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獨特的Ricoh Mirai單眼相機(1988)
發表於2009.04.30 19:1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造型獨特的Ricoh Mirai單眼相機(1988)
 
冼鏡光
April 30, 2009上線
 
 
            在歷史上1988年並沒有太多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不過蔣經國先生辭世對中華民國而言應該是大事一樁),在攝影上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件,但是在相機界一場寧靜革命正在悄悄登場。在1988年之前,相機界壁壘分明,傻瓜機就是傻瓜機、極少有高階性能,SLR則是佔了專業與中高階的市場,在傻瓜機與SLR之間有一段空白地帶。在相機造型上,傻瓜機幾乎都是扁扁的長方盒子,而SLR則是從Exakta(1936年)以後就沒多大改變。隨著電子技術日漸成熟,相機設計人開始思考新相機的型式,1988年正是個轉捩點,因為在這一年Chinon發表了Genesis(也叫做GS-7 Reflex Zoom)、Ricoh發表了Ricoh Mirai(Olympus版叫做AZ-4)、而Yashica則推出Samurai X3.0。這些都配了一個不能更換的變焦鏡頭的電子SLR,也都用流行的135底片(但Samurai X3.0是半格機種),它們填補了SLR與傻瓜機之間的空隙。這些機型有SLR的功能、也有儍瓜機的方便,所以後來都把它們叫做過渡機種(bridge camera),但Olympus則使用ZLR(Zoom Lens Reflex)這個名稱。下面照片中自左而右是Mirai、Samurai X3.0與Genesis。
 
 
 
            這一篇我們先談Ricoh的Mirai(未來)與Olympus的AZ-4,往後有機會再介紹Chinon Genesis與Yashica Samurai X3.0。下面的第一張照片是Mirai,第二張是AZ-4:
 
 
 
 
 
 
            1980年代末Ricoh與Olympus合作開發介於SLR與傻瓜相機之間的過渡機種,它有傻瓜機種的方便也有SLR的高階功能。在那個年代,Ricoh的電子技術與Olympus的光學技術都相當成熟,兩者合作的結果就是Mirai與AZ-4。這兩型在1988年底發表,相信在1989年初就上市,兩者都由Ricoh生產,除了外觀與一些細部差異之外,根本就是同一部機器。因為造型獨特,AZ-4曾經在1989年蝙蝠俠電影中出現。固然Olympus在此之前與往後也出了幾部造型類似的機種(比如AZ-1、AZ-100、AZ-200、AZ-300等),在AZ系列中只有AZ-4是SLR;Ricoh也出了幾部叫做Mirai的機型(Mirai、Mirai 105與Mirai Zoom 3),但也只有Mirai是SLR。Mirai與AZ-4在市場上都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機型,但Olympus由此而得的靈感與經驗而發展出來的L(或IS)系列卻主宰了過渡機種市場相當長的日子,目前的類單眼數位機種或多或少都有Olympus L/IS系列的影子與設計觀念。
 
            下面的介紹中以Mirai為主,在有需要時也會提到Mirai與AZ-4之間的差異。
 
 
功能簡介
 
            Mirai的造型基本上就是個扁的方盒子,比較獨特的地方是有一個可以旋轉的把手(見下面照片),把中間的按鈕按住就可以調整把手的角度,每一格是15度,調整的範圍從水平的0度到幾乎垂直的75度;把手的內部可以裝一個鋰電池或四個AAA電池。
 
 
 
            Mirai的主要操控部份在把手上方,右手食指碰得到的區域。下面照片是主要的按鍵,在照片上方的是開關,把它撥到MACRO端可以有0.2X(實物1/4.9)左右的近拍能力;把手正上方(照片右下角)有一個變焦用的轉盤;轉盤上方比較大、呈長方型的是快門鈕,它旁邊的小按鍵是reset(還原)用途、把曝光補償等等設定值還原成預設的狀態。再上方有兩個圓形分別標了左右箭號的按鍵,這是拿來做program shift用的;換句話說,雖然Mirai不提供光圈先決、快門先決、與全手動曝光模式,但有可以調整的全自動模式,當相機選定一組(光圈,快門速度)之後,使用人可以用左右箭號鍵選擇與它具有相同EV的其它組合,原理請參看拙著冼鏡光,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第E.6章或老生常談:什麼是EV?這篇文章的詳細討論。Olympus AZ-4在這部份是相同的,只有造型上的差異。
 
 
 
 
            Mirai的另一組控制在相機的左方(假設鏡頭向前),見下面的第一張照片。照片最右邊是打開機背裝御底片的扳手,中間的梯型是個有磁性的蓋子,掀起來後可以看到第二組操控按鍵(見第二張照片)。第一列左方的按鍵可以使相機從單張拍攝進入連拍、或從連拍回到單張拍攝,在連拍模式下一秒最高可以拍兩張。Mirai有兩個測光模式:自動背光控制模式(Automatic Backlight Control,簡稱ABLC)與中央加權平均模式(Center-Weighted Average Exposure System),前者是約定的方式,不過按AV鍵(第一列右方)可以進入或離開中央加權平均模式。另一個與曝光有關的是斜向標了+與-的鍵,這是曝光補償鍵,可以做+/- 4 EV的曝光補償。此外,標了B的鍵表示B(Bulb)快門,在它左邊的小按鈕是用來在未拍完一卷底片之前倒片用的。
 
 
 
 
            Mirai的機背很簡單,它只有觀景窗與曝光鎖定AEL(曝光鎖定)按鈕,見下面的照片。
 
 
 
 
            Mirai前方最明顯的就是35-135mm f/4.2-5.6變焦鏡頭(15片13群),在近拍模式下有1:4.9或0.2X放大率。在變焦或進入近拍模式時,鏡筒會伸縮但對焦時不會旋轉,鏡頭有52mm螺紋,所以使用偏光鏡不會有困難。照片中鏡頭右邊、RICOH字樣下方有自動對焦輔助燈(大圓形),它的右邊是自拍指示燈(小圓形);在RICOH字樣上方是內建閃光燈,目前是藏在機身內。
 
 
 
 
            機頂上的LCD顯示相機的各種狀態,譬如電池、閃光燈模式、連拍模式、中央加權平均測光模式、自拍模式、曝光補償狀態、焦距、對焦距離、近拍模式、拍攝張數等等,看起來就像是今天數位相機的LCD內容。在LCD下方標了SELF的是自拍鍵,按下去會進入自拍模式,拍攝時有十秒的延遲。
 
 
 
 
            機頂左邊是閃光燈控制部門,把照片左上角標了箭頭的部份向外撥可以讓閃光燈彈出來呈直立狀態。使用閃光燈時快門速度會定在1/100秒,按下方的小圓鈕可以進入慢速同步模式,再按一次則回到一般閃光燈模式。Mirai與AZ-4都可以用外接閃光燈,插座就在內建閃光燈的後方,下面照片是把外接閃光燈座的蓋子取下後的樣子,不過這不是個ISO標準閃光燈座,只能用Ricoh的Speedlite SL-301M閃光燈。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閃光燈在Mirai與AZ-4上都可以使用,都支援TTL閃光燈測光,GN是30(公尺)。
 
 
 
 
            Mirai支援手動對焦。在相機底部(閃光燈下方)有兩個扳手(見下面的照片),其中一個標了A與M,扳到A相機在自動對焦模式、扳到M是手動對焦模式。在A/M扳手旁邊的是用來關閉相機示警的嗶嗶聲用的。
 
 
 
 
            鏡筒右下方有個方型按鍵(見下面的照片),這是手動對焦鍵。手動對焦時得先(用左手)按住這個鍵,再用變焦的轉盤對焦,對焦時觀景窗會顯示對焦是否準確。
 
 
 
 
            前面提過,Mirai有近拍模式,把相機開關撥到MACRO端就行了。在近拍模式下,鏡頭會向前延伸,對焦的距離被限制在49公分與1.2公尺之間,最高放大率為1/4.9(約0.2X)。但奇怪的是,近拍模式下只能用手動對焦,縱使相機是在自動對焦模式下也是如此。不過在近拍模式下手動對焦卻不需要按手動對焦鍵,直接用變焦轉盤就行了,這意味著近拍時不能變焦!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Mirai的功能差不多就是一台配了一個常用焦段變焦鏡頭的入門SLR(有點像是在它之前25年的Nikkorex Zoom 35),也很像是一台高階DC(除了變焦比不高之外)。所以,Mirai的確是比傻瓜機高一階、但卻是不能換鏡頭的入的SLR。
 
 
 
一些配件
 
            Ricoh與Olympus兩家公司都提供了一些配件,主要是日期機背、TTL外接閃光燈、電子快門線(只有Mirai有)、1.5X望遠鏡頭、與0.8X廣角鏡頭。下面是Mirai裝了外接TTL閃光燈Speedlite SL-301M的樣子,不過我不很清楚除了Speedlite SL-301M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產品,也無法確定Olympus的版本與Ricoh的相同(但似乎相同):
 
 
 
 
            在手動對焦鍵上方有個橡皮蓋子,蓋子內是電子快門線的插孔,下面的照片是裝了外接閃光燈與快門線、並且彈出了內建閃光燈的一台Mirai,看起來十分壯觀。
 
 
 
 
            Mirai/AZ-4的設計比其它知名的過渡機種來得早,一些細節不如理想在所難免,但最大的缺點(個人看法)就是外接閃光燈座與快門線的蓋子。在裝閃光燈或快門線時得把蓋子取下來,一旦與機身分開就容易遺失,所以二手Mirai最常見的就是少了這兩個蓋子。
 
            Ricoh為Mirai生產了一個1.5X的望遠轉換鏡頭TC-200M與一個0.8X的廣角鏡頭WA-28M(見下面的照片),兩者都有與Mirai吻合的52mm螺紋。因為Mirai的鏡頭焦距是35-135mm,加了TC-200M與WA-28M之後的最長與最短焦距分別是200mm與28mm,正好是最常用到的範圍,所以這兩個鏡頭的標示200M與28M就分別表示裝上Mirai後的焦距。

 

 
 
 
            我對Mirai/AZ-4的興趣原本不是相機、而是它的1.5X望遠鏡頭TC-200M。在數位攝影剛起步時,市場上的望遠鏡頭不多,那時炙手可熱的是Olympus的B-300 1.7X,但也差不多是舊貨,而且二手價格奇高。有次見到朋友用Ricoh TC-200M 1.5X拍得的作品,覺得除了倍率低一點外品質相當好,借一個試用後十分滿意,於是在低價時買了一個,不過近幾年來因為口碑不錯,二手貨的價格偶而會高過它廠的新品。目前,Nikon TC-E17ED 1.7X、Olympus B-300 1.7X與Ricoh TC-200M 1.5X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下面是把Ricoh TC-200M 1.5X裝在Mirai上的樣子。
 
 
 
 
            Olympus也有一個給AZ-4用的1.5X望遠鏡頭,長相與TC-200M一模一樣(見下面第一張照片),但是Olympus版卻沒有名稱,只標上Teleconverter Lens X 1.5(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接下來我們看看便宜(如果運氣好的話)的Ricoh TC-200M與中價位的Nikon TC-E15ED的表現。Nikon TC-E15ED 1.5X是Nikon為Coolpix 5700生產的鏡頭,用了ED玻璃,影像品質是十分高的。因為Coolpix 5700的鏡頭在變焦時會伸縮,TC-E15ED鏡筒後方有一段不算短的套筒,用在其它機型上可能會造成邊緣失光或暗角,而且涵蓋面也大一些(亦即感覺上不到1.5X)。下面的照片是用Panasonic FZ-30拍攝的,相機的(等效)焦距定在420mm,加上1.5X鏡頭後(等效)焦距為630mm。另外,銳化、飽和度、與對比都定到最低,被攝體(燈塔)離拍攝位置至少一公里(相當於對焦在無限遠)。兩張照片中左邊的是用Ricoh TC-200M,右邊用Nikon TC-E15ED,很明顯地TC-E15ED的涵蓋面稍許廣一些。請注意到TC-E15ED的照片有稍許邊緣失光,但TC-200M的卻沒有。
 
 
 
 
            下面是中央窗戶部份100%的裁切,TC-200M與TC-E15ED相當、甚至一TC-200M看起來似乎略勝一籌,對比也高一些,但因為沒有用ED玻璃,紫邊現像十分明顯(見窗戶的右下角)。
 
 
 
 
            下面是燈樓的部份,在高對比的場合TC-200M就輸給用了ED玻璃的TC-E15ED,而且TC-200M的紫邊很明顯。
 
 
 
 
            下面是照片右緣樹梢部份,TC-E15ED的解析度略勝一籌,TC-200M的紫邊非常明顯。
 
 
 
 
            最後是照片左緣岸邊與水面的交界,在解析度方面Nikon的TC-E15ED明顯地領先許多,TC-200M的照片蒙上一層淡淡的紫色,而且有點鬆散。從邊緣的影像品質這一點看來,Nikon TC-E15ED的表現就優異得多,當然這也是它廣受好評的主要原因。
 
 
 
 
            這樣看來,TC-200M似乎不如TC-E15ED,但為什麼口碑很好?說老實話,詳細的原因我也不很清楚,理由也許是品質高低價位,並且中央區域不輸用了ED玻璃、晚十來年生產的TC-E15ED。有不少人把TC-200M加在便宜的70-300mm變焦鏡上使用,就有了最長焦距為450mm的長焦鏡頭,用在APS-C數位機身上就是675mm,手持拍鳥很好用。不過,使用時記得用較小的光圈、而且儘量避免高對比區域與複離的背景、特別是畫面的邊緣部份,經過裁切並且小心銳化後,結果還是不錯的,所以有不少人宣稱TC-200M是窮人的增距鏡。TC-200M在eBay上有時非常便宜(低過十美元、比運費還便宜),如果碰到玩家出手搶標,衝到40甚至70美元也不無可能。我的這個英文網頁上有若干便宜的1.5X與1.7X轉換鏡頭的比較,這個網頁有更多的參考資料。
 
 
 
我的經驗
 
 
            我一共用過兩部Mirai,第一部摔壞、第二部則碰壞了幾個地方,從前面的照片不難看出來,我的AZ-4左邊梯形有磁性的蓋子也撞掉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塑料外殼強度不夠,與今日的塑料機身硬度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機身很容易刮傷。另外,前面也提過,閃光燈座與快門線的蓋子很容易遺失,而且外接閃光燈不用ISO標準座,這些都是令人苦惱的小問題。但是,若以1980年代末的標準看這部相機的話,倒也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反而是覺得它功能相當齊全。
 
            Mirai的鏡頭相當不錯,銳利度夠高、自動對焦並不慢(但聲音大),TTL的內建與外接閃光燈在一般場合曝光良好。操作方面,大多數按鍵(鈕)都容易找到,但是把reset(還原)鍵放在伸手就可以按到的地方,而且把曝光補償鍵放在左邊用蓋子蓋住似乎不很理想。此外,機身較大較重、而且寬(不好攜帶),使得托住鏡頭的手要張得比較開,比較小的手還不很容易按手動對焦鍵做手動對焦。還有,內建閃光燈彈出來時聲音很大,這也可以算是惱人的一點。
 
            總而言之,在1980年代末與1990年代初,Mirai/AZ-4可以算是獨樹一格、而且功能與配件齊全的過渡機種,從前面的功能介紹就不難看出來。不過,雖然機器看起來很酷而且有創意(以1980年代末的眼光來看),Mirai/AZ-4在市場上並沒有停留太久。Olympus從Mirrai/AZ-4學到不少經驗,自1990年起的IS系列(日本國內叫做L系列)就風光過十多年,幾乎席捲過渡機型的市場,下面的照片是1990年的IS-1(在日本叫做L-1)。這種造型(Olympus把它叫做ZLR,Zoom Lens Reflex)的機種在數位風行後又再度現身,成為設計高階DC的藍圖,譬如Olympus的E-10與E-20、以及Sony的R1都是經典產品。在Ricoh方面,Mirai之後似乎就沒有類似的底片與數位相機,轉而發展出知名的GR系列。
 
 
 
 
            本文開頭提過,Chinon也有一台造型類似、叫做Genesis(GS-7)的機種(1988年4月推出、比Mirai早大約半年),Chinon宣稱這是很久以來第一次仔細思考過如何設計的單眼相機;我個人的看法是,Genesis在造型、操控、與功能上都稍許輸Mirai/AZ-4一些。如前所述,Ricoh做過Mirai後就沒有新的類似機型,Olympus則回到比較傳統的設計(見上面的IS-1),但是Chinon卻陸續推出了Genesis II(1990)、Genesis III(1991)、與Genesis IV(1993),這些機型隨著Chinon的經營問題以及Olympus L/IS系列的競爭,在1990年代中期左右退出市場。不可諱言地,Chinon的Genesis系列在銷售上應該勝過Mirai,因為它上市期間較長,所以二手市場上Genesis要比Mirai來得多。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造型獨特的Ricoh Mirai單眼相機1988DCView.com達人部落格
 
 
 

 

│本站文章分類:概念解析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氣:207244 │回應(11)

喜歡這篇文章嗎?

回應

aaa888178  於2009.04.30 19:49  

用心分享的好作品與文章~前輩辛苦囉~專業精神令人敬佩。

JOCELYN  於2009.06.01 18:26  

hi..我有D60. 我正在想購買一個人像鏡.
請問有什么好介紹呢> 價錢大概在2000一下吧..
謝謝你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1 18:58

如果不嫌手動對焦麻煩的話,請試試Nikon 105mm f/2.5,這是Nikon知名度最高的人像鏡,但是否可以用2000買到就不知道了,品相差一點的也許可以,但最好選AI或AI-S版。如果嫌105mm f/2.5貴,Nikon還有一支便宜而且輕巧的手動人像鏡:100mm f/2.8 SERIES E,它的影像品質也十分好,但最好買光圈璟與對焦環之間有一圈銀環的後期版本。

JOCELYN  於2009.06.02 17:27  

請問35mm f1.8好嗎?? 因為我是初學者.但對攝影很有興趣... 很想向你請教..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3 15:55

AF-G 35mm f/1.8並不是一個好的傳統人像鏡頭,它是DX版,裝在D60上相當於一顆50mm f/1.8標準鏡頭。我在D60與D5000上用這個鏡頭超過一個月了,基本上可以說好用,但拍攝肩以上的頭像時卻常有鼻子或下巴微微凸起的感覺(與105mm相比)、有一點不很自然,我想這是鏡頭變形造成的,目前正在研究中。如果拍攝腰身以上或全身,問題就不很嚴重或看不出來。總之,這個鏡頭用來拍人像時,少了一些85mm或105mm的壓縮感,而這正是上次建議您考慮105mm f/2.5或100mm f/2.8 SERIES E這兩個便宜人像手動鏡頭的原因。目前Nikon沒有AF-S級(在D60上可以自動對焦、自動測光)的人像鏡頭。

JOCELYN  於2009.06.04 13:54  

十分感謝妳的教導.另外105mm f/2.5或100mm f/2.8 SERIES .它們隻有f2.5和f2.8. 大光圈會不會沒有AF-G 35mm f/1.8 那么好呢??

另外這個人它拍的照片為什么微粒那么明顯呢? 是鏡頭的問題嘛?http://hk.myblog.yahoo.com/tochapman1999/gallery?
謝謝妳的教導!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4 16:41

以人像而言,AF-G 35mm f/1.8事實上是不如100mm附近的焦距的。100mm附近的鏡頭(D60上是150mm附近,得退遠些)最大光圈是f/1.8,但大多數是f/2.0,105mm f/2.5當然是比f/2甚至f/1.8小一些(f/2.8就更小了),觀景窗也暗些,當然手動對焦也難些。不過重要的是焦長,105mm是35mm的三倍,於是105mm的景深相對地淺,因此分離主體與背景的能力就比較強,這一點縱使是35mm f/1.8在f/1.8都不一定做得到(指拍攝人像而言)。像35mm f/1.8這種f/1.8鏡頭真正可以發揮長處所在是低亮度的場合,f/1.8容許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而不完全是用大光圈產生淺景深,因為淺景深用長焦距鏡頭更容易達成,而且稍許的壓縮感會使人像更自然。微粒的成因(沒有細看該網頁)可能來自底片掃描、可能是相機的雜訊、也可能是後製加上去的,當然也可能會有其它原因。另外,刊頭的照片不是我,我是「你」而不是「妳」。:oP

JOCELYN  於2009.06.04 17:57  

不好意思. 真的對不起.
因為我是新手. 其實手動對焦和自動對焦分別是不是在于手動對焦比自動對焦慢? 要捉拍一些活動很快的人像對于我來說很難呢>/?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5 14:01

如果是拍活動的話,還是AF-S 35mm f/1.8G好些,因為您可能會因為手動對焦慢而錯失很多機會;那些手動鏡頭比較適合慢慢拍攝、享受樂趣的方式。其實如果可能,一個AF-S 18-70(甚至AF-S 18-55 VR)加一個閃光燈的效果可能還會比AF-S 35mm f/1.8G來得好,因為在拍活動時用大光圈虛化背景的機會不很大,大光圈通常是在不用閃光燈下提高快門速度用,所以不必太迷信大光圈。

JOCELYN  於2009.06.05 15:46  

umm... 真的很難選擇喔. 很矛盾. 105mm f2.5也可以拍活動中的人像吧? ...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5 15:58

是可以的,不過因為您對手動對焦不很熟,對焦會很慢而且失敗率會很高,所以目前還是不要用手動鏡比較好。日後有了經驗,用這類鏡頭拍拍女友、夫人與動得不快的孩子,效果是非常好的。要提醒的是,因為您是用D60,您不但得手動對焦、還得手動曝光。幾個價格較低的Nikon手動大光圈人像鏡是:85mm f/1.8(避開稍晚的85mm f/2)、100mm f/2.8 Series E、105mm f/2.5,您也可以考慮135mm f/2.8,但我總覺得Nikon的135不如105,不過一定有不少人不同意的。:o)

JOCELYN  於2009.06.06 07:49  

謝謝你喔. 如果我真的買了105mm f2.5的話. 手動對焦.加上手動曝光. 是否真的很難掌握呢? 因為我還沒用過D60. 我現在用的是NIKON P6000. 隻不過父親7月份給我他在用的D60.所以我就想買個人像鏡.如果按照你建議我暫時不要用手動鏡, 那有什么自動對焦鏡適合我呢? 另外我不是男孩喔.我隻是一個17歲的女孩. 對攝影很有興趣.可是又很多疑問.. 不要計較我多問題喔. 哈哈.謝謝你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6 14:39

Jocelyn是女性的名字,不過在網路上卻說不準,所以上一篇回覆中才有女友、夫人這些話,一時不察才會politically incorrect,抱歉了。在D60上手動對焦並不困難(因為觀景中左下角有合焦指示),不過卻要時時練習才會熟能生巧,而且D60的觀景窗很小很暗,看起來會相當吃力,如果沒恆心很快就會放棄。所以,我才會說用手動鏡比較合適慢慢拍、好好享受,這一點與時下什麼都求快的趨勢有點格格不入。手動曝光部份(D60的M模式)並不很難,了解曝光原理之後,再善用亮度分佈圖(histogram)很快就會進入情況,這一點倒不必太担心。如果預算不很緊,不妨先考慮那些輕量的kit鏡(隨機身一起賣的鏡頭),好比說AF-S 18-135mm f/3.5-5.6G(無VR)就很好(我的建議),AF-S 18-200mm有VR但大又重而且貴,AF-S 18-105mm也有VR但卻望遠端又嫌短了些,AF-S 16-85mm十分適中,有VR、不過卻不便宜。如果不怕常換鏡頭,AF-S 18-55mm VR與AF-S 55-200mm VR兩個一組也很好用;上次提過的AF-S 18-70mm(無VR)是個好鏡頭,但望遠端嫌短了些。總之,生手開始時不要過份追求器材,先學會基本功夫才是重要的。您不妨看看「寫給生手」與「姑妄言之集」系列的幾篇文章,您也可以到圖書館或書店看看拙著中曝光、測光兩個單元的內容,把基本功夫打好。

JOCELYN  於2009.06.07 15:21  

如果我先買AF-S 35mm f/1.8G. 熟練後再作打算.你覺得這樣好嗎? 真的很煩惱呢...

版主回應︰ 於 2009.06.07 19:16

其實這是個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課題。如果妳的預算比較緊,又不嫌在追拍時前前後後移動(記住拍半身人像要離被攝者很近,他或她可能會覺得不很自然),AF-S 35mm f/1.8G是個十分好的選擇,加上光圈大在較暗場所容易發揮,只是用起來不甚方便、需要時間適應。那些kit鏡頭提供變焦功能,方便,但光圈較小(在暗的場所可能提高ISO才會有較快的快門速度,不然就得用閃光燈)、而且一般而言影像品質會不如AF-S 35mm f/1.8G(不過開始時妳可能看不出來)。因為妳手上已經有了P5000,妳不妨檢查拍過的照片,看看妳最常用的焦距就可以了解妳實際的拍攝的習慣,然後再做決定。不過妳才17歲,不會有太多拍攝習慣,那一種買法(35mm vs.變焦)都不會有太大差異,總是要慢慢學起來的,所以建議妳從方便與預算方向出發思考。

Eddie  於2009.07.26 16:00  

冼老師你好
我想請問為何您會較推鑒ais版的105 2.5呢?除了他較輕便外
因為我在網路上所看到的都是較推鑒PC版本

版主回應︰ 於 2009.07.27 04:07

因為PC版是105 f/2.5成名的版本,於是大家眾口鑠金、以訛傳訛,根本就忘了從PC版起到AI-S版止根本就是同一個鏡頭,而只有外觀上的差異;事實上,我的確懷疑推鑒PC版的人中有多少了解這個差異。這有一點像在二十世紀初期Zeiss的廣告說Tessar像鷹眼一樣利,於是一幫盲從的人就一直深信Tessar是最銳利的鏡頭一樣,根本無視於Biotar、Planar與Sonnar一樣,也「看」不到不利的Tessar鏡頭。所以,當大家高價追逐PC版時,您又何況便宜收納AI-S版呢?反正兩者是同一個鏡頭,穿上不同外衣而已。

Eddie  於2009.07.27 13:43  

說的是,其實我手上有k版與ai版的,雖然ai版的內鍍模有變質且有發霉送洗過(我在網路上買到手後檢查才發現.賣家沒有說有這樣的問題)
故ai版在逆光的表現上是輸給k版-----應是鍍膜變質導致紫邊嚴重,當然我也不是很確定,但在其他光源表現上是一模一樣

那照冼老師這樣說,其實大部份nikon手動鏡頭在k版或X.C版後基本上結構是一模一樣了?那鍍膜這部份呢?

版主回應︰ 於 2009.07.30 09:51

從Auto P.C版到AI-S版經過了相當長的日子,鍍膜的技術總是有進步的,所以在光學結構相同、鍍膜技術進步、重量減輕的前提下,後期AI-S版鏡頭自然有它的優勢。然而,我們很難說「大部份nikon手動鏡頭在k版或X.C版後基本上結構是一模一樣」的,因為Nikon鏡頭系列的特例太多。

Carol  於2010.03.28 13:08  

我爸爸有部Ricoh MIRAI但係我地屋企無人識用..
想放出去...請問有咩途勁有人要唧呢?

版主回應︰ 於 2010.03.29 01:48

可以送到拍賣網站上試試,不少攝影網站也有二手區。

  • 驗證碼:請點選棒球重換驗證

    • 715a42674ee2d1bd983c03c4484de312
    • 41954090f06c36cdd045ee9939f38df0
    • ff46837efefb37f7d3c1593d6fdfed1f


2023-06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文章列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 (1) NEW!
  2. FPV穿越機 :配件 (2)
  3. FPV穿越機: > 250g (0)
  4. FPV穿越機: <= 250g(1)
  5. 無人/空拍機:其它 (2)
  6. 無人/空拍機:配件 (6)
  7. 無人/空拍機:> 250g(需要註冊) (1)
  8. 無人/空拍機:<= 250g(不必註冊)(3)
  9. 無人/空拍機:玩具級 (2)
  10. 無人/空拍機:術語和觀念 (3)
  11. 模型 (1)
  12. 航太小語 (1)
  13. 手機配件 (15)
  14. 老鏡叢談:拆老機、玩老鏡 (6)
  15. 老鏡叢談:反射鏡頭(7)
  16. PC級電腦古董零件 (1)
  17. 中文攝影書書評 (2)
  18. 家居瑣記(13)
  19. SLR到DSLR之路 (2)
  20. 相機短篇 (4)
  21. 鏡頭短篇 (8)
  22. 部落格公告 (4)
  23. 後院紀事 (3)
  24. 急就章--各種器材紀事(29)
  25. 瑣瑣碎碎的話題 (9)
  26. 我寫的書 (4)
  27. Nikon鏡頭筆談 (7)
  28. 寫給新手 (21)
  29. 相機鏡頭 (6)
  30. 姑妄言之集 (3)
  31. 遊記 (14)
  32.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4)
  33. 老機雜記 (27)
  34. 攝影思潮回顧 (1)
  35. 數位相機(DC)隨筆 (13)
  36. 大湖燈塔巡禮 (3)
  37. 書!書!書! (11)
  38. 基礎知識 (14)
  39. 閒話SLR (24)
  40. 老鏡叢談 (34)

最新文章發表

  1. 【冼鏡光初等幾何講堂】第一和第二講
  2. Eachine EV100入門級FPV穿越機頭罩介紹
  3. BetaFPV Cetus Pro FPV穿越機套裝(RTF)介紹
  4. 行車紀錄器下的雪(街)景
  5. 2022年聖誕節大風雪紀實

最新回應訊息

  1. Re:老師您好,想請問中片 by 大隻的石斑魚(3.29)
  2. Re:作者還沒寫Cobra by AG(2.23)
  3. Re:洗先生說明極佳,最近 by Jack Hwang(12.13)
  4. Re:Dear Dr.Ch by 谢(8.26)
  5. Re:冼老师 by 谢(8.12)

人氣指數

  1. 今日人氣指數:12750
  2. 累積人氣指數:2442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