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鴴,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繁殖羽:雄鳥的嘴為黑色。頭頂、後頸並延伸至背部為一連貫的灰黑色,有一條寛的S形白色帶,沿前額、眉部 頸側至前胸側以倒S形排列,特徵相當明顯,是辨識重點之一;非繁殖羽:眉線污白色,臉頰灰黑色,翼下脇羽黑色甚為明顯。 灰斑鴴與太平洋金斑鴴頗為相似,惟後者體型較小,背部有金黃色斑點,飛行時無白腰及白色翼
灰斑鴴,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不同。繁殖羽:雄鳥的嘴為黑色。頭頂、後頸並延伸至背部為一連貫的灰黑色,有一條寛的S形白色帶,沿前額、眉部 頸側至前胸側以倒S形排列,特徵相當明顯,是辨識重點之一;非繁殖羽:眉線污白色,臉頰灰黑色,翼下脇羽黑色甚為明顯。 灰斑鴴與太平洋金斑鴴頗為相似,惟後者體型較小,背部有金黃色斑點,飛行時無白腰及白色翼
跳鴴,又稱灰頭麥雞,應該與牠偏灰色的頭部有關吧!但為何稱為跳鴴可就莫宰羊了! 因為並未明顯看出其較其他鴴科有較多的跳躍頻率; 嘴黃色,先端黑色,腳略長,黃色;
小辮鴴,俗名田貓仔,且因喜好活動在已採收的土豆園裡,因此又被稱為土豆鳥;身嘴黑色,臉、喉白色,頭上那細長上翹的黑色飾羽應為其被命名為小辮鴴之由來,背部橄欖綠色,上胸有黑色寬帶,腹部白色。 飛行時拍翅動作緩慢,翼下黑白分明,姿態相當的優美。
金斑鴴,繁殖羽雄鳥嘴為黑色。頭頂、後頸並延伸至背部為一連貫的金黃色,其中夾雜著黑色與白色碎斑,但白色斑點在比例上較少,也較細碎。 〔雌鳥〕大致像雄鳥,但黑色臉頰帶有濃厚的褐色,亮黑色的胸腹部亦帶有較淡的條紋或斑塊。
東方紅胸鴴,體長約23公分,嘴短尖,黑色腳橙黃色,體態高挑,雌雄同色,黑色橫帶間隔橘紅色的胸部及雪白的腹部為辨識重點。 雄鳥繁殖期胸部為鮮豔橘紅色,胸腹間有黑色橫帶, 冬季遷徙到印尼、菲律賓及澳洲避冬,在臺灣為稀有過境鳥,喜歡內陸的草地、平原耕地,不常出現在濕地環境,偶而會出現在水岸邊的乾草地,單獨或小群出現。 非繁殖,橘紅色胸部消失。雌鳥體色偏淡褐。
蒙古鴴,夏羽,額白色,頭頂前部具一黑色横帶,連於兩眼之間;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級飛羽基部以及内側初級飛羽外部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紅色均變爲褐色!
看了以上三種小型鴴科如果已經霧殺殺,那再加入以下的劍鴴肯定頭要更暈了! 劍鴴外觀上與環頸鴴幾乎雷同,只不過嘴較長一點,頸環較窄一點罷了! 但若未近距離觀察,想分辨其差異,還真的有點難度!!!
環頸鴴,體長約19公分,略大於小環頸鴴。 繁殖羽:嘴橙黃色,先端黑色,應是其與其他鴴科最大之差異處;惟冬羽外觀,特徵幾與小環頸鴴相似(頸部有一圈黑色完整環帶,環繞至前胸,環帶不中斷),此時二者最大差異處在於小環頸鴴有金黃色眼圈,而環頸鴴則無; 東方環頸鴴因頸部黑色環帶呈中斷,未相連情形,雖然體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