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victoryuy 於2008.09.03 21:06
超棒超詳細
希望版主將來能把這些資料出版
台灣鏡頭構造、歷史的書可說是完全沒有
還得去國外買原文書又貴
如果這些資料能出版成冊
那未來對鏡頭發展有興趣的同好就幸福了
坦白說,這類型的書是出不得的,因為一年能賣百來本就很慶幸了,主要是國內購書人不多,要這類型比較深的資訊的人更少,所以作者與出版商會雙輸,這是市場小、口味窄、購書人不多的台灣出版市場的宿命。在經濟不佳時就更是如此,於是大家就靠免費的網路,至於得來的資訊是否正確就是次要了。
share2you 於2008.09.06 09:12
請問新一代的Zeiss Ikon ZM Sonnar 85mm F2.0鏡頭,
真的是Sonnar嗎? 因為光覺結構差異很大,
ZM85/2.0是6E/6G,第二片沒有特別厚重,
後玉也沒有用膠合兩片,
結構看起來應該是Gauss,但是Zeiss給予Sonnar的代號??
Carl Zeiss在戰後改良了戰前的Sonnar設計,所以大多數西德的Sonnar都與戰前或東德的Sonnar不同。我們不能太執著於第二組透鏡必須是三合凹新月形透鏡的想法,而應該回到Sonnar的原來設計觀念;當新玻璃與新技術(特別是電腦技街)可以用更少片玻璃完成原三合凹新月形透鏡的功能時,我們就看不到原來Sonnar的影子了。事實上,從Contarex(日系Contax SLR前身)鏡頭系列起,Sonnar就不再是原來Bertele的像子。Tessar也一樣!倒是Planar還很像原來的設計。
kevinlin1013 於2009.10.16 03:33
請問冼前輩 Cosina Voigtlander 的Nokton 50/1.5 ASPH是否亦可歸類為Sonnar結構呢?
版主回應︰ 於 2009.10.19 16:10Sonnar是不用ASPH鏡片的,所以嚴格來說不是Sonnar,不過這也可能是Sonnar的變型,在今天用電腦設計與最佳化的時代是很難從結構圖說是那一型的。
60hz 於2010.10.01 10:57
謝謝冼老師的篇幅讓我對周遭的鏡頭又有更深的了解'謝謝你讓網路世界變得更有意義~
版主回應︰ 於 2010.10.04 14:55不客氣。
valenr 於2013.05.21 16:03
老師您好!
不經意蒐資料又到您這邊了。
我記得Ernostar 有一支165 F1.8可用於4x5,似乎是大畫幅中的光圈极限了。但也曾偶然見過一支200mm f1.2的怪物,但當時並非衝著這鏡頭在找資料,所以看過便罷,未曾留下網阯…也不記得更多詳情
此F1.2應該不是古早的1=F4,2=F5.6的標註方法,因為那隻鏡頭口徑幾乎和4寸鏡頭闆一樣大…故而我想光圈應當是真的有F1.2
不知老師對此鏡頭是否有耳聞?
目前旅行中無法查閱手上資訉。
北極熊 於2013.12.18 00:41
Ernostar 後來成為Pentacon Prakticar 的餅乾鏡50/2,4。很容易買到,Pentacon 就是蔡思東德公司名稱。很多人不知道這段歷史。
版主回應︰ 於 2013.12.19 15:47如果您仔細看本文的開頭,應該會發現網路上流傳的Prakticar 50mm 2.4的結構圖,事實上是比Ernostar早幾年、由美國人Charles C. Minor設計生產的Ultrastigmat,而Ernostar是從Minor的設計改良而來。所以說Prakticar 50mm 2.4是Ernostar恐怕是不很正確的。另外,這個鏡頭的生產時間也許(並沒有實際查証)在東德官司敗訴之後,恐怕沒有辦法用到Sonnar或更早的Ernostar的設計,因為在Ernemann併入Zeiss Ikon時也一起到了Zeiss手中,使東德Zeiss失去專利。
有關東西德Zeiss之爭,此地在幾年前就講過了,請看2008年對Contax S的介紹: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mhVMANiAz0%253D 和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DjNSMwZhAjE%3D
phh 於2014.06.01 10:20
請問冼老師,Zeiss SEL24F18ZA這鏡頭的原廠說明為Sonnar結構,不過似乎還比較像逆焦的Distagon? 像這種難以判斷又跟其他結構相似的情況下,會不會品牌行銷成分大於光學結構特性?
版主回應︰ 於 2014.06.02 15:33Sonar或其它名稱,在廣泛使用電腦輔助設計之後早就很難從結構圖看出來。勉強地說,這些名稱只代表一種原來的設計概念,經過電腦軟體最佳化,和原來的基本設計可能差個十萬八千里、根本無法看出來了。這個現象在Contarex系列產品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原廠怎麼說,就怎麼信吧!
NtRdeMtrX 於2016.03.21 03:30
老師您好,我在另一篇有一些留言,不過其實我還有一些問題,不過感覺回在這一篇比較好。
前一陣子我朋友在找尋阿富汗少女鏡,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鏡頭因照片而出名,所以我好奇所謂的少女鏡到底是一個鏡頭還是一個系列,結果後來查到有一篇老師對於少女鏡評論的回文,然後剛好也在這篇被老師提到,所以我就在這邊提問,以下先直接複製老師的回覆─
-------------------
車癡 wrote:
尤其105mm/F2.5 這支,歷史悠久 其鏡組結構幾乎沒有改變 可謂經典
這是錯誤的,Nikon 105有兩個版本:Sonner版與Gauss版,分界差不多是從non-AI到AI的轉換時段,請看我這篇短文的說明,以後有空再補充放在「老鏡叢談」系列中。
車癡 wrote:
105/F2.5 歷經幾次的版本 P、PC、 K、 AI、 AIS 較為推崇的都為 non-AI 系列的版本
這也有問題,事實是後期的AI/AIS的Gauss版不論在解像力與發色上都比早期的Sonner版好。
車癡 wrote:
105/F2.5 這支後來之所以聲名大噪,主要是由於國家地理雜誌封面阿富汗少女照片而出名
這個更離譜了,Nikon one-o-five是韓戰時由Life與戰地記者發掘而成名,用來取代Leica的昂貴鏡頭;SLR版與Nikon one-o-five是1960年代越戰隨Nikon F走紅,阿富汗少女那張照片拍攝的時間至少晚了二十年。
車癡 wrote:
攝影師史提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拍下她所使用的鏡頭 即是105/F2.5 PC Auto 版
網路上有此傳言,但坦白說,Steve McCurry似乎從未如此說過,或至少我沒見過一個可信的來源。
-----------------------
主要有幾個疑問:
1. 老師的"這篇文章"好像已經移除了,不知老師是否可以再貼出以供分享?
2. 關於這個鏡頭的許多網路描述都很模糊,不過老師好像對於這個鏡頭也有深入的研究,是參考那些文獻呢?比如這個鏡頭是何時成名又如何成名的?
3. 對於Steve McCurry是否使用此鏡頭的言論,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聲稱,不過老師好像並不苟同,想請問老師指的可信來源是什麼?那在老師的經驗中是否有其他以照片出名的鏡頭是具可信的來源證明,而且該鏡頭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好鏡呢?
4. 因為老師將Sonner與Gauss分成兩篇說明,所以想請問從什麼角度可以說明Gauss比Sonner更好呢?
希望老師一一解惑,非常感謝!
>> 1. 老師的"這篇文章"好像已經移除了,不知老師是否可以再貼出以供分享?
從來沒寫過Nikon 105mm f/2.5的文章。
>> 2. 關於這個鏡頭的許多網路描述都很模糊,不過老師好像對於這個鏡頭也有深入的研究,是參考那些文獻呢?比如這個鏡頭是何時成名又如何成名的?
這個鏡頭有兩個版本:Sonnar版和Double Gauss版,兩者的分野大致上就是Auto PC。AI和以後的是Double Gauss版。鏡頭成名的主要時間是越戰,Nikon F在1959年推出,正是越戰將起的時間;Nikon從1954年起生產過RF機型的Sonnar版,這是韓戰時期的產品,但是產量不大,SLR最早的Sonnar版就是從RF版變來,產量非常大。
>> 3. 對於Steve McCurry是否使用此鏡頭的言論,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聲稱,不過老師好像並不苟同,想請問老師指的可信來源是什麼?那在老師的經驗中是否有其他以照片出名的鏡頭是具可信的來源證明,而且該鏡頭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好鏡呢?
我在美國看過訪問Steve McCurry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很直接地問拍攝少女照片的是用什麼鏡頭,但他顧左右而言它,完全避開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他十分確定使用的鏡頭,大可以一句話回答而不必繞圈不給個答案,所以很合理的推測是他本人並不確定是用哪個鏡頭, 然而他對當時拍攝照片的過程卻說得一清二楚。另外,用照片判斷是否是好鏡頭有點困難,因為印照片都會經過暗房的後製過程。
>> 4. 因為老師將Sonner與Gauss分成兩篇說明,所以想請問從什麼角度可以說明Gauss比Sonner更好呢?
說Gauss比Sonnar好是很武斷而且是根本不該有的說法,因為這些設計各有優劣,無法論斷的。譬如說,100mm以上200mm以下的鏡頭中,用Sonnar的就很多,但卻很少用Gauss(不是沒有);同樣地,標準鏡頭幾乎清一色是Double Gauss,雖然Zeiss就有一個50mm 1.5的Sonnar。
NtRdeMtrX 於2016.03.27 02:36
感謝老師的回答!許多經驗與精華都被濃縮在回答裡,能夠如此通透又保持謙遜的攝影人少之又少,能跟老師對談受益匪淺。
我在老師的書上讀到幾個要與幾個不要,覺得感觸良多,有時候覺得自己太過執著器材是否"夠好",卻忽略了攝影技巧的精進。不過老師感覺也花了許多時間鑽研器材及原理,是基於什麼動力而如此?或著說老師的攝影生涯是怎麼演化的?了解器材又該如何發揮在攝影實力上?
另外有一派攝影族群稱為LOMO,我自己實際接觸覺得,或許LOMOGRAPHY公司行銷過分浮誇,但是其實投入LOMO的人不像主流攝影所說的這麼不堪,想知道老師對這個族群有什麼看法?
>> 不過老師感覺也花了許多時間鑽研器材及原理,是基於什麼動力而如此?或著說老師的攝影生涯是怎麼演化的?了解器材又該如何發揮在攝影實力上?
進入攝影是很偶然的,小時候受過很嚴格的書法和國畫訓練、而且也學過水彩,然後玩伴有迷你相機和半格相機,發現這也是産生畫面的工具。高中時長輩給我一台Baby Rollei 4x4機型,於是開始學敏感度、光圈和快門,攝影就是這樣上手的,純屬偶然。這台Baby Rollei 4x4伸我很多年,後來對光學(特別是幾何光學)入迷,而且從小就喜歡歷史,於是再走入攝影的科學面,當然也是偶然。我的看法是:瞭解器材是很重要的一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是了不起的書法家也一定對紙筆墨硯有一定的瞭解和追求一樣,但卻不必太苛求(除非真有此需要)。瞭解手上的器材才有辦法知道在某個場合如何避免不良的影響或是得到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影像。
>> 另外有一派攝影族群稱為LOMO,我自己實際接觸覺得,或許LOMOGRAPHY公司行銷過分浮誇,但是其實投入LOMO的人不像主流攝影所說的這麼不堪,想知道老師對這個族群有什麼看法?
沒什麼看法,尊重他的存在、有機會也看看他們的作品。就像是個人喜好古典音樂,但也尊重各流派的流行音樂(雖然從來不會去聽、因為不懂或不合口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