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蝶(Acraea issoria formosana) 蛺蝶科,翅膀表面橙黃色具細緻的褐色線紋,翅緣具褐色邊,上有白色圓形或三角形的斑點,翅腹面淺黃色,脈紋清晰,翅緣具黃褐色的斑紋。生活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食草為蕁麻科之木苧麻、苧麻、水麻、水雞油等,又名苧麻蝶,成蟲常見於寄主植物及空曠的芒草上飛行,喜歡群聚營生。產卵近百顆的卵,體力耗盡後直接掉落溪谷裡。
細蝶(Acraea issoria formosana) 蛺蝶科,翅膀表面橙黃色具細緻的褐色線紋,翅緣具褐色邊,上有白色圓形或三角形的斑點,翅腹面淺黃色,脈紋清晰,翅緣具黃褐色的斑紋。生活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食草為蕁麻科之木苧麻、苧麻、水麻、水雞油等,又名苧麻蝶,成蟲常見於寄主植物及空曠的芒草上飛行,喜歡群聚營生。產卵近百顆的卵,體力耗盡後直接掉落溪谷裡。
(蛺蝶科)展翅75 - 95 mm,翅面黑褐色具青色條狀斑,前翅近基部中央的青色縱斑下有一個斑紋,形態較窄且尖與琉球青斑蝶、淡色小紋青斑蝶斑型不同,翅腹面斑紋與翅面同,為近似種中顏色最深,雄蝶下翅腹面具一塊瘤片。
台灣騷蟬 (蟬科) 體長 30 - 45 mm,雄蟲頭部暗褐色,複眼綠褐色,單眼紅色,頭部與中胸背板等寬,前胸被板具具黑色中紋,中紋內有綠色細線,前胸背板下緣淡綠色,左右各具1枚斑點,中胸背板縱溝為淡褐色,X字形綠色突起,腹瓣小,魚鱗狀,尾節具白粉。雌蟲 腹部短於胸部,產卵管不伸出尾節。生活於低海拔山區,夜晚有 趨光性,於 7 - 8 月出現,分布普遍。
彩裳蜻蜓 英名:Variegated Flutterer 學名:Rhyothemis variegata arria 科名:蜻蜓科(Libellulidae) 別名:蝴蝶蜻蜓、花蜻蜓、斑麗翅蜻 彩裳蜻蜓的外觀: 這種獨特的蜻蜓,翅膀呈現黃色,有著許多不規則排列的斑紋,而腹部呈現黑色。蜻蜓科生物的獨特外觀-複眼,則是呈現紅褐色。雄蟲臉部上唇、上額、頭頂及身體具有青銅色光澤,其餘部位黃
台灣粉蝶 (粉蝶科) 展翅 50 - 60 mm,雄蝶翅面白色,前、後翅緣具黑色斑 紋,翅腹面後翅為淡黃色;雌蝶翅膀面灰褐色,前後翅斑紋發達,翅腹面灰褐色具白斑。本屬有6種,八重山粉蝶、尖翅粉蝶、台灣粉蝶、雲紋粉蝶、蘭嶼粉蝶、紅粉蝶 ,本種雌雄個體顏色及斑紋不同,又稱異色尖粉蝶,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以山柑科的銳葉山柑、多花山柑、小刺山柑和魚木等植物寄主,成蟲4至10月出現,喜歡訪花,
橙帶藍尺蛾 (尺蛾科 / 枝尺蛾亞科)展翅54-59mm,翅面藍黑色具金屬光澤,前翅中央及後翅下緣有一條寬型的橙帶,後翅近外緣有5枚黑色圓型斑點排列,藍、橙對比十分鮮明,白天出現外觀像蝶,習性敏感。本屬一種,幼蟲寄主竹柏、羅漢松,5-9月出現,發生期數量很多。
黃裳鳳蝶 (鳳蝶科)展翅 110 - 130 mm,雄蝶下翅表面黃色,翅緣具黑色斑,雌蝶後翅表面具黑色斑塊,呈黑、黃相間的斑紋。以馬兜鈴等植物寄主。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全台都有分布但以墾丁、台東地區較常見。蛹以絲吊掛,稱帶蛹或吊蛹,頭端附著於枝條上。蛹散發出金黃色的光澤,蛹腹背有2對角狀突起。
粉蝶燈蛾 (燈蛾科)展翅40-50mm,頭部及前胸背板橙黃色具數枚大小不一的圓斑,觸角絲狀黑色,前翅前緣中央有2枚一長一短的白色縱紋斑,翅膀後段有6條長短不一的平行條紋形成帶狀,外緣尚有3枚白色小斑點排列。本屬9種,外觀都很像蝴蝶,夲種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幼蟲頭部橙紅色,體背黑色,各節側緣具毛叢,背中央有白色橫紋排列呈
樺斑蝶 Danaus chrysippus (蛺蝶科) 展翅 50 - 65 mm,頭部黑色具白斑,胸部背板中央具白色縱線,翅膀橙色,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後翅翅緣黑褐色,翅面有3-4枚黑色斑點,雌雄差異在於雌蝶下翅中央有3枚黑色斑點,雄蝶有4枚。本屬有4種,本種又稱金斑蝶,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為常見的種類,成蟲全年可見,喜歡訪花,飛行緩慢,幼蟲體色具黃、黑色環紋,體背有三對黑色錐柱
斑鳳蝶 Chilasa agestor matsumurae (鳳蝶科)中型,前翅面表面底色黑色,近翅基具條狀的斑紋,近外緣具點狀白斑,後翅底色褐色,散生稀疏的白斑,翅腹面與表面斑紋同,外觀擬態青斑蝶類但本種翅表面中央白色條狀的斑紋呈水平排列,青斑蝶中央的條狀白斑呈叉狀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