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妹代表學校參賽,帶隊老師難得幫學生上了淡妝。賽畢,覺得不留下點記錄有些可惜,就順手抄了A7S 加上SONY DT35mm/F1.8 來就著窗戶拍了幾張。 DT35這支原本是A接環APS-C用鏡,轉接在FF的A7S上,只有邊邊角角有點黑,幾乎可以當FF鏡用。二手價格便宜到只有幾千元,CP值算很高的鏡頭。 A小妹不太愛拍照,所以F1.8開下去就迅速秒了幾張,以免A小妹失去耐性變
A小妹代表學校參賽,帶隊老師難得幫學生上了淡妝。賽畢,覺得不留下點記錄有些可惜,就順手抄了A7S 加上SONY DT35mm/F1.8 來就著窗戶拍了幾張。 DT35這支原本是A接環APS-C用鏡,轉接在FF的A7S上,只有邊邊角角有點黑,幾乎可以當FF鏡用。二手價格便宜到只有幾千元,CP值算很高的鏡頭。 A小妹不太愛拍照,所以F1.8開下去就迅速秒了幾張,以免A小妹失去耐性變
有了微光機皇,不盡然一定得拍微光的景。但有了鏡後距最短的全幅機,滿庫老鏡哪能不拿出來先練練?? Canon FD 50mm F1.2 , 門檻最低的 F1.2 之一,好用、簡單、便宜、環保。 轉接 CANON EF 24-105mm L , 最便宜、CP值最高的L鏡。這支因為當時5D, 5DII 發售時做為KIT鏡
不管是NEX系列或是A7系列,小A從未隱藏自己對SONY E mount機種的喜愛,總覺得這個接環的機子是畫質與體積重量的平衡。而且極短的鏡後距更是老鏡的救星,對於手上一堆底片機老鏡的人(我猜認得老鏡的同好至少都40-50歲)是唯一的救贖。 A7系列其實沒有很長的歷史,但短時間內A7, A7R, A7S, A7 II, A7R II 光一個A7型號出了五個變種,看得人眼花撩亂。 小A之前自購A
手上NEX 系統用鏡不少,但都不是甚麼高檔鏡頭。 這次使用A6000的時間較短,手上就那幾隻 SIGMA 19mm, 60mm , SONY E55-210mm, E18-55mm , E35 Macro, E50mm/1.8等等,對喜拍微距生態的我來說,這些都不是合適拍微距的鏡頭,小A只能把先前買的接寫環套在E55-210 或是SIGMA 60mm 上權充微距鏡。 以下,SO
折騰了一陣子,終於借到夢想已久的SONY A6000。 乍看之下,似乎與NEX-6的差異不大,但"魔鬼就在細節中",主要亮點如下 · 2,430 萬畫素 APS-C Exmor APS HD CMOS 感光元件(NEX-6為1,610萬) · 感光度範圍 ISO 100 至 25,600(
SONY RX10的最近對焦距離,根據官方說法是 : 約 3 公分 (廣角端)、約 30 公分 (望遠端) 也就是說,開啟電源之後,在24mm端可以近到3公分,推到200mm端則可以近到30公分左右,算起來跟一般微距鏡頭差沒多少。而且如果不介意數位變焦的話,200mm還可以再推到2X數位變焦,放大率很可觀。加上有EVF,拿來拍微距很好用。 以下兩圖,是200mm端微距與數位變焦2X後的
到現在,好像還看不出這台有"惡魔"的地方。小A心裡也是這樣想 -- 一台35K台幣的DC可以好用到甚麼程度?? 這次拍秀,小A就將它帶在身上,想說也許哪個地方用得著。 一般拍秀講反應速度與高感可用,至少用到單反APS幅的數位機,鏡頭用70-200mm或75-300mm,DC要用來拍秀?? 嗯! 有點勉強。不過,小A就模擬當它是當下手中唯一的一項器材,也用它拍了場秀。
一切的一切,只為那絢麗光彩的20分鐘。 頭場秀前的一個半小時,工作人員討論著燈光的變換。 待會兒有現場的樂器演奏,樂手也要事先模擬 等待的空檔,滑手機殺時間,中外皆然。 秀導 : 「給我幾個光柱好嗎??我要光柱!!」 專訪專訪專訪,麻豆談時尚、設計師談理念、追名媛八卦的時機 身著簡服與平
RX10整體的操作介面大概就跟NEX-6 / A7 差不多,你會發現同一個階段推出的SONY機種有著相同的介面。 配合SONY APP可以跟機身做WIFI連線拍攝,操作起來也很流暢(小A的手機是華為的6.1吋),拍下來的影像會同時在記憶卡+手機上儲存。這部分就不試給大家看了,總之感覺很先進(小A玩攝影從來沒想過有生之年會出現這種機器,很老土吧??)。 等效24-200mm 的ZEISS鏡頭是這
還記得小A寫的OLYMPUS STYLUS 1 嗎? 如果你記得,那你應該有印象小A當時提了個對照組 - SONY RX10。 那雖然是去年11月的事,可小A一直念念不忘,在借不到的情況下,朝思暮想的結果就是自己買。 為何念念不忘??不是說它變焦慢、又大台?? 然後又貴........ 但................ 你以為小A是吃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