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伯勞 [英名]:Burmese shrike [學名]:Lanius collurioides [科名]:伯勞科 [別名]: [特徵]:體長19-21公分,雄性成鳥前額黑色,頭頂至上背逐漸過渡為青灰色;上背、背、肩、翅覆羽及尾上覆羽均為栗色;自眼先過眼至耳羽為黑色寬帶;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白端,自內向外的各外側尾羽白端愈來愈大,至外側第1、2枚尾羽則為全白色,其羽軸為黑褐色
栗背伯勞 [英名]:Burmese shrike [學名]:Lanius collurioides [科名]:伯勞科 [別名]: [特徵]:體長19-21公分,雄性成鳥前額黑色,頭頂至上背逐漸過渡為青灰色;上背、背、肩、翅覆羽及尾上覆羽均為栗色;自眼先過眼至耳羽為黑色寬帶;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白端,自內向外的各外側尾羽白端愈來愈大,至外側第1、2枚尾羽則為全白色,其羽軸為黑褐色
麻雀 英名:Sparrow 學名:Passer montanus 科名:麻雀科 別名:樹麻雀、厝鳥 特徵:體長約14公分,麻雀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頜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上體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
紅尾伯勞 英文:Brown Shrike 學名:Lanius cristatus 科名:伯勞科 別名:伯勞仔 特徵:身長約20公分,背部灰褐色,翼及尾暗褐色 略帶紅褐色,腹部黃白色,黑又粗的過眼線是最大的特徵,嘴尖略呈鉤狀。以昆蟲、爬蟲類、小型動物為主食;多單獨停棲於突出之枝頭木樁上,有將剩餘食物串掛於枝頭上之行為;常棲息於草叢樹林地帶,築巢於低枝上, 雛鳥為晚熟性。
銅藍鶲 [英名]:Verditer Flycatcher [學名]:Eumyias thalassinus [科名]:鶲科 [別名]: [特徵]:體長約16公分。全身綠藍色,雄鳥眼先黑色,雌鳥色暗,眼先暗黑,雄雌兩性尾下覆羽均具偏白色鱗狀斑紋,亞成鳥灰褐沾綠,具皮黃及近黑色的鱗狀紋及點斑。 [習性]:喜歡棲息於開闊森林或林緣空地,喜歡站在裸露樹枝處捕食過往昆蟲。 [分布]:於印度
山鶺鴒 [英名]:Red-breasted Flycatcher [學名]:Dendronanthus indicus [科名]:鶺鴒科 [別名]:樹鶺鴒、林鶺鴒 [特徵]:體長體長17cm,上體灰褐,眉紋白,兩翼具黑白色的粗顯斑紋,胸部有黑色的T字紋路,下體白色。 [習性]:單獨或成對在開闊森林地面穿行。尾輕輕往兩側擺動,不似其他鶺鴒尾上下擺動。甚馴服,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
三民蝙蝠洞 三民蝙蝠洞位於桃園復興五寮溪的溪谷間,因早期有許多蝙蝠居留而得此名。三民蝙蝠洞在民國二十年時被發現,目前洞內已無蝙蝠居住,只留下許多橢圓且密集的蝙蝠洞。 蝙蝠洞為寬敞的半月形溪谷,由步道入內大約需三十分鐘的時間。在蝙蝠洞前有一道清幽瀑布,瀑底潭水清澈透明,夏季時常有民眾到此做烤肉、露營與戲水等休閒活動。
基國派老教堂 建於民國52年,做為啟蒙與教化泰雅原住民的起點,「基國派老教堂」是一個相當有特色的建築,教堂座落於讀法阿(Tuba)部落內,是當時的部落長老發動族人自動自發所興建。 原本教堂屋頂採竹材興建,但因當時的防腐技術不足,五、六年後教堂就失修損壞,爾後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建議之下,改採用蝙蝠洞一帶的溪河岸石興建,造就成今日堅固又有特色的樣貌。 設計師以「通往天堂之鑰」的理念設計
白斑黑石鵖 [英名]:Pied bushchat [學名]:Saxicola caprata [科名]:鶲科 [別名]:小黑白 [特徵]:體長13cm,雄鳥身體煙黑,翼上條紋及腰部為白色。 雌鳥多具褐色縱紋,腰淺褐色。亞成鳥褐色而多點斑。 [習性]:喜乾燥開闊的多草原野。棲於突出地點如矮樹叢頂、岩石、柱子或電線,振翅追捕小昆蟲等獵物。雄鳥鳴唱或興奮時尾上翹。 [分布]:四川(西南
[白堊地質自然景觀] 台南市龍崎區牛埔里有世界級的白堊泥岩美景,白堊土是一種微細的碳酸鈣(CaCO3)的沉積物,是方解石的變種。也就是白堊紀的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