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DeskLab 4K (3840x2160)外接顯示器
冼鏡光
September 20, 2020上線
為了出門工作方便,總喜歡帶一台輕而薄的筆電,譬如12吋的MacBook,但是這台筆電(目前已經停產)只有一個USB-C插座、而且不支援Thunderbolt,頗為不便,所以沒多久就換成2019年13吋MacBook Air。我還有一台16吋MacBook Pro,但只放在家中或開車出門時才會帶著(因為很重)。因為今(2020)年會在台灣停留一段長時間,帶著16吋重機器就不很合適,最終的決定是帶著2019的13吋MacBook Air回台灣。
在回台灣前就已經知道有若干群眾募資生產的4K顯示器,那時至少有兩個:BladeX和DeskLab。事實上,去(2019)年7月就支持了BladeX,但是到動身回台前都沒收到,當時網上很多人都覺得這可能是個詐欺産品,因為發展團隊幾乎沒有任何更新訊息。回到台灣後,前思後想在三月份又向DeskLab買了一個、並且寄到台灣。然而疫情使生産停擺,直到六月初才收到,收到後馬上派上用場,每天都在用。因為住在北方,從五月起台灣溫度逐漸變熱,身體難以適應(坦白說,從二月初回台後都穿短T和短褲,在捷運上恐怕會被人當怪物看;然而,這卻是咱家夏天比較涼晚上的溫度,舒服得很),所以每天都躲在星巴克這些咖啡店裡頭吹冷氣工作。背包中總是帶著MacBook Air、DeskLab 4K顯示器和9吋的iPad Pro,從下午搞到晚上涼了才回家,對DeskLab這個顯示器頗有點經驗,所以想透過這篇文章為各位說說。但是我要講清楚,我用這個顯示器的方式是寫文章、簡單的照片後製和影片剪接,有時也會看看影片,但從來沒玩過電玩。
因為2019 MacBook Air沒有觸控功能、新版Catalina似乎也少了顯示旋轉的選項,所以無法試這兩項功能,不過個人平常也不用這兩者。我的感覺是,這個4K外接顯示器很好用,看過它的朋友也都有同感,所以這就是寫本文背後的原動力。
顯示器本身
這是個4K解析度(3840x2160)、15.6英吋(36x23公分)、16:9長寛比、重934公克的外接顯示器,照片中還有一支iPhone X供您做尺寸的參考:
反面只有廠牌:
收到顯示器就是一個裡頭有這個顯示器的紙盒,還有一本只有若干頁的手冊(下面照片),但是紙盒的包裝不敢恭維,和網上的一些開箱照有一段不小距離。接線的部份有一條支援蘋果Thunderbolt的USB-C到USB-C線,和一條HDMI(公)到mini HDMI(公)接線,最後是一個USB-C的充電插頭,大概就是這樣。顯示器本身沒有機座,上面顯示器正面照片裡頭的座是另外買的;在選購機座時得留意一點,座上支撐顯示器背板的平面要足夠大,不然顯示器很容易向後翻(雖然顯示器不重,但卻相對地比較大)。在USB-C接線方面,您得用和Thunderbolt相容、兩頭都是USB-C接頭的版本,那些較便宜的充電器用版本只能充電、但不能傳送顯示訊號。
下面是顯示器左側,上方是電源開關、其次是一個選擇功能用的轉盤(稍後再介紹)、最下方是個3.5mm的耳機或喇叭插孔。照片右上角是一把尺,顯示器薄的部份約6mm、厚的部份(顯示器下方)約11mm。
顯示器右方有四個插槽,從上到下是mini HDMI、兩個USB-C,這三者是顯示資訊的輸入端;兩個USB-C插座之間有一個(很小)的指示燈;最下方是micro USB,這裡是用來接滑鼠或鍵盤用,充電是用兩個USB-C插座之一,行動電源得用5V 4A版本(或使用筆電供電)。
最後,顯示器下緣有兩個喇叭:
連接方式
目前筆電、平板和手機的輸出方式不外乎HDMI、USB-C和Lightning( iPhone和iPad)三種。如果您的筆電有USB-C插座,請用隨顯示器附送的USB-C到USB-C接線,一頭插在筆電或行動設備的USB-C插座、另一頭插入顯示器的兩個插座之一,這是最簡單的連接方式,因為顯示器訊號和供電都來自筆電。然而,因為筆電得提供電力給顯示器,筆電的電量會消耗很快,因此您不妨同時也為筆電充電。另一方面,若您筆電的供電量不足5V、4A(20瓦),顯示器就不能正常作業,這時行動電源或外接電源就有其必要了,您可以用USB-C頭的接線為顯示器提供外接電源。最後,您得確認筆電的USB-C插座會輸出顯示訊號(請查手冊)。當然,此地的假設是您的筆電USB-C有顯示輸出而不是只充電用。
如果您的筆電只有HDMI插座(行動設備一般沒有HDMI插座,但相機等可能有mini HDMI或micro HDMI插座,稍後再談),您得用附送的HDMI到mini HDMI接線,HDMI(較大)端插入筆電插座、mini HDMI(較小)端插入顯示器的HDMI座。但是,HDMI並不供電,所以您得用有USB-C接頭的外接供電設備(5A、4A — 20瓦)。所以,這比只用USB-C來得複雜些(兩條接線)。
行動裝置(手機和平板)的狀況比較複雜些。首先,行動裝置幾乎可以確定無法對顯示器供電,所以外接電源(5A、4V — 20瓦)是絶對必要的。其次,行動裝置未必會輸出顯示訊息給顯示器使用(請查手冊或問該廠牌客服),於是縱使是接線正確,顯示器上仍然會出現no signal(無訊號)的訊息。個人能夠確定的是:iPhone和iPad都會輸出顯示訊息,因此都可以配合這個顯示器使用。
若您的行動裝置用USB-C、而且又有輸出訊號,那麼您可以用附送的USB-C到USB-C接線,並且用USB-C外接電源。
若您的行動裝置用Lightning(蘋果產品)、而且又有輸出訊號,情況稍許複雜些。您得買一個HDMI到Lightning的轉接頭(見下面照片),把附送的HDMI到mini HDMI線的HDMI頭插入HDMI到Lightning的HDMI端,於是就有了一條Lightning到mini HDMI接線。在電源部分仍然得用USB-C的外接電源。
設定顯示器參數
一般而言,接好線後打開筆電或行動裝置電源,顯示器上就會有影像;但在筆電情況下還得在系統中定一些參數。如果顯示器是黑色完全沒有訊號,那可能是沒打開電源。顯示器電源開關是左側最上方的小長方型按鍵,長按是開或關顯示器電源,短按是回到上一個(選單)頁面。
顯示器開關下方是個有小突起的滾輪(下面照片),中央有個小突起給出參考點。滾輪的用法是這樣的:把小突起往下按彈出選單(顯示器左下角)、或做選擇(若選單已出現);滾輪上下轉在項目之間移動。
顯示器通電後(不一定要連上電腦或行動設備)按滾輪上的小突起,顯示器左下角出現選單。選單上有五個項目:圖像(Picture)、顔色(Color)、聲音(Audio)、其它(Other)和輸入(Input);每一個選項又有次選項。您最先的選擇可能是使用的語言,因為顯示器的約定語言是英文。用滾輪移到Other(其它)一項,按小突起進入會看到五個選項:Language(語言)、Display Rotate(顯示旋轉)、HDR、Reset(重置參數)和USB。用滾輪移到Language項目並且按小突起進入,您會看到英文、簡體、繁體、德文和英文五頂,選繁體就行了。選好後連續短按電源開關回到最初的選單進行其它選擇。
下表列出了各個可選的項目。對我而言,因為只是期望用這個4K顯示器多顯示一些13吋MacBook Air屏幕上的內容,我不很在意許多額外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影片簡單剪輯和十分簡單的相片後製,其它大多數就是一個顯示器放文字另一個放照片和影片等工作而已,所以亮度和色彩就變得重要了。
這些選單中有些「奇怪」的項目。首先,那個Display Rotate(顯示旋轉)選項只能旋轉0度和180度、沒有90度。我想,轉180度的場合似乎只有把顯示器上下顛倒放時才有用,轉90度比較有用、但選單中卻沒有。手冊中說這得在筆電中進行,然而Catalina新版中旋轉畫面的項目卻找不到了、iPhone和iPad之下沒有旋轉的功能(旋轉iPad/iPhone時畫面是以顯示器水平為準)、在Windows 10之下可以在Settings中選擇Display再選擇Landscape(水平)或Portrait(垂直)。換句話說,只有在Windows 10之下可以把顯示器先轉成垂直、再在系統中選顯示器並且選垂直,於是該顯示器就變成垂直顯示,這在寫很長的程式、很長的文件、或修垂直拍攝的照片或影片時十分有用。
另一個不很清楚的項目是USB。我發現這個項目只有用Lightning到HDMI連接(也就是用iPhone或iPad)時才會出現(不清楚Android設備的情形),所以這個USB接口其實用不上,或許這指的是用來接滑鼠或鍵盤的micro USB接頭吧!手冊上似乎也沒有評細交待,我也用不著,所以就不解釋了。
另一個可能會引起誤會的是一HDR選項。HDR,High Dynamic Range — 高動態範圍,不是攝影中的HDR、而指的是HDR電視的高動態範圍,這些HDR電視可以顯示更多的亮部和暗部細節、更豐富的色階和更好的對比。HDR TV一般都是UHD(至少4K)的高解析度電視,請查您的電視手冊看看是否有HDR功能。如果您的影像輸出支援HDR TV,那麼就不妨選擇這一項功能。
結論
這樣,我們就大致上介紹了這個Desklab 4K外接顯示器。讓我再強調一次,我買這個顯示器的主要目的是加大手上的2019 MacBook Air的顯示面積,因為個人比較喜歡在筆電上顯示文字內容或程式、而把照片、影片、和文書處理結果和程式輸出放在另一個顯示器上,從而避免不必要地把視窗從後面彈到前面的手續;我不會用這個外接顯示器玩電玩、看電影等,所以我的作業方式比較像辦公室的工作環境。
在台灣的幾個月中、特別是六月和七月,習慣了北方溫度的身體變得無法適應台北市的熱度,所以每天到帶著13吋 MacBook Air和這個顯示器躲到星巴克吹冷氣、並且吃些東西果腹。那個時候因為疫情的關係,桌子上都用壓克力板隔開,正好給我一個相當「私密」的工作空間,每天在這個空間中備課、出考卷、寫解答、改考卷、修圖和剪接影片、寫文章等等,所以從這些工作的面向出發使用增加顯示空間的條件來看,基本上是滿意的。特別是因為解析度(4K)高過MacBook Air,看照片或4K影片時不必放大就足夠方便,估且不論色調和飽和度方面可以調整,在約定值的情況下就相當不錯。因此,在這些方面個人沒什麼好抱怨。
下面就是我在星巴克中小私密空間的小攤子。題外話,我其實很喜歡在101世貿附近的西雅圖極品咖啡(Barista Coffee),然而若沒有佔到小桌子而坐到長桌上就覺得不很方便了(因為沒隔板),我最喜歡的是二樓面對大門的一排和後面面對公園的小桌子,但是卻沒電源插座,因此大電量的行動電源變成必備用品。我覺得信義誠品三樓的誠品咖啡(Eslite Café)環境最好當然也最貴、然而電源插座也很少。不論如何,這台4K顯示器加上2019 MacBook Air在台北很多coffee shop的小空間中都能派上用場,我是覺得很方便、很好用的。
然而,無法自動旋轉會帶來一點不方便,但對我而言卻不是致命缺點。不方便的地方通常是在處理垂直而且很長的文章和直拍的照片或影片,沒有自動旋轉的情況下就上下多滑幾下吧!
觸控呢?手冊上說這取決於使用的筆電功能,因為我的2019 MacBook Air沒有觸控功能,所以無法評論。我也試過iPad和iPhone,因為是用HDMI連接、而HDMI只傳輸視訊而不含觸控訊號,因此這個顯示器也無法提供iPad和iPhone任何觸控訊號;事實上,顯示器只顯示iPad或iPhone屏幕上的影像。
基於把這個顯示器配2019 MacBook Air出外使用的經驗,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
優點
第一,重量輕,非常方便攜帶。
第二,4K的解析度讓太多筆電多了很大的顯示空間,特別是在修照片和影片時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在需要使用多個視窗時,有一些可以放到這個顯示器上,同時看到若干視窗、避免了很頻繁地點視窗把它彈出來的手續。
第三,有mini HDMI是很方便的。我常常玩手動的老鏡頭(特別是長鏡頭),在近代高解析度相機之下,一點點對焦不準確畫面就會模糊。所以拍攝時都會把相機LCD上的影像傳到一個5或7英吋的外接小顯示器上,方便對焦,這個4K顯示器當然可以用,只是大一些而且不好安裝而已。其實主要問題是相機LCD的解析度不高,然而新型無反光鏡相機LCD解析度不低,送到4K顯示器上看起來還是不夠大,不過放大對焦區域就很夠用了,而且這個顯示器的銳利度足夠,在家中做實驗時幫助很大。
缺點
第一,這個顯示器不含機座,於是它只能平放或是自己加買一個機座。為什麼不能把一個簡單的機座裝在顯示器上、或者是用其它方式和顯示器附送呢?DeskLab顯示器是有額外磁性機座和保護套出售的,但卻不很便宜,尤其是一個便宜的普通機座就夠用的情況下,買一個不很便宜的磁性機座兼保護套似乎不太合算。不論如何,我手上正好有個合用的機座,而且也買了個便宜的保護套,有沒有磁性其實無所謂了。
第二,這未必真是個問題:這個顯示器需要外接電源,它的供電來源有三:來自有USB-C筆電、有USB-C的行動電源、或有USB-C的牆上電源插座。如果來自筆電,那麼筆電的電量會消耗很快,所以筆電也得隨時充電;用行動電源稍好;用牆上插座最好,於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對筆電供電、再由筆電捉供給顯示器。然而,為什麼顯示器內不裝個內建電池呢?至少在沒有插座可以充電時能夠救急。
第三,個人完全不在意能否自動旋轉或觸控,因為我不會用這兩項功能,但是用習慣了觸控功能的人肯定會覺得少了些什麼、不太方便。
綜合起來,我的建議如下:
這個4K顯示器很輕很好攜帶、有足夠的解析度和足夠好的色澤、容易連接而且相容度好,有需要為筆電尋求更大顯示空間的朋友不妨一試。只是,對MacBook而言無法自動旋轉和觸控,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沒試過Windows機種)。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DeskLab 4K (3840x2160)外接顯示器,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jICZFMxUGMMZQ%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