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音快門並非全然無聲的。 當按下快門的時候,機身用感光元件直接擷取影像,鏡頭的光圈因為機械性收放,其實會有輕微的"歷歷歷歷"聲響,舞台劇配越停止或是演員不講話的時候,這個"歷歷"聲有時候會比較明顯。當然,大部分的時間觀眾都是不查的。 以下是Sony A6500+ SONY FE 70-200mm F4 G OSS 個人覺得這支S
靜音快門並非全然無聲的。 當按下快門的時候,機身用感光元件直接擷取影像,鏡頭的光圈因為機械性收放,其實會有輕微的"歷歷歷歷"聲響,舞台劇配越停止或是演員不講話的時候,這個"歷歷"聲有時候會比較明顯。當然,大部分的時間觀眾都是不查的。 以下是Sony A6500+ SONY FE 70-200mm F4 G OSS 個人覺得這支S
這是關於SONY A6500 的MENU裡面,有關靜態攝影的部分,一共14頁。 有關動態攝影的部分,一共也有9頁。 說真的,要都摸熟大概也要學習好一陣子,才能準確的記住常用的幾個設定在哪一頁。 對焦變快了、過片變快了......但....怎麼開機還要3-4-5秒才進入備戰狀態?? 每次開機,總覺得機子在"思考"好幾秒,要說是記憶卡的緣故,好像
這台機身買得頗早。 但由今年有參加學測的女兒,所以拖著拖著就買來好幾個月才開用。 女兒學測與使用相機沒有特別相關。不過,因為學測的複雜性,做老爸的也要傷透腦筋幫她準備備審資料、陪她面試、一校一關的考完.....這一拖就到了5月了。 NEX系列,小弟也不是生手,但始終搞不清楚SONY 按鈕與介面分布的邏輯。按鈕亂跳亂放,介面琳瑯滿目,一堆看似用不著但好像又很重要的功能選項。想調整某個選項就永遠
閒閒沒事,在網路上逛到這個NIKON G對SONY E的"電子"轉接環,手癢就買了。 必須強調是"電子"的轉接環,是因為之前的NIKON對SONY轉接環都是物理機械性的,沒有電子訊號的轉接。以前轉接環僅是個"精密金屬套"接上,做預縮光圈式的轉接拍攝。機身模式也只能設定A(光圈先決)或M(全手動)模式。 現在這個電子轉接
這台是沒有在台灣也沒有在日本上市的 SONY A3000。 PRODUCT HIGHLIGHTS 20.1MP APS-C Exmor APS HD CMOS Sensor BIONZ Image Processor Tru-Finder 0.5" QVGA EVF ← 弱 3.0" 230.4k-Dot LCD Monitor &lar
過農曆年前的一個月,如果上二手版或是露天賣場,關鍵字打"尾牙",一定會有一些好康可撿。 SONY RX10 II 就是這樣來的。 SONY RX10 II 的特色,請參照官網 -- 原本我想仔細地列出RX10 II 優於前一代的地方,但說真的........並沒有。 在短暫的使用後
覺得很好用,見二手版有人出脫SONY 接腳的i40,毫不猶豫就買了。所以變成手上M43/SONY 接腳各有一支。 兩支一起比較,左邊是for M43,右邊是for SONY。可以看到除了左轉盤紅區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右上角各自對應鏡頭焦段的數字也不同。不過,M43的焦段是要X2的,所以換算起來就是對應等效FF的24-105mm。 SONY接腳的"金手指&
網路賣場隨便逛逛,去撈到一個SONY機身E卡口的強化套件。 當初NEX-6出來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買來就發現SONY E卡口的接環有點偷料 - 內層卡榫是塑膠的。 一般可換鏡頭相機從底片機時代,機身再怎麼低階,接環部分總也會是整套金屬(除非像CANON EOS 88那種低階到不行的)。當我第一眼看到SONY E接環內層竟然是塑膠的,我是非常震驚的.........怎麼會有人省料省到這
有一說鰻魚是無法人工培育的,必須在海邊撈捕鰻魚苗然後送養殖。 農曆月初漲潮的夜裡,漁民在海邊機械性重複著撈捕的動作,對城市鄉巴佬來說,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朋友在揪,我就跟著看看熱鬧,其實我不太愛拍這種題材。人家是苦海謀生,我們是拍好玩的,相較之下似乎有點殘忍。 SONY A7S + SIGMA 50/1.4 (CANON 接口) , JPG直出 SONY
這次拍時尚秀,除了D750, E-M10 II, 1D III之外,我沒有排進SONY A7S 或是A7R, 主要擔心的是一來我沒有SONY 的鏡頭(拍秀至少要E 70-200 F4),二來A7S / A7R的電池一顆可能撐不完一場秀,我可不願意拍秀半途黑漆漆的還要換電池。 拍時尚秀,會讓你對工作機的定義有新的看法。擁擠、多變、時間壓迫、非成功不可....這樣的拍攝環境下,不可能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