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鏡頭短篇:Komura 500mm f/7望遠鏡頭簡介
冼鏡光
February 5, 2018上線
不知道您聽過Komura這個牌子沒?玩老鏡頭的朋友應該知道,但時至今日Komura這個牌子早已消失。Komura是Sankyō Kōki K.K.(三協光機(株))生產的鏡頭品牌。三協光機在1950年代就開始生産鏡頭,那時是用Chibanon這個牌子,生產過好些放大機和投影/幻燈機鏡頭,大致上從1960年代起才開始用Komura這個牌子上市。Komura系列的鏡頭很多,但是絶大多數是中級、為各廠相機生産的副廠鏡頭,當然也有為大型相機生産的產品,不過量最大的恐怕還是135底片相機用的鏡頭(譬如Leica M39、Leica M、Leica Visoflex I/II/III、和其它各日系機型),還有為Bronica C和S2(1960年代初期)這系列6x6機型的鏡頭。
我對Komura鏡頭有興趣的是那幾支可以分成兩截攜帶的長鏡頭(300mm f/5、400mm f/6.3和500mm f/7),而不是比較少見但二手價格奇高的幾支(譬如85mm f/1.4和100mm f/2)。 若干年前先買了一個Nikon版的Komura 500mm f/7,裝在Nikon D70上玩,但是因為光圈太小以致於對焦十分困難,這一放就好多年。在這段時間中又買了一個給Leica Visoflex II/III用的版本,後來因為好奇又買了個Bronica C和S2的版本。這些鏡頭一直放著,得等到Sony推出無反光鏡的NEX系列和轉接環出現後才重見天日。最先是裝在一台Sony NEX5上用著,但是拍到的照片老是糊糊的,弄不清原因為何,這個Komura鏡頭又被塵封起來了。
今年初有一天閒來無事突然想到何不試試把Bronica版裝起來玩玩也算是一個挑戰,就這樣Komura 500mm f/7又被我翻了出來,而且很快地就把Bronica版轉接到Sony NEX6上頭拍照。另外,手頭上還有一個很便宜的Phoenix 500mm f/8,拿出來和Komura 500mm f/8比一比也很有意思,這就是本篇的源頭。下面是這四個鏡頭,自左向右是:Phoenix 500mm f/8、Komura 500mm f/7 Bronica版、Komura 500mm f/7 Leica Visoflex II/III版和Komura 500mm f/7 Nikon版。
所有Komura 500mm f/7版本的光學結構都相同,都是4片透鏡設計,下面是這個鏡頭的光學結構,看起來是4片4群,前方兩片透鏡組成一個凸複合透鏡、後方兩片組成延伸焦距用的凹複合透鏡。其實,Komura的300mm、400mm和500mm這三個鏡頭都可以拆成兩截方便攜帶、也都是4片透鏡的簡單望遠式設計:300mm是4片3群(4E/3G,1-1-2排列)、400mm是4片4群(4E/4G,1-1-1-1排列)、500mm也是4片4群(4E/4G,1-1-1-1排列)。
此地一月份是大雪紛飛而且看不到太陽的日子,所以只能在室內隨手拍攝,正因為無法做比較完整的測試拍攝,這篇文章就只能放在鏡頭短篇系列裡頭了。
鏡頭本身
Bronica版的這個Komura鏡頭細細長長的,可以分解成四段如下:第一排左邊是遮光罩、右邊是鏡頭前段,中間排是光圈和鏡頭後段,第三排就是單純的鏡筒後方有個給Bronica C和S2用的57mm陽螺紋。這四節都是用螺紋連接的。在Bronica C和S2上得加一個對焦環(Helical Focusing Mount No. 2,産品號碼是30430)才能裝上機身對焦拍攝,請看下面取自Komura文獻的說明。
135底片版的鏡頭大同小異,它在鏡筒近尾端有一個相當寛的對焦環(見下面照片),環後方是一個可更換(方便裝上不同廠牌相機)的接環。
腳架座左側(鏡頭向前)有個銀色小按鈕(下面照片),把它向箭號方向撥、再把鏡頭前段以逆時針方向轉就可以取下前段。銀色小按鈕是在固定但不能旋轉的小腳架座上,但Bronica版的腳架座比較大、而且是在鏡筒後段靠接環處。
把前後段取下後如下面照片所示,鏡頭前段含光學部份(左),後段就只有對焦環而沒有任何光學元件(右)。下面照片是兩段的連接處,和Bronica版不同的是連接機制不是使用螺紋,而是使用和一般鏡頭般的爪式機制。鏡頭後段有一個銀色小突起,它是用來卡在鏡頭前段的槽中,從而固定前後兩段的位置,這和一般把鏡頭裝上機身的機制相同。把鏡頭腳架座邊上的銀色圓小扳手往鏡頭尾端撥,就把這個銀色小突起往腳架座裡縮,把固定前後兩段的機制鬆開、也才能把前段兩段分解出來。另外,買鏡頭時應該附了一個收納分解成兩段的鏡頭的盒子,但時間久遠盒子的情況恐怕都不很好了。
安裝前後兩段的方式很簡單。把前段底部的紅點和後段亮銀部份的菱形對齊(下面照片)就可以把前段裝入後段的爪式機制中,再順時針方向轉前段直到聽到咔的聲音為止,於是前段就被銀色按鈕部位卡住不能轉動,這就大功告成。
下面的照片是Bronica和135底片兩個鏡頭後段,有銀色筒子的是135版。很明顯地,Bronica的比較短而且也沒有對焦環。
接下來看看鏡頭的細節。鏡頭前段有光圈環,上頭標了7、8、11、16、22、32和45這些光圈值,光圈可以無階段調整、但轉到標了值的位置時會有click聲和感覺。有些Komura文獻中提到這個500mm f7的最小光圈是f64,但是手上的三個版本都只到f45而沒有f64!
鏡筒後段是對焦環而且沒有光學元件,所以只是前後推動有光學元件的前段對焦。對焦環下方標了對焦距離,白色是英制(英呎)、黃綠色是公制(公尺),最短對焦距離是8公尺;對焦距離下方是各光圈的景深刻度。要注意的是,因為Bronica版沒有對焦環,自然就不會有景深刻度。
對焦環下方的銀色旋鈕(上面照片)是用來調整相機角度。前面提過,這個鏡頭的腳架座是固定在鏡筒上的,為了可以調整相機角度(直拍或橫拍),使用人可以轉鬆這個旋鈕,於是鏡頭 可以自由轉動、方便調整相機。
鏡筒尾部是個可以轉下來的Komura專用接環,不同135底片機身使用不同接環,所以換機身時換個接環就行而不必花錢再買個新鏡頭:
我們再看Bronica版,下面是鏡頭前緣,上頭標了Sankyo Kohki(三協光機)、Komura牌、焦距500mm、最大光圈1:7字樣。手上的這個Bronica鏡頭序列號碼比135版的大,想來是比較新的産品。
光圈機制在鏡頭中有光學元件的後段,一共有十六片光圈葉片:
為了要把這個Bronica版裝起來玩,我得要接出一個長度足夠、而且有對焦環的筒子,下面就是試驗成功的做法(見下面照片)。前面提過,Bronica版後方有57mm陽螺紋,只要能把它轉換成常見的螺紋、特別是42x1mm的M42,就有可能用M42版的微距對焦環。首先,我用一個72-57mm下降接環轉成常見的72x.75mm陽螺紋;用72-57的原因是得到比較大的直徑、不會擋住鏡頭內的光路。接著,我用67-72、55-67和52-55三個上昇接環造出一個52mm的口徑,其次是一個42-52mm上昇接環轉成42mm的陽螺紋。要注意的是,這個42-52接環的42mm端得要是42x1mm(也就是M42規格)、而不是目前常見的42x0.75mm,所以買接環時要小心。
有了M42規格的陽螺紋後,再加上兩個M42的微距對焦環,最後是一個M42到Sony NEX接環,這就可以裝上Sony NEX卡口的機型上玩了。為什麼要兩個M42微距對焦環?因為不知道Bronica的卡口距、也不知道原Bronica對焦筒的長度,所以用兩個M42微距對焦筒裝在一起延伸長度,您當然也可以用M42的微距延伸筒增加長度,這只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下面照片是Bronica版鏡頭和臨時湊出來的對焦筒: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鏡頭加上對焦筒、第二張是把這個組合裝上Sony NEX6的樣子:
使用Nikon版就簡單了,加上Nikon到NEX的接環就好。Leica Visoflex II/III版也不難用,網上有Visoflex II/III到NEX接環,如果不嫌麻煩的話,不妨加上個Visoflex II/III到Nikon接環、再把Nikon轉成Sony NEX就行。
一些照片
Komura 500mm f/7這個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是8公尺左右,所以下面的景中被攝體距相機的距離大約是8公尺多一些。相機是用Sony NEX6這台APS-C機型,照片是用兩支閃光燈,因為輸出不足,拍攝這組照片時只能用f7、f8、f11和f16這幾個光圈,f22、f32和f45就只好割愛了。我用的是Nikon版拍攝,原因是貪圖簡單和方便而已。下面是這個場景。
縱使是看小圖,相信您也會有照片似乎是有蒙著一層紗的軟調感覺。沒錯,真的是這樣,手上有三支不同版本的Komura 500mm f/7,結果都一樣,所以這不是個單一現象。這組照片的對焦位置是燈塔模型的燈樓部位,下面是用f/7拍攝的燈樓部位和燈塔左下角的600x600截切。很明顯地,燈樓部位有殘影而且背景的淺色有漫延到燈樓部位、把顔色洗白的跡象;燈塔左下角的影像品質還真的差。我第一次見到如此的結果時,心裡頭還真的懷疑這是個Komura鏡頭:
f/7
f/8
f/7和f/8光圈差異不大,所以拍攝結果也應該差不多。下面是用f/11拍攝的結果,那一層霧霧的感覺就低很多、幾乎不怎麼明顯了(但還是有)。
f/11
下面是f/16的結果,霧氣差不多沒了。但是燈樓部位出現淡淡的紫邊和綠邊,燈塔左下角的表現也好許多,不過仍然不理想,對這個鏡頭真的有點失望。
f/16
再換一個景試試。這是在同一地點拍的,光圈是f/7,對焦所在是TAIPEI 101那兒,還是霧霧的:
使用f/8並沒有太大改善:
光圈收小到f/11,情況好了些:
收到f/16之後大有改善。俗話說一些老鏡頭最好縮兩級光圈,這對Komura 500mm f/7來說可真的是對的:
為了要暸解更小光圈時的表現,我把敏感度從原來的ISO 200提昇到ISO 400,於是可以用f/22拍攝,效果和f/16的差不多。
把ISO再調到800使用f/32拍攝如下,品質有點下降了,所以沒試最小的光圈f/45:
從這組照片看來,Komura 500mm f/7這個鏡頭在f/16時的表現最好,最大的兩個光圈(f/7和f/8)會有霧霧的現象,甚至不如f/32。
簡單比較
這個Komura 500mm f7的二手價還不很便宜(也許因為是名牌吧),大約是一百到兩百美元之間。因為不很常見,有些賣家可能還會漫天要價,我就看過高達500美元的價格,不過不知道最後賣出去沒。手上正好有一個Phoenix 500mm f8的便宜鏡頭可以拿出來比一比,但是這個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高達10公尺(Komura有8公尺,雖然也很長),使得Komura在室內拍攝的照片無法用Phoenix版重拍過(因為室內沒有10公尺以上的無阻礙空間),於是就只好用室外的景。然而,此地的一月份正是雪季,地面上就是白茫茫一片,而且是天無二日睛,一直就等不到一個出太陽的日子。有時等到了,把器材準備好後太陽已經被厚厚的雲層擋住。到了一月底某個黃昏,太陽居然露臉而且正好在家,馬上把器材拿出來拍攝。
下面是這兩個鏡頭,鏡筒中央有銀色的是Komura的135版(給Nikon用的),這兩個鏡頭長度差不多(含遮光罩),但Phoenix的比較苗條,原因是光圈小一點。Phoenix這個鏡頭相當便宜(不到100美元,我大概是用30多美元買下來的),也不知道是誰設計的,同樣的東西似乎掛了好多個不同的牌子上市。
這個景是對街鄰居的車庫燈,對焦距離是50公尺上下:
下面是Phoenix的拍攝結果,照片是燈部分(對焦用)600x600的裁切。
下面是用Komura各個光圈拍攝的裁切。我沒列出f/7和f/45的結果,因為Phoenix的最大和最小光圈分別是f/8和f/32。要注意的是,用Komura拍攝時光線的亮度和照射角度已經不太相同,但這一點對瞭解這兩個鏡頭影響並不會很大。
從以上照片可以看出,在f/8時Phoenix照片物體的右邊有殘影,看起來和Komura差不多。f/11時似乎也類似,但個人覺得Phoenix好一丁點。兩者在f/16都到達最好的品質,但Phoenix明顯地比較好(請看燈座上的螺絲頭)。在f/22時,Phoenix的品質開始變差,但Komura似乎沒有多大差異,這和近距離拍攝時的發現吻合。到了f/32,Phoenix的品質又掉了些,Komura的也是如此。由此看來,兩個鏡頭最佳表現都在f/16(收小兩級光圈),而且f/22時差異也不大。這樣,以影像品質和價格兩者的衡量,Phoenix這個比較近代的鏡頭似乎略勝一籌,Komura的這一個恐怕是品牌取勝,然而選擇永遠是由出錢的人決定,所以該買哪個來玩還是由您自己決定好些。
那麼,好的500mm鏡頭該有什麼樣的效果呢?好問題!但卻沒有必然正確的答案。我找了一個1970年代初期的Takumar 500mm f4.5做比較,在這個時期Asahi的鏡頭還沒有全面SMC、而且還是維持M42螺紋,所以這可以算是Asahi的早期500mm(更早的還有500mm f5,此地介紹過,請看Takumar 500mm f/5:Asahi的M42老望遠鏡頭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zEIaFQ3VmNUPQ%3D%3D)。下面是用Takumar 500mm f4.5在f/4.5和f/8拍攝的結果,您看是否有更多細節呢?
結論
其實鏡頭短篇這系列文章很難有什麽結論,因為文中缺乏比較廣泛的測試和使用、很難得到什麽有意義的結論。但是,對Komura 500mm f7這個鏡頭而言,從多年前一入手起就感覺不太對勁,固然Komura並不以生產高階鏡頭見長,但這個500mm f7的確令人失望,至少一個很多人認為和垃圾差不多的500mm鏡頭居然還可以略勝一籌,令人氣結。不過這也是玩老鏡頭時可能常會碰到的現象(名牌鏡頭居然那麽不行),不是嗎?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鏡頭短篇:Komura 500mm f/7望遠鏡頭簡介,DCView.com達人部落格(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WkCZwZnCj1QNw%3D%3D)
喜歡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