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場撿著撿著就收到品項還不錯的黑白雙色的 STYLUS 系列最後兩款 - STYLUS 1S 以及 XZ-2 這兩台在上市時我都試用過,XZ-2是帶去德國法蘭克福,STYLUS 1 則是帶去日本東京,後者還出了STYLUS 1s改良版,就是我撿來的這款。 個人非常喜歡這兩款,特別是STYLUS 1s,等效28-300mm的 1/1.8吋感光元件,非常適合旅遊或是當備機。
二手市場撿著撿著就收到品項還不錯的黑白雙色的 STYLUS 系列最後兩款 - STYLUS 1S 以及 XZ-2 這兩台在上市時我都試用過,XZ-2是帶去德國法蘭克福,STYLUS 1 則是帶去日本東京,後者還出了STYLUS 1s改良版,就是我撿來的這款。 個人非常喜歡這兩款,特別是STYLUS 1s,等效28-300mm的 1/1.8吋感光元件,非常適合旅遊或是當備機。
這場日本設計師的 FACo 燈光就好很多,拍起來幾乎不費什麼力氣。事後也不用怎麼修。 跟林國基老師那場相比,你就會發現燈光好壞差在哪裡。 以下,CANON 1D MK III + EF70-200mm F4L , JPG直出 相機機身可以進化,像素可以更高、高ISO可以更純淨、
去年表弟丟了一台CANON 1D III 出來,本來也是想收下來,但後來覺得LCD螢幕實在很弱智,所以就便宜讓給同好去操個夠。 1D3是APS-H的片幅,焦距X1.3,個人早期覺得CANON 應該大力推廣這個片幅才是,這個片幅才是數位機身搭配傳統鏡頭的最佳解決方案。不過,後來FF漸漸成為主流,鏡頭為了邊緣畫質也越做越大隻,APS-H終究出到1D4就沒再繼續。 短暫使用的期間,我
從2002年開始專心玩數位相機,當時換了工作也調適心情。薪水減了大半但自己的時間多了,所以就把以前玩底片機的熱誠再拿來玩數位相機。 2000年初,真是數位相機百家爭鳴的時代,400萬畫素的機子正夯,各種可能性的、天馬行空的造型與功能真是無奇不有。跟現在的機子比起來,當然是不能同日而語。 前陣子整理公司的櫃子,翻出了一些前輩用過的數位機。 CANON POWERSHOT G2 40
A65 當初是在A77之後推出。等於是有點"簡易版的A77"。 初期的韌體有點"呆滯",開機、拍照都有點延遲,後來推出1.07版韌體更新之後就好了很多。 SONY 的機子最擅長的功能之一就是內建的DRO / HDR 動態範圍功能。好懂好操作,比起NIKON DLighting 或是CANON Auto Lighting 效用好很多。 這
若干年前,同事來要求推薦工作機種,因為她用過A100, A350,我就報給她這台A65 若干年後,我調到跟她同單位,而她退休了....這台就變我的事務機..... 若干 = 4年 Sony SLT 系列最受爭議的部分 - 半透明反光鏡,原廠信誓旦旦說對畫質沒影響,可是大家都不信.....到最後SONY自己也不信.....NE
個人覺得Canon DSLR難以忘懷的原因,除了簡潔的操控界面與良好的手感,JPG直出的圖檔可以很輕易的用一些簡單的軟體就修出色調不錯的圖。 40D的敗筆在於那個3吋卻只有23萬畫素的螢幕,看螢幕的拍攝結果是完全不準的,只能看個大概。影像進電腦之後才能發現40D APS-C 的1010萬畫素"恰到好處"地詮釋了 L鏡的特色。(說真的APS-C硬上到1600萬或是2
表弟這次清空的器材還有一台CANON 40D,原本是要託我賣的,結果買家臨時爽約,愛買不買的 - 對!~ 我就是說你! 一機三原電只賣你4500還拖拖拉拉..... 4500光看在三個原電的份上,我就乾脆收下來當工作機了,反正從之前5D II之後我就再也沒買過CANON 的DSLR了。(噢!!!忘了我前陣子無緣的100D) 40D真是個傳奇的機子,上市之後問題一堆,甚麼ERR 0X、死
這台從第一代出來(約莫2012年)的時候就一直想買,但第一代的風評實在不夠好。當時有朋友入手,他對相機是外行,但也講得出"對焦慢,好重"這樣的評語。所以我就看看沒入手。 直到第二代出來了,覺得好像改善了不少,片幅也大(推論畫質應該不差),心就開始癢起來。但同時期有EOS M 系列一起發表,當然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就先買EOS M來試試。 前陣子對EOS M真的失望
CANON 的EF-M系統鏡頭就四支 - EF-M 18-55mm IS STM EF-M 11-22mm IS STM EF-M 22mm STM EF-M 55-200mm IS STM 這四支價格說實在的都不貴,但表現在EOS M上卻令人刮目相看。所以我才說CANON在無反微單上"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EF-M 11-22mm IS ST