明顯地我們看到相當嚴重的紫邊,而且還有有點濁的黃綠色調混雜其間。右上部位因為對比不高,紫邊沒那麽強,左下角也如此。最後一張裁切是畫面靠中間的上緣,我們看到亮點經過虛化後變成邊緣亮的中空並且有雜色(大多是紫藍色)的泡泡狀散景。所以說,這個鏡頭在散景的表現上還不十分理想,特別是散景中有較強亮點時更是如此。
再看泛光和鬼影,這是下面兩張照片。第一張照片中透過樹葉的太陽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泛光,但卻有一條黃綠色的弧形鬼影。第二張把太陽放在畫面內,太陽光亮造成的泛光就大得多,而且還出現內圈是黃綠色、外圈是淡藍紫色的圓形鬼影。
其次看看暗角,這是下面的照片。很明顯地,f3時四個角落是暗了些(這是拍天空);f4時好很多,f5.6時隱隱約約,到f8就幾乎看不到了。所以,我覺得暗角在這個鏡頭上不是個問題。
最後看看變形,這就是下面的照片,我們看到有非常輕微的枕狀變形。事實上,從前面的照片看來(特別是3.6公尺和1.2公尺),這個鏡頭的的確確有很輕微但很難感受到的枕狀變形。
一些照片
以下是一些在散步時隨手拍的照片,隨興而已、沒有要表達什麽的意思,使用的光圈大致上不會比f5.6更小、通常是f3或f4。另外,有些照片都稍許調整了亮度,但是對整體效果影響不大,主要的原因是Sony A7II在測光上偶而會不達我的期望,所以就用Level調回來,如此而已。
下面這張是在公園裡頭拍的,對焦部位是這位女孩穿的滑輪,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遠方護欄的散景,第二張是該部位的裁切。在原照片不怎麽看得出來,但在裁切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不太好看的光點散景、相當雜亂的光點,但我想不出何以致之。
下面是公園中的鷗,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看起來不錯、而且層次分明:
這是另一隻在曬太陽的鷗,第二張是用來對焦的眼睛部位,效果仍然不錯。
這張是寒冬沿着樹枝的水被凍成冰的有趣景像,光圈是用f3,所以有點偏紫藍的色調;拍攝距離大約是4公尺上下。第二張是對焦部位的裁切,裹著樹枝的冰和裡頭的氣泡還呈現得很好。這張照片小心後製之後也許會更有意思。
下面是張是冬天的樹葉和對焦部位的裁切,忘了使用的光圈,拍攝距離大約六到七公尺。從照片看來,樹葉縫隙的散景看來並不很理想,光圈可能是f5.6或更小;從裁切,部位來看,樹葉的細節表現得很好,但亮部仍然有一點藍紫的色調,這恐怕是使用Vivitar這個鏡頭的宿命。
這是湖畔的樹幹,用f3拍的,接着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從裁切可以發現,該有的細節都有,但最大光圈下的蔭開效果和一些異色,使得失真的情況嚴重些。所以,這個鏡頭在近距離時最好避免使用最大光圈。
這是湖邊的沙灘,對焦部位是中央的那塊石頭,第二張照片就是該處的裁切。光圈是多少不能確定,但肯定不會比f5.6來得小。從裁切看來,效果的確相當好。
下面是校園裡頭的一個鐘樓,第二張照片是對焦部位的裁切,光圈大約是f5.6。對焦距離至少是二十多公尺,裁切中的字清清楚楚、這說明了鏡頭的品質。
接下來是其它的照片,就不多說了。
結論
前面用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拍了不少測試照、並且瞭解在不同拍攝距離和不同光圈下鏡頭的表現。一般而言,這個鏡頭在高對比區域邊緣出現紫邊的可能性很高,光圈通常得收到f/11甚至f/16才能避免,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影像品質就會下降了。從前面照片的討論,我們大致上可以歸納出這樣的結論:第一,這個鏡頭最好的光圈大致在f5.6到f11,很多情況下f16都表現良好。第二,f3和f4其實並不差,但是紫邊和有點濁的色調、甚至由紫邊而産生偏紫藍的色調都不很討喜。第三,這個鏡頭在中央和邊角的表現相差不大,只是邊角上的紫邊和綠邊似乎是揮之不去的問題。第四,光圈收小後散景可能不十分理想;一般而言,泛光和鬼影可能有點嚴重;有點輕微的抌狀變形,但不怎麽感覺得出來。
總之,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是個相當不錯的手動鏡頭,只要您能夠接受比較重、紫邊相當嚴重、邊角幾乎無法避免紫邊和綠邊、較小光圈時散景不十分理想、泛光和鬼影當畫面中有強光源時可能嚴重、等等的問題時,這個鏡頭的確是可以好好考慮的。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1974),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zNUMQFkAzMHbg%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